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时代的政治
六波罗探题与西国守护
从承久三年(1221)六月中旬开始,北条泰时、时房以及三浦义村便在京都全力处理乱后问题,据点就是六波罗。六波罗是平家一族修建宅舍的地方,在平氏灭亡后作为没官领被赐给了源赖朝,并成了幕府在京都的据点。北条泰时、时房常驻六波罗,负责与朝廷的交涉、京中及周边的治安维持。贞应三年(1224)、翌年嘉禄元年(1225),北条泰时与时房先后返回镰仓,继二人之后进入六波罗的,是继任北方的北条泰时嫡子时氏与继任南方的时房嫡子朝直以及后来的时盛。其后,六波罗便由北条氏一门一名或两名常驻,负责指挥西国的守护与御家人。这就是幕府统治西国的驻外机构——六波罗探题(北方与南方两探题)。
六波罗探题很快就开始行使独立的裁判权。但是,如果对判决结果不认可,也可以向镰仓提起诉讼。同时,当事人希望和解时,需要得到镰仓对和解内容的认可,获得幕府下发的关东下知状(镰仓的执权、连署受将军之命下发的命令文书)。简言之,与乱前自行与后鸟羽朝廷结合的在京御家人不同,六波罗探题始终是幕府的驻外机构,服从幕府指令,并受到严格的管制。这是与乱前截然不同的,在维系发生逆转的公武关系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另外,被纳入六波罗探题指挥之下的西国守护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幕府没收了京方在京御家人的守护职,并分配给了重要的东国御家人。例如,山阳道方面,安保实员、小山朝政先后代替后藤基清成为播磨守护;山阴道方面,法桥昌明代替安达亲长成为但马守护,武田信光代替宗孝亲成为安艺守护;南海道方面,长沼宗政代替佐佐木经高成为淡路守护;三河以西的东海道方面,中条家长代替小野盛纲成为尾张守护,北条时房代替大内惟信成为伊势守护;美浓以西的东山道方面,佐佐木信纲代替广纲成为近江守护。而且,为院的熊野诣提供经费而停止设置守护职,即在“仙洞御计”下被编入后鸟羽管辖之下的和泉、纪伊两国也增设守护职,分别由逸见氏、三浦义村出任。镰仓中期以后,由北条氏家督及北条氏一门出任的西国守护也进一步增加。
新补地头与新补率法
京方贵族、武士的所领三千余处也被没收,并作为恩赏封赏给了镰仓方的御家人。获得新恩封赏的东国御家人,作为新补地头陆续迁徙到了西国的没收地。通过这些所谓的西迁御家人,幕府的支配权扩张到了西国。但是,由于地头在西国的得分(收益)原则上仅限对谋叛人遗迹的继承,因此在主张得分太少、希望引入东国惯例的地头侧与主张沿袭现地先例的本所、领家侧间便频繁出现纷争。
于是,幕府在贞应二年(1223)六月向朝廷请求以宣旨的形式决定新补地头的得分比率。宣旨规定,以总田数的十一分之一为地头得分(地头给),并且地头可以对其他田地以每段(亦作“反”,约10公亩)5升的基准征收“加征米”。这就是所谓的新补率法。此外,幕府还规定山野河海收获物的一半、犯罪者没收物的三分之一为地头得分。但是,采取新补率法还是沿袭现地的先例,则由地头自行判断选择。经过承久之乱后,中世的庄园公领制即引入地头制、横跨公武的土地制度基本形成。
在承久之乱中取胜的幕府,通过在京都设置六波罗探题、任命东国御家人为新的西国守护、令御家人作为新补地头移居西国、以宣旨决定的新补率法等,将支配关系切换为全国规模,大幅刷新势力地图,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变动。正是由于后鸟羽是十分巨大的存在,因此打倒后鸟羽的幕府自然成为超越其上的存在。不管是朝廷的贵族,还是西国的人们,抑或幕府的御家人都能切实感受到这一点。
