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译后记
《爱因斯坦年谱》(中译本,以下简称《年谱》)就要付印出版了。我对此感到欣慰。
本书作者卡拉普赖斯是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负责《爱因斯坦全集》的专职编辑,掌握了有关爱因斯坦的丰富资料。她的这本《年谱》是了解爱因斯坦光辉一生的重要参考书。
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旗手。他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创建了现代宇宙学。他对量子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证实了原子的存在。他在晚年致力于电磁场和引力场的统一场论的研究,脱离了现代物理学发展的主流(核物理、粒子物理、量子场论等),没有取得重大的成果。这本《年谱》忠实地反映了爱因斯坦终生研究工作的轨迹。
本书也介绍了爱因斯坦与20世纪的伟大科学家洛伦兹、普朗克、劳厄、居里夫人、奥本海默等人的真挚友谊。特别是,爱因斯坦与玻尔,既有十分深厚的友情,又对量子力学的诠释进行了20多年的学术争论,这一争论促进了人们对量子力学和微观客体的不可分性、非定域性的理解。
本书对爱因斯坦的家庭、父母、妹妹、两次婚姻、两个儿子、两个继女、媳妇、孙子和长期陪伴他直到他去世的秘书杜卡斯都有所介绍。
读者也可以从本书中看到爱因斯坦与比利时王后、罗斯福总统、电影大师卓别林、黑人歌唱家罗伯逊、大资本家小洛克菲勒等著名人物的交往。
爱因斯坦是和平主义者。他在1914年发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但他又不是极端的和平主义者。为了防止希特勒先制成原子弹,他建议罗斯福总统组织研制原子弹。但在原子弹制成后,他反对使用原子弹。他主张建立世界政府来防止核战争。
作为犹太人,爱因斯坦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以色列建国之后,他主张以色列要与阿拉伯人平等、友好相处。他赞成社会主义,但反对斯大林的暴君式的专政。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在瑞士成长为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1914年爱因斯坦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19年成为世界知名的科学家。1933年因受纳粹法西斯的迫害,爱因斯坦离开欧洲,来到美国。他虽然是研制原子弹的建议者,但因为他的政治倾向,美国政府并不信任他,他不能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麦卡锡主义猖獗一时,爱因斯坦挺身而出,号召美国知识分子起来同这股反民主的法西斯逆流相抗争。麦卡锡因此骂他是“美国的敌人”。1955年4月,在他逝世前不久,还有人骂他是“颠覆分子”。但他无所畏惧,在逝世前一周,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要求废止战争。
本书作者不是物理学家,在书中有个别知识性错误,译者已作了改正,并在译注中说明。作者的历史观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作者对爱因斯坦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他对中国的影响丝毫没有涉及,只提到1922年末,爱因斯坦访问日本时曾路过香港、上海;更没有提到爱因斯坦在1923年1月1日至2日在上海的活动。关于爱因斯坦在上海的活动可参见戴念祖的文章“上海、爱因斯坦及其诺贝尔奖”,发表于《物理》2005年第1期(2~8页)。本书图文并茂,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可是关于中国的,只有一张,是1919年在美国发表的有关满清官员审判义和团领袖的照片。对中国的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些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没有提及。
本书英文版出版于2005年。但在26年前,在1979年的中国,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就附有“爱因斯坦生平和历史背景年表”和“爱因斯坦著作目录”,其中所列著作的篇数,比本书的300篇还要多,在历史背景的叙述方面,也有本书所忽略的重要材料。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封闭的政治环境中,在资料十分缺乏的条件下,许良英教授等能作出这样的贡献,实属不易。读者在阅读本书后,也不妨参考《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本书中译本的出版,要感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领导的支持。本书责任编辑刘丽曼女士仔细校阅了译文,改正了译文中的个别错误,并做了认真的编辑加工,统一了人名和专门术语的译法,我也在此致谢。
范岱年
2008年6月19日于北京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