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镰仓的动荡

2 镰仓的动荡

镰仓初期最大的武力抗争

建历三年(1213)五月和田合战爆发,战火在镰仓持续了两日,将军御所被烧毁,这是镰仓初期最大规模的武力争斗。其爆发的背景是相模御家人反抗北条氏对相模的支配。在梶原景时、畠山重忠、比企能员等有力御家人接连衰败后,成为反北条氏中心的,是以侍所别当 (5) 的身份维持势力的三浦氏长老和田义盛。但是,三浦氏也存在大武士团特有的问题。围绕总领的地位,较义盛年轻近20岁的堂弟义村、胤义兄弟即心怀不满。

即便如此,和田义盛对北条氏来说也构成巨大威胁。和田义盛作为侍所别当不仅获得了御家人的支持,而且与源实朝也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自幼丧父的源实朝,对与源赖朝生年相同的和田义盛抱有亲近感。承元三年(1209)五月,既非源氏一门又非执权的和田义盛向源实朝请求推荐其出任比“侍”地位更高的“诸大夫”上总介之职。源实朝向其母政子征求意见时,政子认为若新开先例则任由源实朝决策,但若以源赖朝时代的先例为准则当予以回绝。这就是此前以亲权为后盾为源实朝代行将军权力的极为强势的母亲。尽管如此,源实朝还是为此努力了两年半。在北条氏无言的压力下,加之上总介之职由院近臣藤原秀康出任,结果,和田义盛的愿望没能实现,但源实朝与和田义盛的良好关系却没有受到影响。

这从建历三年(1213)正月“垸饭”的顺序上也可以窥见一斑。在大江广元、北条义时、北条时房(义时之弟)之后,就轮到了和田义盛。所谓垸饭,是御家人宴请、招待将军的仪式,具有昭示御家人身份序列的意义。也就是说,源实朝公开认可了和田义盛仅次于大江广元、北条氏的序列地位。另外,和田义盛之孙朝盛也以和歌与源实朝建立了十分紧密的关系。结果,备受御家人支持,且与源实朝关系亲密的和田氏,就成了北条义时等北条氏的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三浦氏略谱

泉亲衡之乱

在和田、北条两氏对抗的过程中,建历三年(1213)二月十六日发生了一个事件。信浓国的御家人泉亲衡意图拥立源赖家遗孤千手丸、打倒北条义时的计划被发现。是为泉亲衡之乱。令人震惊的是,和田义盛之子义直、义重与其侄胤长也在被逮捕者之列。三月八日,和田义盛在将军御所向源实朝直接请愿赦免其子。于是,源实朝在没有提交众议的情况下,以和田义盛的功勋即刻赦免了义直与义重。翌日,和田义盛率一族98人再次请愿赦免其侄胤长之罪。这次是大江广元充当了上奏的申次之职。但是,被北条义时被官(家臣)金窪行亲、安藤忠家扣押的胤长却在一族面前被反绑双手押走,而且还被处以流罪。这显然是北条义时的挑衅。倍感屈辱的和田义盛等和田一族就此停止了御所出仕。

三月二十五日,和田义盛提出申请,希望拜领位于荏柄社前的阙所地 (6) ,即原胤长的宅基地。按照先例,阙所地通常赐予同族,而且该处位于将军御所的东门附近,方便宿值(夜间在身份尊贵的人身旁护卫),因此源实朝很快便同意了。但四月二日,北条义时声称由自己拜领,再次将该地收公。另一方面,以和歌与源实朝建立良好关系的义时之孙朝盛,因苦恼不已在四月十五日出家。源实朝将朝盛召至御所,看到落发出家的朝盛,一边慨叹难过,一边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四月二十七日,源实朝为平定不稳的情势,向和田义盛派出了抚慰的使者。使者回报,和田义盛答称:“于上全不存恨,相州所为,旁若无人之间,为寻承子细,可发向之由,近日若辈等,潜以令群议欤。义盛度度虽谏之,一切不拘,已成同心讫。此上,事力不及(对主君源实朝全无恨意。相模守北条义时的所作所为简直旁若无人。对事情原委加以确认后得知,近日年轻武士私下聚集商讨,意欲起兵。义盛多番劝谏,但全然不被接纳,一众已达成一致。事已至此,无力阻止)。”