西园寺公经与九条道家
朝廷方面,后高仓在承久三年(1221)至贞应二年(1223)去世之前,施行了大约两年院政。后高仓死后,年轻的后堀河开始施行亲政。但是,真正掌握朝廷政治实权的,是在承久之乱爆发前被后鸟羽幽禁甚至性命堪忧的西园寺公经。乱后的闰十月,受到幕府支持的西园寺公经出任内大臣,翌年贞应元年(1222)八月升任太政大臣,超过了其父实宗的极官。贞应二年(1223)一月,叙从一位,四月辞任太政大臣,但仍然受到幕府的绝对支持,负责朝幕间的交涉,继续占据着朝廷政治的中心。西园寺公经的地位很快就演变成了关东申次这一正式官职。
与西园寺公经缔结姻亲关系、精诚合作的,是摄关家九条道家。九条道家在承元二年(1208)与西园寺公经之女抡子成婚,先后生育了教实、良实、竴子以及下向镰仓的三寅。但是,九条道家与后鸟羽、顺德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压制近卫家势力的后鸟羽,成为九条家年轻当主道家的后盾。而且,九条道家的姐姐立子进入顺德后宫,并诞下了怀成亲王(后来的仲恭天皇)。在怀成亲王践祚后,外戚九条道家即成为摄政。
王家、九条家、西园寺家关系谱
承久之乱爆发后,尽管九条道家采取了静观的态度,但由于其与后鸟羽、顺德的关系,乱后九条道家还是不得不辞去了摄政之职。关于继任摄政(后改为关白)的人选,西园寺公经在幕府的授意下选择了近卫家实。而九条道家则暂时退出了政治舞台。
赖经的将军宣下与道家的政界回归
不过,九条道家很快就迎来了转机。贞应三年(1224)六月,北条义时突然去世。北条泰时随即赶回镰仓,但北条义时未亡人伊贺氏却策划拥立一条实雅为将军,以其子政村为执权(伊贺氏事件)。北条政子凭借其强有力的指导力,成功扼杀伊贺氏的阴谋,北条泰时顺利继任第三代执权。然而,北条政子也在翌年嘉禄元年(1225)七月去世。一个月前的六月,大江广元也去世了。北条义时、政子、大江广元分别享年62岁、69岁、78岁。源实朝去世后实质上操控幕府的北条义时,在背后进行支持的大江广元以及作为尼将军凝聚御家人、构成幕府对外颜面的北条政子,这三个人的相继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享禄元年(1225)十二月二十日,执权北条泰时将三寅迁至在若宫大路附近的宇都宫辻子新建的御所,翌日,在御所召集连署(执权的辅佐之职)北条时房以及有力御家人进行了评议始。这就是由执权、连署、评定众共同运营政治的执权政治的开始。二十九日,三寅以北条泰时为加冠役、理发役完成了元服仪式,改名赖经。继而,幕府向朝廷申请了赖经的任官与将军宣下,嘉禄二年(1226)一月二十七日,赖经叙任正五位下、右近卫少将、征夷大将军,是为9岁的摄家将军。九条道家回归政界的外部条件由此完备。
安贞二年(1228)十二月,迫于为九条道家复归筹谋的西园寺公经与赖经幕府的压力,近卫家实辞去关白之职,九条道家取而代之。九条道家令其女、公经之外孙竴子进入后堀河后宫,宽喜二年(1230)二月,竴子被立为中宫(女院号为藻壁门院)。此后的一段时间,道家同公经协作主导朝廷政治。
宽喜的饥荒与朝廷的德政
宽喜二年(1230),六月飘雪,七月降霜,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的气候现象,日本全国都遭遇大饥荒。时至翌年,饿殍满巷,疫病蔓延,治安极度恶化。是为宽喜饥荒。无论是朝廷还是幕府,都面临着施行德政(仁政或善政)的现实要求。
