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

1887年

马赫(Ernst Mach)发现超声标度。

美国物理学家迈克耳孙(Albert Michelson)和莫雷(Edward Morley)试图测量地球通过“以太”(ether)的速度。他们使用了干涉仪,人们设计这种仪器来产生光干涉条纹(有时在清晰的绝缘玻璃上看到的一系列暗淡的、不规则的、大致平行的不同颜色的谱线),他们期望在仪器转动90度时会看到原有条纹的移动。这将表明,沿地球转动方向测量的光速不同于在与此垂直的方向测量的光速。但他们没有观测到干涉条纹的移动。稍后对这一实验的理论探讨有助于爱因斯坦的工作:1892年斐兹杰惹(George F.Fitzgerald)和1895年洛伦兹(Hendrick A.Lorentz)各自独立作出的说明表明,这种“零”效应(“null”result)可以用物体在以接近光速运动时沿其运动方向会收缩(与相对物体静止的观测者测得的长度相比)来加以说明。这种“洛伦兹—斐兹杰惹收缩”是走向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数学表述并使以太概念成为历史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