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将军源实朝
悲剧的天才歌人?
虽为镰仓幕府的将军,却沉溺于和歌、蹴鞠等公家文化;是撰有《金槐和歌集》(略称《金槐集》)的天才歌人,却因此在粗犷的东国武士中成了孤立的存在;还是在朝廷与幕府、源氏与北条氏的夹缝间苦恼,年纪轻轻就被侄子杀害的悲剧贵公子。提及源实朝,大抵这样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当然,这也并非毫无根据。比如,正冈子规、斋藤茂吉、小林秀雄等歌人、评论家都曾给予源实朝高度评价,认为他是吟咏“万叶调”秀歌的天才歌人。
翻越箱根路,伊豆海乃现。海上之小岛,波浪奔涌来。
(箱根路を われ越えくれば 伊豆の海や 沖の小島に 波の寄る見ゆ)
这是《金槐集》中第639首和歌,确实是万叶调的雄大秀歌。另外,依据《吾妻镜》“当代者,以歌、鞠为业,武艺似废。以女性为宗,勇士如无之”的记述(建历三年九月二十六日条),也可以想见东国武士对源实朝沉迷和歌、蹴鞠的批判。
但是,随着研究的展开,相关成果说明这只是基于先入认识的一种印象。通常来说,东国武士往往期望补任朝廷的卫门尉、马允等官职,以此借助朝廷传统的权威来强化、维持自己的权力。武士团内部设置了在地与在京武士不同的职责分工,在地武士竭力经营土地、确保自身利益,在京武士则致力于构建与贵族的人脉关系。在京经验丰富的武士中,不乏入选敕撰集的优秀歌人以及在都城人前展示乐器演奏的音乐达人。
更何况源实朝还是幕府将军。源实朝交往的对象是天皇、院及公卿,如果没有都城的文化教养,则全无对话的可能。源实朝的父亲赖朝也是受到慈圆称赞的和歌名手。二代将军兄长源赖家也是蹴鞠的达人。《吾妻镜》中所谓的批判,更像是那些武勇一边倒的武士们因无法理解而发出的揶揄与抱怨。
另外,所谓天才歌人是基于近代短歌的视点所作出的评价。诚然,虽然为数不多,但源实朝的作品中确有扣人心弦的秀歌。但是,与以题咏为基本、巧妙运用“本歌取” (1) 技法的新古今时代的歌人相比,源实朝的和歌则显然十分稚嫩、拙劣。
源实朝木像
现存最早的雕像,作者不详。
面容气度不凡。藏于甲斐善光寺
而且,成人后的源实朝推进将军亲裁,后鸟羽的朝廷与源实朝的幕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即便是执权北条氏也无法堂而皇之地反抗将军权力。所谓源实朝在朝廷与幕府、源氏与北条氏的夹缝间苦恼万分也是基于先入观的一种印象。本章内容将摒弃这些先入认识,结合史实对源实朝的幕府加以解析。
被拥立的将军
建久三年(1192)八月九日巳时(上午10点左右),源实朝作为源赖朝、北条政子夫妇的次子诞生。此时是征夷大将军补任除书(辞令)送抵镰仓后的第13天,可以说是在源赖朝的鼎盛期迎来了源实朝的降生。源实朝乳名称“千幡”,乳母是北条政子的妹妹阿波局,北条氏因此成了千幡的乳母夫(乳母夫往往充当后盾并予以辅佐)。这也为北条氏与源赖家乳母夫比企氏的不和埋下了伏笔。
正治元年(1199)一月,源赖朝突然去世。在源赖家成为二代将军后,北条氏与比企氏间的暗斗升级为明争。建仁三年(1203)八月,利用源赖家病入膏肓之机,北条氏采取攻势消灭了比企氏,是为比企之乱。奇迹般恢复的源赖家被迫出家,并被囚禁于伊豆的修善寺内。翌年被杀,享年23岁。
