贺兰山岩画
2025年10月14日
贺兰山岩画

新石器—西夏
位于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是冯骥才老先生为雄浑的贺兰山岩画的题词,本意即指岁月逝去悄无声息,只有岩画记载了曾经的历史,诉说着原古先民的生活勇气和情感。
贺兰山岩画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主要集中分布在贺兰山沟口内外的山壁上和沟外洪积扇坡地上。贺兰山在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繁衍生息的地方。在南北长200多千米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山岩画。岩画内容主要有图腾崇拜、游牧狩猎、生殖崇拜、巫术活动、战争场景、欢庆舞蹈及各种符号等。这是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党项等民族的杰作(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
贺兰山岩画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内容: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贺兰山一带多以形形色色的类人首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在贺兰山白芨沟等地,还发现了成片彩绘岩画,内容以乘骑征战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彩绘岩画的发现,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贺兰山岩画反映了古代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生活、社会活动和宗教信仰,是人类活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真实记录,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这份呈现和记录,激荡着观者沉寂的心灵,有对保存至今的贺兰山岩画的一份致敬,更有着对游牧民族文化内涵的一份尊重。“古迹因身后空虚而寂寞,人类因无所敬仰而浅薄”,每一份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符号,均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给予民族信念,是情感归依之根;凝聚民族力量,是血脉延续之根。因此,只有护好民族文化遗产,方能扎牢民族发展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