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摇的幕府、反击的幕府

2 动摇的幕府、反击的幕府

混乱的镰仓

追讨北条义时的院宣与官宣旨被托付给了院的下部(负责杂事的下人)“押松”。承久三年(1221)五月十六日寅时(清晨4点左右),押松离开京都。而在前日五月十五日,携有劝诱其兄三浦义村书信的胤义的使者,伊贺光季在遭到诛杀前向北条义时汇报京都紧迫形势的使者,以及西园寺公经家司三善长衡向镰仓报告公经、实氏父子被幽禁的使者,官宣旨下发五畿七道的使者也先后离开了京都。四位使者在五月十九日午时(正午左右)至酉时(午后6点左右)陆续进入镰仓。下面,就按照《吾妻镜》与“慈光寺本”中的记述看一下后续的展开。

接到伊贺光季与三善长衡使者消息的幕府首脑层,面对如此突发的事态,惊愕异常。与此同时,三浦义村也接见了其弟三浦胤义派出并同押松一起来到关东的使者。三浦胤义在书信中转达了后鸟羽之命,“应敕定,可诛右京兆。于勋功赏者,可依请之(服从敕命,诛杀北条义时。功勋恩赏可尽如所请)”。三浦义村未作答复,遣返使者后,随即便赶赴北条义时处,进言“披露奥人前,镰仓中可寻押松(在消息传到镰仓以东武士之处前,应在镰仓搜寻押松踪迹,予以逮捕)”。

幕府首脑层的应对十分迅速。随即开始搜寻押松,所谓“谷七乡,无不骚乱”,镰仓顿时一片混乱。不过,隐匿于“葛西谷山里殿边”的押松很快就被抓获,其所携“宣旨、大监物光行(源光行)的副状以及东士交名(姓名一览)的注进状等”也被成功截获。幕府首脑层成功阻断了院宣、官宣旨在东国武士中的传播。

尼将军的知名演说

五月十九日,御家人群参北条政子宅邸。据《吾妻镜》同日的记录,当日参上的御家人包括北条时房、泰时、大江广元、足利义氏、安达景盛,“慈光寺本”中则是接收院宣八人中的六人,即武田信光、小笠原长清、小山朝政、宇都宫朝纲、长沼宗政、足利义氏。在这些御家人面前,北条政子发表了史上著名的演说。

在《吾妻镜》的记录中,北条政子开口便称“皆一心而可奉。此最期的之词也(诸位可同心听闻,这是我的将死之言)”。继而说道:“故右大将军”源赖朝征伐朝敌,草创“关东”(镰仓幕府)以来,御家人既获得了“官位”又得到了“俸禄”。“其恩既高于山岳,又深于溟渤(大海)”,“报谢之志浅乎”。今“依逆臣之谗,被下非义纶旨”,即后鸟羽听信意图谋反的恶臣谗言发出了有违道理的敕命。“惜名之族”应讨伐“秀康、胤义等”,以保全“三代将军遗迹”即三代将军留下的遗产。但“欲参院中者,只今可申切”,若要追随后鸟羽,现在就可以直言。

“慈光寺本”的版本则更具感情色彩。北条政子先是哀叹了自己的悲惨命运,长女“姬御女”大姬、丈夫“大将殿”源赖朝、长子“左卫门督殿”源赖家、次子“右大臣殿”源实朝纷纷先她而去,如若弟弟“权大夫”北条义时也遭到诛杀,则将第五次体味失去亲人的悲痛。并且,诉说了“我儿大臣殿”为减轻御家人“三年”“内里大番”的负担而与朝廷交涉的过往,同时强调“任由马蹄践踏源赖朝、实朝二人的坟墓”绝非蒙“御恩”者所为,“付京方而攻镰仓,亦或付镰仓方而攻京方,如实明言”,迫使御家人做出选择。

