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文化的巨人
后鸟羽院政的开始
源赖朝去世的前一年,即建久九年(1198)一月,19岁的后鸟羽将天皇位让给了承明门院在子所生的为仁亲王。4岁的土御门天皇践祚,后鸟羽院政由此开端。不过,主导此次天皇让位的是源通亲,其养女在子所生为仁亲王即位天皇意味着源通亲获得外戚的地位,被称为“源博陆”(与关白实力相当的有力源氏)的源通亲如实地展示出了他的政治实力。
尽管如此,后鸟羽也开始走上了自立的道路。藤原重子代替在子成为新宠,并在后鸟羽让位的前一年建久八年(1197)九月为后鸟羽诞下了第三皇子守成(后来的顺德天皇)。重子之父是养育了后鸟羽的藤原氏南家高仓流范季,据说重子入宫后很快便得到了恩宠。而且,在子的母亲刑部卿三位范子与卿局兼子两姐妹相当于重子的堂姐妹。二人自幼便因生父范兼过世而以重子之父范季为养父,后来成了后鸟羽的乳母。在子、重子、范子、兼子的关系实际上十分亲近。
后鸟羽开始院政的建久九年(1198)十二月,重子晋升从三位,不久后又升为从二位。而在子则是在一年后的正治元年(1199)才晋升从三位,受宠的差别一目了然。另外,据《愚管抄》的记载,正治二年(1200)八月生母范子去世后,在子与养父通亲私通,结果失去了后鸟羽的宠爱。尽管《愚管抄》的记述存在诸多疑点,并不能作为事实论断,但后鸟羽移情重子却是毫无疑问的。后鸟羽对重子所生守成宠爱有加,并在正治二年(1200)四月立守成为土御门的皇太弟。这样的人事决策皆出自治天之君的裁度。内大臣源通亲虽然兼任教导皇太子的东宫傅之职,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后鸟羽的自立程度却在不断提升。
后鸟羽最在意的,是其作为帝王的正统性。尽管践祚为天皇,成了正式的帝王,但保证天皇正统性的三种神器却被平家带走。平家灭亡后,神镜、神玺得以找回,但宝剑却永沉坛之浦海底。这对于正统的帝王而言,显然是重大缺陷。随着年龄的增长,后鸟羽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便开始不断地探求究竟何为正统的君王。可以说,后鸟羽的一生即是以正统帝王为目标,并不断地对其正统帝王的身份进行反复确认的漫长旅程。踏出这一旅程第一步的契机正是让位。
王家、高仓家关系系谱
(数字表示皇位继承顺序)
从讴歌自由到才能的觉醒
后鸟羽让位本身,确实是源通亲主导的。作为天皇即正式的帝王,通常被定位为朝廷仪礼的中心。而成为院,就意味着从各种各样的制约及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因此,后鸟羽让位后,便开始了有别于天皇时期的行动,开始了对自由的讴歌。
后鸟羽活动范围的扩大即是体现之一。例如,天皇在位期间的建久六年至八年(1195—1197)间,行幸的频率基本上是每月一到两次,行幸之地有莲华王院、贺茂社、石清水八幡宫、大内、押小路殿、五辻殿等,几乎局限在京都之内。建久六年(1195),因东大寺大佛殿落成供养行幸南都,可以说是例外中的例外。相反,让位后的建久九年(1198),在举行土御门即位各种仪式的繁忙之时,后鸟羽仍然在院御所、最胜寺蹴鞠取乐,出京在鸟羽殿观赏竞马、斗鸡。三月参诣日吉社、七月驾临宇治平等院,同时多次御幸鸟羽殿。并且,八月时还进行了第一次熊野诣。