朝廷方面,从宽喜二年(1230)的年末到翌年,发布“新制”(根据天皇、院的旨意,经公卿议定后发出的特别法令),要求在年中行事中厉行节俭。翌年(1231)二月,在九条道家之女竴子为后堀河产下皇子秀仁后,在道家的主导下,朝廷围绕应对饥荒的祈祷、改元、俭约、赈给(向受灾者、高龄者支给稻谷、布、盐等进行赈济的制度)展开审议,并在同年十一月三日发布了42条宽喜新制。
但是,新制的内容以厉行“诸社祭礼、年中神事”“恒例、临时佛事”“恒例、临时公事”,禁止衣服、仪式“过差”(过度的奢侈)为中心,以解救饱受饥荒之苦的黎民为目的的政策仅有“可兴行赈给、施米事”一条。治安政策方面,追讨诸国海陆盗贼的命令,不仅下达给了各国国司,而且也传达给了“左近卫权中将藤原赖经朝臣”,即幕府将军赖经。道家主导的德政在继承朝廷传统政策的同时,也反映了承久之乱后的朝幕关系以及治安、警察政策依赖幕府的现实。
当然,在这个时代,兴行神事、佛事,使神佛之威光普照,切实地执行朝廷的仪礼、行事等公事,是实现国家安泰、五谷丰登必不可少的。但是,当人们在现实中饱受饥饿煎熬时,花费巨额的费用举行各种仪礼,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抚民”。
幕府的德政与《御成败式目》
另一方面,幕府的德政由执权北条泰时主导。宽喜三年(1231)一月二十九日,北条泰时发出俭约令,禁止在幕府出仕的人“过差”。继而,三月十九日,下令对伊豆、骏河两国的饥民发放出举米(贷米)。《吾妻镜》翌年三月九日条中,“伊豆国仁科庄之土民等,依饥馑及饿死之间,非心抛农业之计之由,愁申武州(武藏守泰时)之御方。仍出举三十石可下行(中略)此事已及数度[伊豆国仁科庄的庄民向北条泰时愁诉,因饥荒几乎饿死,不得不放弃农耕。于是,北条泰时下令,向饥民借贷30石米。(中略)这样的措施已经施行数次]”。可见,北条泰时主导的幕府德政才是真正的“抚民”德政。
另外,从宽喜三年(1231)四月到翌年贞永元年(1232,四月二日改元)四月,北条泰时接连颁发法令,如“盗贼之赃物(盗物)之事”“强盗杀害人之事”“诸国新补地头之得分之条条”“诸社祭之时,飞砾之事”“诸国守护人、地头,不承引六波罗之召文下知之事”“诸国守护人奉行之事”“海路往返之船之事”“京都大番役之事”等。其中,关于治安维持及守护、地头的条令居多,可见,幕府的德政不仅具有抚民的意义,还兼有统治御家人、保护御家人的性质。
《御成败式目》(亦称《贞永式目》)是幕府德政的极致。《吾妻镜》贞永元年(1232)五月十四日条记载,北条泰时认为要断“滥诉”(胡乱发起诉讼),必先固法,于是,在当日开始落实制定其秘密构思的“御成败之式条”。七月十日,“相州(时房)、武州(泰时)”作为“理非决断之职”在11人评定众共同签署的“起请文”上署名,对其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后,八月十日,最终制作完成了《御成败式目》。《吾妻镜》同日条载曰:“今日以后,诉论之是非,固守此法,可被裁断许之由被定。”建立在合议之上的执权政治,由此获得了成文法典的客观依据。
后嵯峨的践祚
贞永元年(1232)的十月,朝廷方面,度过了宽喜饥荒困境的九条道家,不顾幕府的不悦,令2岁的外孙秀仁践祚,是为四条天皇。然而,时任摄政的道家之子九条教实却在文历二年(1235)早逝。于是,九条道家再次出任摄政。两年后的嘉祯三年(1237),九条道家将摄政之职让给了女婿近卫兼经,但凭借天皇外戚以及将军父亲的地位,九条道家仍然确保了其无法动摇的权势。