在北条氏的拥立下,千幡继任三代将军。后鸟羽的朝廷应幕府之请,在建仁三年(1203)九月七日,令12岁的年幼千幡晋升从五位下,补任征夷大将军。据《明月记》、近卫家实的日记《猪隈关白记》记载,为新将军取名“实朝”的正是后鸟羽。换言之,源实朝的名亲 (2) 就是后鸟羽。十月八日,千幡在北条时政的名越亭举行元服仪式,开始正式使用实朝这个名字。翌年元久元年(1204)末,后鸟羽近臣坊门信清之女下嫁源实朝,作为御台所(正妻)东下镰仓。通过这位相当于后鸟羽表妹的女性,源实朝与后鸟羽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
由于将军源实朝年幼,因此幕政由北条时政代为主导。但是,权力斗争仍然在继续,元久二年(1205)六月,在北条时政的阴谋策划下,源赖朝时期以来的重臣畠山重忠一族被灭,而闰七月发生的牧氏事件(参照第127页)则导致了北条时政的下台。于是,便形成了将军生母北条政子以行使亲权的形式代行将军权力,并由其弟北条义时实质上主导政治的体制。
这一年的前半,想必14岁的源实朝从御台所、女房等处耳闻了京都歌坛的盛况。因为四月十二日源实朝尝试创作了12首和歌。得知亡父源赖朝的和歌入选《新古今集》后,即指示藤原定家的弟子内藤朝亲(后改称知亲)抄写《新古今集》,并在一系列权力斗争告一段落后的九月从京都送至镰仓。《吾妻镜》承元三年(1209)七月五日条记载:“建永元年御初学。”建永元年(1206)是源实朝获得《新古今集》后的第二年,由此可以想见,在以《新古今集》为教科书后,源实朝才真正开始修习和歌。
即便如此,源实朝的和歌活动也仅限于同被称为“京都熟悉之辈”即具有丰富在京经验的侧近以及东下镰仓的京都贵族召开歌会、鉴赏和歌谈义的程度而已。承元三年(1209)七月转机来临。源实朝请藤原定家为其创作的30首和歌进行批改。藤原定家为向其传授本歌取技法等内容,专门撰写了《近代秀歌》赠予源赖朝。此后,二人间就建立起了良好的师徒关系。
自立的将军
承元三年(1209),幕政也迎来了转机。年满18岁的源实朝开始了将军亲裁。五味文彦认为,承元三年(1209)四月,源实朝利用晋升从三位的契机,开设政所 (3) ,开始行使亲裁权。此后,开始下发由别当四到五人以及令、知家事各一人共同签署的将军家政所下文,政所逐步发展成为将军亲裁的中心政务机关。
但是,最初北条义时、大江广元等幕府的首脑们作出了蔑视年轻实朝的举动。据《吾妻镜》十一月七日条记录,“武艺为事,令警卫朝廷给者,可为关东长久基之由,相州、大官令等被尽讽词”(相模守北条义时、大官令[大膳大夫]大江广元等谏言:专心武艺,警固朝廷,可为幕府长久安泰之根基)。这段记录后来成了塑造源实朝文弱将军形象的依据。确实,源实朝在身体能力方面并不出众,并不是像源赖朝、赖家一样以武艺获得武士支持的类型。但是,重要的是作为主君的毅然姿态与气概。在这方面,源实朝并不逊色。
一周后的十一月十四日,北条义时向源实朝提出要求,希望下令准许其“郎从”获得相当于“侍”的身份地位。“侍”是相当于六位的御家人身份,而“郎从”不过是御家人的家臣。北条义时要求自己的郎从享受特别待遇,这种做法显然十分傲慢。对此,源实朝认为如若允许,将导致幕府内部身份秩序的混乱,召来灾祸,“永不可有御免之趣,严密被仰出(严令永不可许之)”,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北条义时的要求。在北条义时看开,此时的源实朝仍是自幼在其身边长大的孩子,结果源实朝的严词拒绝令其倍感意外。此后,在相当长时间内,北条义时再无讽谏之举。
统治者源实朝