在可以如此讴歌自由的环境中,后鸟羽发现了自己超乎常人的各种才能,并且开始通过展现这些才能的方式摸索成为正统帝王的道路。源通亲为获得外戚地位主导了后鸟羽的让位,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也促发了后鸟羽才能的觉醒。并且,源通亲作为一流的文化人,也具有在和歌方面激发后鸟羽才能的可能性。
由《明日香井和歌集》《源家长日记》可知,在后鸟羽让位的翌年正治元年(1199)三月十七日,后鸟羽曾在大内的赏樱会上吟诵和歌,而源通亲则附以返歌。并且,源通亲在自家举行影供歌合,即在柿本人麻吕的肖像画前讲习和歌时,还曾邀请后鸟羽。目崎德卫认为,在和歌方面引导后鸟羽的正是源通亲。
后鸟羽在正治元年、二年(1199、1200)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的熊野诣。途中,在所谓熊野九十九王子的分祭上举行了歌会。作者本人也有漫步熊野古道的经历。从被称为熊野三山圣域起点的泷尻王子出发,翻过一座山后,就来到视线开阔的日置川近露王子。这里山涧清凉,林木苍翠,颇有洗涤心灵的意境。这个近露王子,是自古院进行熊野诣时留宿的场所,后鸟羽也是在此处举行的歌会。当时的和歌被保留在了熊野怀纸中。
此时,和歌界也迎来了异常活跃的时期。以源通亲为代表、重视传统和歌的六条藤家一派与以藤原俊成、定家父子的御子左家为中心、积极探索新风和歌的一派,在歌坛中互相切磋、共同精进。
敕撰和歌集的编纂
正治二年(1200),后鸟羽两次敕命众歌人创作应制百首《正治初度百首、后度百首》。翌年建仁元年(1201),又命30名歌人各作百首和歌,翌年,将这三千首和歌分为一千五百组竞择优劣,编集制成了《千五百番歌合》。所谓歌合,即歌人分列左右,根据歌题吟咏和歌,由裁判依据判词决定胜负的一种竞技类活动。建久六年(1195),九条兼实之子良经主办了大规模歌合《六百番歌合》。相比而言,《千五百番歌合》的规模可谓空前绝后,足见后鸟羽规模之宏大。并且,在后鸟羽指定的十名裁判中,不仅有藤原俊成、定家,还有摄政左大臣藤原良经、天台座主慈圆以及后鸟羽本人。田渕句美子认为,后鸟羽作为首位题写判词的上皇是值得关注的。后鸟羽和歌技艺的提升速度着实令人惊异。
建仁元年(1201)七月,后鸟羽设立了专门负责敕撰集编纂的机构“和歌所”,并选定藤原良经、源通亲、慈圆、释阿(藤原俊成的法名)等11人为“和歌所”职员,任命源家长为开阖(负责书籍、资料出纳等杂物的职务)。其后,藤原隆信、鸭长明、藤原秀能(与后出藤原秀康、秀澄为兄弟关系,能茂为其犹子)也被指定为“和歌所”职员。“和歌所”曾设置于《古今集》与《后撰集》编纂之时,此次再设已是时隔甚久。并且,以摄政左大臣、内大臣、天台座主等政府高官为职员是史无前例的做法。不仅如此,在公卿、殿上人、地下之辈的坐席之外,还专门设置了既是治天之君也是敕命者的后鸟羽的座位。如此充满特例的“和歌所”,一方面是进行编纂业务的场所,一方面也是召开歌会、歌合的所在。
建仁元年(1201)十一月三日,后鸟羽从和歌所职员中选定源通亲之子通具、藤原有家、同定家、同家隆、飞鸟井雅经、寂连为撰者,并敕命对《万叶集》及过去敕撰集未收录的古歌以及当代歌人的优秀作品进行搜集、甄选。此后,撰者们全力投身于选歌事业,在建仁三年(1203)四月,将遴选出的和歌上呈后鸟羽,继而,后鸟羽便开始了合点(对优秀的作品标注对号)的工作。
在此过程中,建仁三年(1203)八月,后鸟羽萌生为90岁的和歌界泰斗释阿庆贺九十寿辰的想法。于是,便命人精心制作了一幅四季屏风。屏风上有用彩纸裱糊的、由后鸟羽命歌人创作的十二首和歌以及绘师创作的绘画。十一月二十三日,释阿的90岁贺宴在和歌所举行,四季屏风就被陈列其中。后鸟羽还将下赐功臣的、带有鸽形装饰的银制鸽杖以及绣有和歌(以紫色绣线绣制)的法衣赐给释阿,作为祝寿的贺礼,表彰其功劳。