和田合战的爆发

建历三年(1213)五月二日,和田义盛决意起兵,和田合战爆发。《吾妻镜》《明月记》《愚管抄》记录了和田合战的大致经过。首先,住在和田义盛宅邸附近的八田知重注意到了军兵的集结,于是向将军御所南邻的大江广元宅派出了急使。正在举行宴会的大江广元即刻奔向御所。三浦义村、胤义兄弟也赶至北条义时宅邸,向北条义时报告了义盛举兵的消息。两兄弟“与义盛成一诺,可警固北门之由,乍书同心起请文(承诺支援义盛,守卫御所北门,并写下了以此为内容、发誓同心协力的誓文)”,但二人却倒戈了。正在举行围棋会的北条义时也迅速参上御所。据说,当时源实朝正在举行酒宴,御所全无警备。

申时(下午4点左右),和田义盛、土屋义清(义盛叔父冈崎义实之子)、古郡保忠等一百五十骑分三路,向御所南门以及小町大路北条义时宅邸的西、北两门发动袭击。之所以攻打御所的南门,应是与三浦义村、胤义约定了由此二人看守北门的缘故。一般认为三浦义村的宅邸位于御所西门附近,因此如果和田义盛攻打南门,则御所的北、西、南三面可控。和田义盛申请拜领胤长的宅基地,大概也是考虑到如果获得方便宿直、临近御所东门的这块土地,就可以从四面控制御所。其后不久,北条义时强行夺回,大概就是看穿了和田义盛的意图。

和田合战时的镰仓

依据坂井孝一《源实朝》(讲谈社)制成

但是,由于三浦义村、胤义兄弟的背叛,结果除南门外,西、北、东三面都被北条义时方控制。大江广元、北条义时携源实朝成功从北门逃出,并进入了源赖朝的菩提所法华堂。和田义盛三子豪杰朝比奈义秀率众推倒总门冲入御所时,源实朝已经不见踪影。

说来,举兵的时间“申时”是下午4点左右。本应发动突袭的和田义盛为何会在五月初的天色尚明之时举兵呢?这是因为和田义盛希望利用大江广元举行宴会、北条义时下棋的不备之机,趁御所警备松弛控制将军源实朝。然而,毫厘之差,和田义盛即败了。结果,这也成了决定双方胜负的分歧点。

二日激战

即便如此,和田义盛方仍然奋战了一昼夜。五月三日寅时(清晨4点左右),承诺支援和田义盛举兵的南武藏横山时兼率兵抵达腰越边。由此也可以推断,原定的举兵时间应是在昏暗的破晓时分。得到支援的和田义盛方再次取得优势。辰时(上午8点左右),西相模的曾我、中村、二宫、河村氏也排兵布阵,进入备战状态。但是,战斗的两方是执权与侍所别当。对于举棋不定、犹豫是否参战的他们,身处法华堂之中的源实朝发出了亲署花押(签名)的御教书,下令加入拥护将军的北条义时方即幕府军。

其后,源实朝还将亲署花押的御教书送至各处,并向鹤岗八幡宫奉纳了祈祷胜利的愿文,其中还添附了两首亲手书写的和歌。酉时(下午6点左右),和田方多数战死,朝比奈义秀等五百骑分乘六艘船逃往安房,胜负已见分晓。和田义盛享年67岁,不愧东国武士豪迈的一生。

翌日,源实朝检视了示众于片濑川边的234个和田方首级,并犒慰了幕府军的负伤者。随后便开始履行自己最重要的职责,对功勋进行评定,而空缺的侍所别当一职则由北条义时出任。对于执权北条氏而言,和田合战不仅打倒了最大、最强的竞争对手和田义盛,而且还成为其巩固权力基础的绝佳机会。与此同时,和田合战还使源实朝本人以及北条氏、御家人等深刻地认识到了将军地位以及将军权力的举足轻重。因为胜败的分歧点即在于掌控将军本人,而将军亲自签署的御教书在军事动员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田合战后,这样的将军与执权间便出现了直接的对峙。

“纵山崩、海枯之世”

另外,和田合战后,即建历三年(1213)后半,在源实朝自撰的《金槐集》中出现了强烈吐露对后鸟羽情感的和歌。即冠以所谓“蒙赐太上天皇御书时所作之歌”前言的卷末3首(661—663)。其中,家集的最后一首即第663首和歌十分有名。

纵山崩、海枯之世,亦对君绝无二心。

(山は裂け 海は浅せなむ 世なりとも 君にふた心 わがあらめやも)