但是,七年后的仁治三年(1242)一月九日,状况忽然发生了改变。12岁的四条天皇忽然去世。当然,四条天皇还没有后嗣。其父后堀河在天福二年(1234)时已经去世,结果,就出现了必须马上选定天皇的局面。候选人有两位,一位是23岁的土御门皇子邦仁王,这位皇子受到土御门母亲承明门院(在子)的异父弟土御门定通的庇护,而另一位则是21岁的顺德皇子忠成王,这位皇子背后是后鸟羽宠妃、顺德的生母修明门院。
九条道家一直对后鸟羽与顺德的还京心怀期翼,还曾为此开展还京运动,因此,道家希望顺德皇子忠成王继承天皇位。但是,顾虑到乱后朝幕间的力量关系,九条道家还是咨询了幕府的意见。九条道家以为其子赖经已经年满25岁,想必可以领会他的心意。然而,一月十九日镰仓方面传来的回复却是可拥立土御门皇子邦仁王为天皇。
实际上,庇护邦仁的土御门定通之妻竹殿是北条泰时的异母妹。想必这样的人脉关系发挥了作用。但是,更加本质的问题是,与皇位候选人有关的人是否曾经积极地参与了承久之乱。如果选定忠成王,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其父顺德返京成为治天之君的局面。作为幕府,唯独这一点是必须规避的。因为朝廷不能回到承久之乱前的状态。
天皇位经历了十一天的空缺后,仁治三年(1242)一月二十日,邦仁王获得亲王宣下,即日践祚,是为继承土御门皇统的后嵯峨天皇。关白由四条天皇的摄政近卫兼经出任。近卫兼经的正妻是九条道家之女仁子,尽管九条家与近卫家的关系得以修复,但在忠成王的践祚遭到幕府否决后,九条道家的权势开始趋于衰退。
王家、土御门家、执权北条氏的关系谱
后嵯峨院政与亲王将军的时代
与九条道家协作占据朝廷政治中心的西园寺公经、实氏父子,在得知幕府拥立邦仁王后,便非常迅速地同九条道家拉开了距离。并且,仁治三年(1242)六月实氏之女姞子进入后嵯峨后宫,八月被册立为中宫。这位姞子在翌年宽元元年(1243)六月诞下的皇子久仁即后来的后深草天皇。
镰仓方面,仁治三年(1242)六月,北条泰时去世,享年60岁。北条泰时堪称一代名执权,在承久之乱中率领镰仓方大军,乱后在六波罗负责战后处理,在其父义时死后,返回镰仓制定《御成败式目》等等,是他确立了北条氏主导的执权政治。两年前其叔父北条时房也在66岁去世,又一个时代自此落幕。
当时,北条泰时的长子时氏已经去世,继任新执权的是时氏的儿子——19岁的经时。将军赖经时年25岁。换言之,将军与执权的年龄发生逆转,结果,就出现了争夺幕政主导权的紧张局势。宽元二年(1244)四月,九条赖经将将军位让给其子赖嗣,以“大殿”的身份继续保持势力。不过,在宽元四年(1246)三月北条时赖代替病倒的经时成为执权后,北条氏就开始采取攻势。六月,北条时赖果断实施了对赖经派的肃清。七月,九条赖经本人也被送回京都。由此,便开启了北条氏嫡流“得宗”掌控专制权力的道路。
宽元四年(1246)一月,后嵯峨已经将天皇位让于久仁亲王,开始实施院政。九条道家因九条赖经被送返京都而备受打击,而且还被幕府撤销了关东申次之职,完全失去了权势。继任关东申次的是幕府指定的西园寺实氏,从此以后,关东申次就成了西园寺家的世袭之职。
承久之乱后,经过二十余年的时间,朝幕双方的主要成员、势力关系都为之一新,在后嵯峨院政期朝幕间再次建立了协调关系。建长四年(1252)四月后嵯峨皇子宗尊亲王下向镰仓,源实朝拥戴亲王将军的构想得以实现,即是这种协调关系的象征。但是,这与源实朝设想的“东国王权”并不同。因为时代已经发生了剧变。成为将军的宗尊也没有躲过被掌握专制权力的北条得宗家送返京都的命运。尽管如此,时至13世纪中叶,乱后的世界确实终于迎来了和平。
王家略谱②
(数字表示皇位继承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