《新古今和歌集》之于后鸟羽
元久元年(1204)七月,撰者们开始按照春、夏、秋、冬、恋、哀伤、杂等主题对后鸟羽合点过的入集和歌进行整理、汇编。并且,终于在翌年元久二年(1205)三月二十六日举行了竟宴(敕撰集编纂结束后举行的酒宴),《新古今和歌集》(简称《新古今集》)基本完成。当时正值后鸟羽26岁的春天。另外,所谓竟宴,是《日本纪》之类的国史编纂完成后在宫中举行的祝宴,相当于庆功晚宴。但是,编纂敕撰集却从未举行过竟宴。可见,后鸟羽将《新古今集》提升到了国家史书的级别。
而且,元久二年(1205)与最初的敕撰集《古今集》上呈醍醐天皇的延喜五年(905)恰好时隔300年,且干支也同为乙丑。此外,虽然没能赶上竟宴,但《新古今集》同《古今集》一样设置了“真名序”与“假名序”。可见,后鸟羽对神圣、正统的帝王醍醐以及被后世评价为国土安泰、五谷丰登之世的延喜圣代十分尊崇。从《新古今和歌集》的命名也可以窥见一斑。
不过,《新古今集》并不只是单纯的翻版。过去的敕撰集,通常由一名或数名撰者负责撰集工作,其后上奏敕命者天皇(或院)。敕命者一般不会对撰歌发表意见。但《新古今集》却不同,后鸟羽作为敕命者积极参与了包括撰歌、分类、编排、撰写前言在内的各项工作。虽然和歌所的设置以及编撰完成后的竟宴都属特例,但这一点才是特例中的特例。这种热情以至于令皆为当代一流歌人的撰者们感到为难,最终后鸟羽甚至将这近两千首的入集和歌全部熟记于心。简直可以称《新古今集》为后鸟羽“亲撰”的敕撰集。
不仅如此,后鸟羽在竟宴后仍然反复地对入集和歌进行增删调整,直至确定最终版本。在“真名序”与“假名序”中,和歌被称为“理世抚民之鸿徽”“治世和民之道”,而对后鸟羽而言,《新古今集》的亲撰、完成,却是彰显其作为治世、和民的正统帝王并亲自对此进行确认的一种历程。
帝王的和歌
在后鸟羽创作并入选《新古今集》的和歌中,以下4首是作者本人特别关注的。
首先,是卷头的第2首,收于“春·上”部的和歌。
天明拂晓时,春意现东方。天之香具山,一抹朝霞红。
(ほのほのと 春こそ空に 来にけらし 天の香具山霞たなびく)
和歌的大意是,夜空微微见亮,春之气息出现于东方的夜空,天之香具山上升起一抹朝霞。这首和歌的创作基于《万叶集》第1卷第2首舒明天皇的国见 (1) 歌,由此可以读出后鸟羽对古代帝王的意识。并且,这首和歌与摄政太政大臣藤原良经创作的卷头歌“吉野之山,雾霭朦朦。故京飘雪,春之已来。(み吉野は 山も霞みて 白雪の ふりにし里に 春は来にけり)”构成一对。可以说,卷头的两首是具有展示治天之君与摄政之间理想化君臣和合关系意图的和歌。
第2首是收于“春·上”部的第36首和歌。
瞭望观暮色,山麓雾霭升;水无濑川水,静谧远流长;人言秋景佳,何胜春色美。
(見渡せば 山もと霞む 水無瀬川 夕べは秋と なに思ひけむ)
这首和歌作于竟宴后的元久二年(1205)六月,是后鸟羽修订歌集时增补的作品。大意是,登高瞭望,山脚下晚霞初升,水无濑川静静流淌,为何秋季傍晚的景色被指最佳呢?春季的暮色何其美哉。水无濑殿是后鸟羽钟爱的离宫,这首和歌大概是后鸟羽基于其在水无濑殿的体验而作的一首和歌。“瞭望(見渡せば)”的用法,具有让人联想古代帝王登高瞭望国土的情趣,可以说,这是一首体现从容不迫“帝王之像”的和歌。
第3首是收于“杂·中”部的第1635首和歌,这首和歌中的一句后来成了历史物语《增镜》的卷名“荆棘之下”。
奥山之处荆棘生,披斩踏踩径始出。人间处处有正道,欲令世人尽悉知。
(奥山の おどろが下も 踏み分けて 道ある世ぞと 人に知らせむ)