这就是作为镰仓幕府创始人的遗孀,二代、三代将军的生母,且拥有从二位的高级位阶,扶持年幼未来将军的尼将军北条政子的著名演讲,掷地有声,令闻者振聋发聩。而且,这番演讲还十分巧妙地将针对北条义时一人的追讨转换成了对三代将军遗产“镰仓”,即对幕府的攻击。当武田信光表明追随北条政子的态度后,在场者无人提出异议。在关乎幕府存亡的危机感被煽动起来后,御家人在异常的兴奋中作出了追随“镰仓方”、攻打“京方”的选择。

战术的选择

然而,还剩下一个重要的抉择。据《吾妻镜》五月十九日条记载,当日黄昏时分,在北条义时的宅邸北条时房、同泰时、大江广元、三浦义村、安达景盛等人围绕战术进行了评议。“慈光寺本”中,北条义时全无迟疑、畏惧地开始“军之检议”,并即刻决定派遣大军,但这样的叙述有些不切实际。下面,就依据更具可信性的《吾妻镜》的记录看一下幕府是如何应对的。

五月十九日的评议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见。最终,决定“固足柄、箱根两方道路之关,可相待”,即采取固守足柄、箱根两个东海道关卡,迎击追讨军的战术。此时,大江广元提出了异议。“东士不一揆者,守关涉日之条,还可为败北之因欤。任运于天道早可被发遣军兵于京都(若东国武士心意不一,守关日久,反而会成为败北的原因。应任时运于天命,速速出兵京都)。”

大江广元应该看到了从押松处截获的院宣及送往关东的官宣旨,并注意到了朝廷方面还没有任命追讨使。此外,源赖朝举兵时的亲身体验也令其了解到朝廷任命追讨使时势必大费周章,而宣旨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当然,大江广元也明白后鸟羽与平氏政权下的后白河不同,他不仅掌握着强大的权力,而且具有优秀的领导力。但是,依据过去的经验,大江广元认为朝廷任命追讨使以及追讨军离开京都都尚需时日。

另一方面,依据长年居住镰仓的经验,大江广元也预想到了东国御家人在诸如以院为顶点的朝廷权威、权力以及不断迫近的朝敌追讨大军等等,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压力面前势必会畏惧、退缩。为此,大江广元得出结论,认为在畿内近国、西国武士组成追讨军离开京都之前,发起攻势反而是最佳且唯一的战术。

最初的出击命令

北条义时听取了大江广元的提案后,向北条政子问询了该如何选择战术,即是该迎战还是出击。结果,北条政子回答说“不上洛者,更难败官军欤。相待安保刑部丞实光以下武藏国势,速可参洛(若不攻上京都,则官军难败。待安保实光以下武藏国军势抵达,可速速上京)”。

于是,北条义时对“远江、骏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信浓、上野、下野、陆奥、出羽等”各国诸家之长发出了如下命令。

自京都可袭坂东之由,有其闻之际,相模守、武藏守,相具御势所打立也。以式部丞向北国。此趣,早相触一家人,可向者也。

大意是,因有情报称“京都”朝廷将“袭”“坂东”幕府,故“相模守”北条时房、“武藏守”北条泰时率幕府军队出击。“式部丞”北条朝时赴北国。可速将此令传达给一家之众,不日出击。

在这里,对北条义时的追讨也被巧妙地替换成了朝廷对幕府的攻击。远江以东的东海道、信浓以东的东山道,是支持幕府的东国武士的根据地。可以说这是通过提出幕府存亡危机的问题意图最大可能地动员东国武士。但是,这种做法也恰恰说明了幕府首脑层的担忧,由于官宣旨下发五畿七道,在其影响下,三河以西的东海道、美浓以西的东山道、北陆道、畿内西国的武士或已经被编入追讨军。实际上,在后鸟羽最初召集的一千余骑中就包含了来自东海道三河、尾张、伊势以及东山道美浓、近江的武士,因此这种担忧是理所当然的。

北条泰时拼死出击

当然,一般的东国御家人同样心怀忧虑与不安。因为幕府首脑层很快就查抄并隐藏了院宣、官宣旨,在没有详细情报、对外界发生的事情全无了解的情况下,御家人就被下令尽快上京与官军作战。