源实朝作为统治者接连推出各种政策并取得了成果。例如承元四年(1210)三月十四日的武藏国田文、国务条条作成令,同八月九日的神社佛寺领兴行令,同十月十三日的诸国御牧兴行令,建历元年(1211)六月二十六日的东海道新宿建立令,同十二月二十七日的骏河、武藏、越后等大田文作成令,建历二年(1212)二月十九日的京都大番役推进令,同二月二十八日的相模川桥修理令,同八月十九日的诸国鹰狩禁断令等。
“兴行”神社、佛寺所领的经营,即加以振兴,将神佛的威严、光辉发扬光大,直接关系着国土的安泰以及五谷的丰稔。这是支配广阔地域的统治者的责任。同时,在连接京都与镰仓的东海道上增设新的宿驿;修建桥梁,消除庶民往来以及将军为祈愿国土安稳参拜箱根、伊豆两权现 (4) 的“二所诣”的困扰;发展牧业、培育作为交通工具以及军备的马匹,这些都是对辽阔疆域进行统治时必不可少的交通政策。并且,制作构成御家人缴纳赋役基准的土地账簿“田文”,规定国务规则,严格要求御家人履行最重要的御家人役“京都大番役”也是针对御家人的统治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源实朝的亲裁,并没有御家人不服从或是反对的迹象。
此外,建历二年(1212)八月十九日颁布的鹰狩禁断令也值得关注。自古,鹰狩禁断这样的禁止杀生令都是由帝王发布的命令。源赖朝也曾在建久六年(1195)九月发布鹰狩禁断令,不过当时的源赖朝通过出席东大寺大佛殿落成的供养仪式,积极地营造着王法、佛法护持者的形象,并且开始筹措大姬入宫的工作,对王权有了全新的认识。源实朝以“为报君恩父德”之名,修建了名为大慈寺(现为废寺)的御愿寺,立柱上栋的时间是发布鹰狩禁断令的前四个月,即四月十八日。当然,这里的“君”是后鸟羽,“父”是源赖朝。此时,源实朝已经明确地认识到了后鸟羽的王权。建历二年(1212)年仅21的源实朝就已经达到了其父源赖朝晚年的境界。
积极援助闲院内里的修建,也体现了源实朝对王权的认识。后鸟羽朝廷方面,建历二年(1212)七月二十七日开始了修建的事宜,在举行顺德大尝会前的十二月二日上栋,翌年三年二月二十七日,顺德迁幸新内里。当晚,举行了劝赏(论功行赏),源实朝也因协助营造有功而晋升正二位。携幕府协力里内里(临时建造的皇宫)闲院的建造,既是对帝王日常的支持,也是源实朝王权意识的体现。
但是,达到这样的境地需要不懈的努力。《吾妻镜》载,源实朝在建历元年(1211)七月至十一月学习了《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唐太宗与群臣的问答录,是后鸟羽也曾学习的帝王学教科书。源实朝通过这样切实努力的积累,逐步从被拥立的将军成长、自立为君临于御家人之上的将军,并以他的权威、权力统率幕府御家人。
《金槐和歌集》的秀歌
源实朝作为将军的自立在建历三年(1213)后半成立的家集《金槐集》中也有表现。《金槐集》存在“定家所传本”(建历三年本)与“柳营亚槐本”(贞享本)两个版本。通常认为前者是源实朝亲自分类、排序的版本,因此本书采用该版本展开论述。
“定家所传本”的和歌总数为663首,由春、夏、秋、冬、贺、恋、旅、杂8部组成,在“杂”部中收录了众多源实朝风格的秀歌。例如,第608首和歌。
路边可怜儿,啼哭泪不止。父母双双亡,声声唤母亲。
(いとほしや 見るに涙も とどまらず 親もなき子の 母を尋ぬる)
如其前言所述,该和歌是在年幼的孩子因父母双亡而在路边哭泣着找母亲的情境下所创作的和歌。可以想见,源实朝对幼童失去双亲的悲伤、恐惧、失落感、孤独感从内心产生了共鸣。源实朝也是一位自幼失去父亲,且现今必须时刻做出孤独决断、必须领导众人的统治者。如此解读这首和歌背后的含义未必离题甚远。
还有咏歌背景明确的和歌。其前言所谓“建历元年七月,洪水漫天,思土民愁叹,独向本尊,致祈念曰”的第619首和歌。