和歌的大意是,在山林深处荆棘密布,拨开荆、砍掉棘,则山路自现。在此世上,即便是深山之奥,亦有正途,此应为世人所知。这首和歌的基础在于统治者应以德御民的儒教德治思想,直接地表达出了帝王的气概。“荆棘”或“棘、棘路”即荆棘丛生的灌木丛,也是公卿的异称。可以说,这首和歌表达了后鸟羽意欲率领公卿,将朝廷政治导向正途的政治抱负。也有人结合承久之乱,将这首和歌解读为后鸟羽抒发倒幕志向的作品,但这首和歌是承元二年(1208)五月“住吉社歌合”时的作品,在《新古今集》修订时方才得以入集。因此,并不应与承久之乱联系在一起。
第4首是收于“哀伤”部的第801首和歌。
缅怀故人时,柴火烟熏绕。纵然泪不止,欣喜涌心间。彼时葬佳人,此景同此烟。
(思ひ出づる をりたく柴の 夕煙 むせぶも嬉し 忘れ見形に)
和歌的大意是,暮色中思念故人,被柴烟熏呛得流出眼泪,但却十分欣喜,因为这与火葬亡人的烟火无异,令人想起难忘的故人。修明门院重子是后鸟羽的宠妃,但后鸟羽还有一位钟爱的女性,那就是更衣尾张局。但是,在元久元年(1204)七月产下皇子朝仁后,尾张局便一病不起,并于十月去世。后鸟羽因此备受打击,在水无濑殿内闭门不出。当时,后鸟羽创作了一首悲伤的和歌,并送给了慈圆,而慈圆也返赠了一首安慰的和歌。一年后的元久二年(1205)十月,为了给尾张局祈祷冥福,在水无濑殿的阿弥陀堂内举行了祭奠佛事。据该和歌前言 (2) 所述,后鸟羽在彼时还创作了“无常之歌”,并与慈圆进行了和歌的赠答。第801首和歌就是该追悼歌群中的一首,在《新古今集》修订时入集。
中世的和歌基本都是题咏,抒发个人情感的情况很少。但是,第801首和歌却表现出了后鸟羽时隔一年后仍然无法释怀的悲痛与伤心。而且是被熏呛出眼泪也仍然欣喜的痴狂。有观点认为这与《源氏物语》中桐壶帝、光源氏哀悼故人的形象有所重合,但毫无疑问的是,鸟羽的内心一定十分痛苦。并且,尾张局去世的不幸恰是发生在《新古今集》编纂渐入佳境之时。尽管如此,后鸟羽也没有停下他帝王的脚步,不得不令人叹服他精神上的强大。
多才多艺的极致
悲痛之中,后鸟羽在音乐方面也倾注了全力。天皇在位期间,后鸟羽沉迷于吹奏笛子,但不久就被二条所喜好的琵琶所吸引。并且,以藤原赖长之子、绝世音乐家妙音院藤原师长的高徒藤原定辅为师,磨炼技艺,在元久二年(1205)一月十六日获传琵琶秘曲《石上流泉》。后鸟羽在音乐上的精进速度也是十分惊人。不愧为富有音乐才华的后白河之孙、二条之侄。并且,在接受传授后三日,后鸟羽就弹奏了被指具有灵力的宝器“玄上”。其后,二月十九日、三月二十日,后鸟羽先后习得秘曲《上原石上流泉》《杨真操》,并在六月十八日,获传最上秘曲《啄木》。
这些都发生在后鸟羽借以标榜其正统帝王身份的《新古今集》竟宴举行的前后。获得最上秘曲的传授、弹奏世代相传且具有灵力的琵琶“玄上”,这些都体现了音乐在治国方面不可或缺的儒家礼乐思想。可以想见,除和歌外,后鸟羽还意图通过音乐装点其王权的威严。
充满能量的帝王仍然在继续前行。当听说藤原良经打算进行汉诗与和歌竞技的新尝试后,元久二年(1205)六月,后鸟羽下令在院御所举行,即所谓元久诗歌合。当时,以“水乡春望”为题,后鸟羽天皇时代的侍读也就是他的家庭教师藤原亲经创作了一首汉诗,而后鸟羽则吟咏了一首和歌,与之形成一组,该和歌即是前文介绍过的“瞭望”歌。不过,二者的胜负不明。
另外,后鸟羽对待和歌、音乐、汉诗的姿态,很快就被顺德继承了。同其父一样,顺德也师从定辅学习琵琶秘曲。建保六年(1218)八月,在其即位后首次举行的中殿御会,即以演奏管弦乐器与展示和歌、汉诗为内容的盛大仪式上,顺德就弹奏了玄上。这说明天皇必修的乐器在后鸟羽、顺德时期由笛子变成了琵琶。