五月二十一日,一条赖氏(一条能保之孙,高能之子)不忘旧交,东下镰仓,向幕府告知了京都的紧迫情势。于是,幕府首脑层再次进行评议,席间,“离住所,向官军,无左右上京事,如何可有思惟之由,有异议之故(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离开本据地,与官军敌对,贸然上京,是为如何,当以深思)”,御家人的不安与动摇开始表面化。

对此,大江广元指出,自决定上京后,仅数日便出现异议,如果继续累日等待武藏国军队,恐怕连武藏国武士也会心生异志。因此,大江广元提议,即便只是北条泰时一人,也应今夜立刻出击,而东国武士自会紧随其后。

此时,幕府元老三善康信因年老体衰在家疗养,北条政子特招其前来问询意见。三善康信答曰:“发遣军兵于京都,事尤庶幾之处,经日数之条,颇可谓懈缓。大将军一人者,先可进发欤(既然决意发兵京都,那么无所事事,徒费时日,实为懈怠。大将军一人可先进发)。”鉴于大江广元、三善康信两位元老意见一致,北条义时便下令命其嫡子泰时出击。

确实,如果枉费时日,恐怕连构成幕府根基的武藏武士也会倒戈。然而,当初想要选择迎击战术的北条义时等人也有他们的犹豫。就像为是否要接受关乎生命的大手术而烦恼的患者一样。做出决断总是需要听取第二位医生的意见。打消北条义时等人疑虑的正是三善康信。

于是,承久三年(1221)五月二十二日卯时(清晨6点左右),北条泰时在小雨中朝京都进发。随其同行的仅有北条时氏(泰时之子)、有时、实义(二人皆为义时之子)、尾藤景纲、关实忠、南条时员等北条一族及追随北条氏的武士18人。正所谓拼死的出击。

蜂拥而至的镰仓方

并且,五月二十二日当天,北条时房、足利义氏、三浦义村、泰村父子等人也先后出征。北条朝时也作为“北陆道大将军”离开镰仓。另一方面,北条义时、大江广元、三善康信、中原季时、二阶堂行村、葛西清重、八田知家、加藤景廉以及院宣指定的接收人小山朝政、宇都宫赖纲等元老则留守镰仓,全力为战胜祈祷、为镰仓方征集军队。

据《吾妻镜》五月二十五日条记载,北条泰时进发的五月二十二日清晨至二十五日清晨,东国武士已悉数出击,北条义时将这些武士的名字一一记录在册。兵分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三路上京的军队总数足有19万骑。当然这里想必有夸张的成分,但镰仓方军势堪称大军是毫无疑问的。《吾妻镜》同日条记载了大军的阵容:

东海道军十万余骑。大将军北条时房、泰时、时氏、足利义氏、三浦义村、千叶胤纲。

东山道军五万余骑。大将军武田信光、小笠原长清、小山朝长、结城朝光。

北陆道军四万余骑。大将军北条朝时、结城朝广、佐佐木信实。

短短三日内就集结如此兵力出击,大概是武士们与时俱进、争强斗勇的结果吧。在集体心理的作用下,发生了雪崩现象。结果,为何出击不再是问题。为打倒眼前的敌人,树立功勋,并以此获得名誉与恩赏而拼命的就是武士。就这样,东国御家人打消了疑虑与不安,竞相发动攻势。

京都方面,五月二十六日,被后鸟羽派往美浓国、负责防守关卡的藤原秀澄传来了关东武士为破官军意图上京的第一次军报,二十九日,又传来了北条时房、泰时率大军踏上征程的急报。面对如此超乎预料的进展,院中的人们惊慌不已,甚至开始动摇。另外,被遣返的押松携幕府对院宣、官宣旨的回应于六月一日酉时(下午6点左右)回到了院御所高阳院殿的大庭。“慈光寺本”记载,押松如实报告了北条义时的回复,所谓“北条义时命押松向后鸟羽如是报告:东山道、东海道、北陆道,自此三道,令十九万年轻的东国武士上京。请召集西国武士作战,并在御帘的缝隙中观看吧”。镰仓方的出击已是毫无疑问。后鸟羽命藤原秀康紧急调集军队迎战。至此,承久之乱一跃进入镰仓方与京方全面武力冲突的阶段。