时者,过犹不及,民之为叹。八大龙王,降雨可休。
(時により 過ぐれば民の 嘆きなり 八大龍王 雨やめたまへ)
和歌大意是,时节不同,降雨过量,则百姓哀叹,掌管降水的八大龙王,请不要再下雨了。诚然是一位忧民统治者的和歌。不过,从各种史料记录来看,建历元年(1211)七月时既没有暴雨也没有洪水,反而是时逢干旱。源实朝吟咏的为何不是祈雨歌,反而是止雨歌呢?值得注意的是,和歌前言中罕见的“漫天”“致祈念曰”所谓汉文风的表述以及“建历元年七月”这一时间。源实朝此时正在学习《贞观政要》,很有可能希望将统治者应有的姿态寄情于和歌之中。另外,渡部泰明注意到,“降雨可休”(「雨やめたまへ」)这句的韵音呈现“aeaeaae”的有趣连续。源实朝是对音韵十分敏感的歌人。换言之,源实朝或是为了巧用音韵吟咏一首统治者之歌,故而创作了一首止雨歌,而非祈雨歌。
统治者的和歌
同样可以读出音韵的趣味以及统治者气概的,还有题为“祝之歌”的第369、370两首和歌。
君之代,吾之代,千秋万岁。石川之濑见小川,川流不息。
(君が代も わが世も尽きじ 石川や 瀬見の小川の 絶えじとおもへば)
日出东方,吾代永存。天石屋户,月日之出。斗转星移,永照世间。
(朝にありて わが世は尽きじ 天の戸や 出づる月日の 照らむかぎりは)
第369首和歌采用了本歌取的技法,其中的第三、四句出自鸭长明的《新古今集》入集歌“石川之濑见小川,水流清亦澈。明月来问询,宿于川面上(石川や 瀬見の小川の 清ければ 月も流れを 尋ねてぞすむ)”(第1894首)。鸭长明是被选为和歌所职员的歌人,在围绕下鸭社摄社(祭祀与本社相关神祇的神社,地位介于本社与末社之间)河合社祢宜之职展开的一族纷争中落败后,即放弃一切归隐山林,并创作了《方丈记》《无名抄》等作品。
建历元年(1211)亦或二年(1212),鸭长明下向东国,拜谒源实朝。得见如此著名歌人的源实朝,在直接从鸭长明处听闻了关于和歌“濑见小川”的故事后,大概就产生了以“本歌取”技法创作和歌的想法吧。彼时,源实朝巧妙地运用了音韵。在第一、二句中叠用“gayomo”(ガヨモ),第三、四句中重复“kawa(gawa)”(カワ·ガワ),并且以结句“絶えじ”的“じ”(zi)与第三句“尽きじ”的“じ”(zi)相呼应。如此细致入微的构思使这首和歌的音、律充满意趣。
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君之代”与“吾之代”的并列。如此大胆的和歌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关于鸭长明下向关东的时间,《吾妻镜》记录为建历元年(1211),但按照五味文彦的观点,这一年的记录错简(由于书籍装订的疏漏,导致页码的顺序、记录的先后出现混乱)很多,从其他的史料来看,应是建历二年(1212)十月。这是顺德大尝会临近的时期。源实朝从鸭长明处了解了这一盛大仪式后,心生吟咏“祝歌”的想法也是自然而然的。当然,“君之代”的“君”指的是,推动土御门向顺德让位的治天之君后鸟羽。
第370首和歌则更加大胆。初句的“朝”指朝廷,三、四句指由天之岩户走出的天照大神的子孙院、天皇。尽管限定了所谓只要光辉闪耀的条件,但源实朝实际是在高声吟咏“吾代永存”,即自己的生命、治世永无止境。显然,不断推进将军亲裁、强化王权认识的源实朝所创作的和歌即是统治者的和歌。然而,建历三年(1213)源实朝统治的镰仓却遭遇了和田合战的剧烈的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