另外,建永元年(1206)八月左右,一些院近臣对和歌所职员发起挑战,谋划以低级杂乱的狂连歌与和歌所职员进行较量,藤原定家、飞鸟井雅经作为和歌所职员的代表予以应战。后鸟羽听说后,以无心众称呼前者、有心众称呼后者,并策划了二者互相竞技的游戏。当然,藤原定家等有心众一方在即兴创作狂句方面的技艺也十分高超,很轻易便击败了无心众。据说后鸟羽全程在一边兴致极高地观看。诚然是一位怀有诙谐玩乐之心的帝王。
蹴鞠与武艺
后鸟羽在体力与运动方面也具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尤其是蹴鞠。蹴鞠与现代足球中的圆形传球相似,是对颠球技术有极高要求的一种技能。后鸟羽让位后不久,曾在院御所、最胜寺等处蹴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技艺水平也日渐提升,承元二年(1208)四月七日,后鸟羽还被享有“蹴圣”“鞠圣”盛名的藤原成通犹子泰通以及成通的高徒藤原赖辅之孙难波宗长、飞鸟井雅经兄弟授予了“长者”的称号。并且,在同月十三日,还举行了名为“长者御鞠会”的蹴鞠大会。鞠会的详情被记录在了《承元御鞠记》中。
后鸟羽在蹴鞠范式的确立方面也十分积极,承元五年(1211)闰一月二十一日制定了称为“韈之程品”的规则。所谓韈(襪),是穿在鞋内、像袜子一样的东西,其颜色与纹样依据身份、技术水平进行区分,上位的韈在没有获得长者后鸟羽许可的情况下禁止穿着。后鸟羽名副其实地站上了蹴鞠界的顶端。
另外,最早站上鞠场蹴鞠的帝王是后鸟羽的祖父后白河。并且,后白河的蹴鞠水平之高,甚至连藤原成通都为之惊异。后鸟羽在蹴鞠以及音乐方面的才能大概是继承了后白河的基因。在这对祖孙身上存在着诸多的共同点。例如,二人都拥有旺盛的好奇心,都不受陈规旧习的束缚,向往自由,且都有着一颗游乐之心。而且记忆力过人,无论是今样还是和歌,都是过目不忘。既是艺术家、创作者,也是运动健将。
此外,二者作为帝王的出发点也十分相似。后白河的践祚,是在异母弟近卫意外早逝的情况下,作为二条即位前过渡性质的践祚,因此没有权威可言。同样,后鸟羽的践祚也是在异母兄安德逃离京都的空前事态下,且在没有神器的条件下实现的践祚。但众所周知的是,二者都具有天生强大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都曾经作为治天之君长期君临朝野。
当然,二者之间也有不同。身体健壮的后鸟羽爱好武艺,且十分擅长骑马、游泳、山间逐鹿,甚至还曾代替脱靶的“笠懸” (3) 射手搭弓射箭。简直就是可以登上各种赛场且都能取得好成绩的全能型选手。
后鸟羽爱好武艺的同时,特别热衷于太刀的制作。后鸟羽从备前国、备中国、京都粟田口召集优秀的刀工,并命这些刀工按月轮流制作太刀,形成了所谓的“御番锻冶”制度。并且,据说后鸟羽还曾亲自锻造太刀。现在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内的国家指定重要文化遗产“菊御作”即是后鸟羽的作品。这把刀的刀身上,雕刻着的不是铭(制作者的名字),而是后鸟羽钟爱的菊纹。尽管不能与三种神器之一的宝剑相提并论,但想必后鸟羽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宝剑佚失的负面影响吧。后鸟羽可谓做到了多才多艺的极致,堪称文化上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