序战中镰仓方获胜的原因

在看双方交锋之前,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序战胜败的原因。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北条义时被指为朝敌遭到追讨,在如此惊天动地、出乎意料的事态面前,幕府首脑层采取了怎样的应对。尤其是,当三浦义村从三浦胤义的使者处听闻在进入镰仓之前其与后鸟羽的使者押松同行后,马上表态支持北条义时,并向北条义时进言搜捕押松、截取院宣与官宣旨,这一做法的意义十分重大。

和田合战时,提出三寅东下镰仓的方针时,关键人物都是三浦义村。由于和田和战时背弃与同族和田义盛的约定,承久之乱中又拒绝弟弟胤义的劝诱,三浦义村常被评价为权谋之人。镰仓时代的说话集《古今著闻集》中也记载了三浦义村被其他御家人视作叛徒、被骂“三浦犬咬朋友”的逸话。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三浦义村一贯站在北条义时一侧,从没有动摇。正是因为接受了三浦义村的建议,查收了院宣、官宣旨,幕府首脑层才成功地封锁消息,并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对情报进行了加工。这个意义非常重大。

此外,在迎战还是出击的战术选择上,北条政子、义时采纳京都出身的文士御家人、幕府元老大江广元、三善康信的进言,也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采取了另一选项即迎战的战术,不仅构成幕府根基的东国武士有可能倒戈,而且一旦战线拉长,发展成持久战的话,大批来自畿内近国、西国的武士还有可能被组织起来加入追讨军。但是,正是大江广元、三善康信精准的形势、战力分析以及北条政子、义时予以采纳的决断,上演了北条泰时拼死出击的精彩一幕,并引发了东国武士接连出击的雪崩现象。

这样看来,以北条政子、义时姐弟为首,由三浦义村、大江广元、三善康信以及北条时房、泰时构成的幕府首脑层,各展其才,形成了“镰仓团队”。在这个团队中,熟知京方、镰仓方实际情况的大江广元与三善康信,尽管没有参与作战,却是具有分析形势、战力才干的后方工作者;尼将军北条政子是采纳幕后人员建议的知名教练;北条义时作为队长,将北条政子的指示准确无误地传达给选手;经验丰富的北条时房、三浦义村以及被寄予厚望的北条泰时等人作为核心选手活跃在场上,并率领作为一般选手的东国武士。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与极高综合实力的团队。

序战中京方落败的原因

另一方面,多才多艺的后鸟羽以一人之力掌控所有的倾向十分显著。确实,后鸟羽精心制定的两重、三重战略既不草率也非乐观。并且,后鸟羽也听取了卿二位的进言,在收到藤原秀康的报告后才开始采取行动。但是,对后鸟羽提出异议的人却很少,他的周围尽是像藤原秀康一样惟命是从的人。并且,最终的选择与决断也是后鸟羽一人作出的。后鸟羽就是如此地强大。简而言之,京方并不是“团队京都”,更像是一个由后鸟羽一人兼任教练、后方、队长的“后鸟羽一人团队”。

而且,无可奈何的是,后鸟羽作为君临都城的帝王,缺乏对镰仓、东国武士现实的认识。以派遣押松的时机为例,对于押松来说,镰仓实属生疏之地,即便是平时搜寻指定的御家人并传达院宣也并非易事。尽管如此,后鸟羽在诛杀伊贺光季后还是派押松一人进入了镰仓。然而,此时的镰仓已经因三浦胤义的使者以及伊贺光季使者传来的紧急报告陷入了一片混乱。结果,押松很快就被逮捕,院宣甚至还没有被御家人看见就被销毁了。

另外,后鸟羽意图利用东国武士一族内的竞争与对立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利用与三浦义村存在竞争关系的胤义的同时,还积极地拉拢义村,就有点自相矛盾了。这也是由于缺乏对东国武士的现实认识吧。

显然,在凝聚力与综合实力俱优的镰仓方与后鸟羽独断专行的京方之间,存在着决定胜负的关键。但是,战役才刚刚开始。面对无法预知的未来,还有若干的选择与决断。下面,就看一下双方在交战中做出的那些选择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