即便此世山石崩裂、海水枯竭,对“君”即后鸟羽也绝无违背“二心”,是对这首和歌歌意的一般解读。令人印象深刻的初句、二句以《万叶集》第3852首“海死乎?山亡乎?二者皆可逝,乃潮干、山枯”(鯨魚取り 海や死にする 山や死にする 死ぬれこそ 海は潮干て 山は枯れすれ)为基础。这首和歌所谓“太上天皇”下赐“御书”的前言以及其近似悲痛呼喊的声调使其备受关注。甚至有观点认为源实朝创作这首和歌的动机源于无法遵从后鸟羽关于临时课税、神领兴行等政治要求的苦衷以及朝廷与幕府间倾轧的苦恼。但是,源实朝会仅仅因为政治问题就发出“对君无二心”的悲痛呼喊吗?

不仅是声调,卷末3首的用语、表现形式也存在特异性。第661首和歌初句中的“大君”,第662首和歌初句、二句中的“东之国”都是仅见于这两首和歌的用语。尤其是“东之国”,由于幕府位处东国,因此这样的用词通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但“东之国”却几乎没有作为歌语使用的情况。当然,“二心”也仅见于第663首和歌。换言之,卷末3首与《金槐集》的其他和歌间存在质的不同,甚至给人一种3首独立的感觉。

和田合战与卷末三首

再次回顾一下和田合战后的情况。想必源实朝还是心怀忧虑的,因为幕府收到了朝比奈义秀等和田方残党逃奔西海的消息。在胜负已见分晓的五月三日,源实朝向京都送去了亲署花押的御教书,命令对潜入京都的残党进行斩杀。并且,九日,再次发出了严守院御所的旨令。

在源实朝危机感加剧的五月二十一日,镰仓还遭遇了强烈地震。根据《吾妻镜》同日记录,“舍屋破坏,山崩地裂,于此境,近代无如此大动(房屋倒塌,山崩地裂。此地,近年无此大震)”,发生了大规模地震。房屋倒塌,造成了众多的人员死伤。京都使者返回镰仓的时间,是地震的第二天五月二十二日。据使者言,京都流言四起,后鸟羽发出禁令,顺德命在京御家人加强京中戒备,京中一片混乱。正如源实朝所担心的一样,和田合战对京都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如果和田方残党潜入京都引发骚乱的话,对后鸟羽、顺德构成危害也不无可能。而这些最终都会成为将军源实朝的责任。因此必须加以杜绝。

结合这样的背景,再看一下第663首和歌。关于第三句的解读,通常将第三句的“世なりとも”与第二句最后的助动词“む”联系在一起,把此句解读为未来“即便变成那般世界”。但是,名词“世”+断定助动词“なり”+助词“とも”,表达的意思是现在“即便是那般世界”。实际上,镰仓在五月二十一日遭遇“山崩地裂”的大地震,源实朝目睹了震后的惨状。初句、二句的“山崩、海枯”之“世”即是建历三年(1213)的当时之世。而且,也是源实朝忧虑和田方残党会对“君”后鸟羽造成危害的正当时。这样看来,源实朝的这首和歌应是基于其亲历大地震的强烈感受,以《万叶集》古歌为基础,竭力向后鸟羽表达其“对君绝无二心”心志的一首和歌。

另外,和歌前言中提及此3首是“御书”下赐时创作的和歌。所谓“御书”极有可能是五月二十二日由京都使者带回镰仓的。无论如何,源实朝势必书写了针对“御书”的回信。这3首或就是添附其中的和歌。在和田合战中,源实朝也曾在奉纳鹤岗八幡宫的祈祷愿文中附上了自己的和歌。这正是源实朝的行动范式。而且,接收这3首和歌的是亲自编撰《新古今集》的后鸟羽。这大概是最有效的方法了吧。考虑到这样的成立经过,对于卷末3首在音韵、使用语句、表现形式上体现出的特殊性以及这3首给人相对独立的印象便不难理解了。

建历三年(1213)后半,源实朝完成了《金槐集》的自撰。彼时,源赖朝萌生了将此3首用心之作加入其中的想法吧。据说在将《金槐集》送于藤原定家时,源实朝已经预想了后鸟羽过目的可能性。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更加合理了。从源实朝的和歌以及家集《金槐集》中留下的深刻印记来看,和田合战实为一场震荡剧烈的“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