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康德赋予间隙概念以最终定论,美学评判也许正置于这种间隙之中,正如兴趣判断、美学判断具有主观性,但它又像知识判断一样,欲具有普遍的价值。我觉得极不规则形态的发现揭示了这种间隙的另一侧面,它不仅仅关系到美学的判断,而且关系到判断承认其艺术品价值的那种物品本身。
自然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虽然我们很少去辨识它们,但是它们的形态极不规则,往往唤醒我们身上的美学感情。这些事物难道不是“间隙”?而且是从双重意义上讲的吗?它们的实在是线和面之间的中介;产生这些事物的算法——将某函数重复运用到它的连续产物上——还需作过滤,过滤排除或是取消了通过计算得到的某些价值(要根据这些价值是否落在场上,是偶数或是奇数,在左边或在右边;或者根据其他的标准)。
这些计算的图解或声学的描述证明了所有的极不规则的形态用到绘画上时,就可以体现——为简单起见——我称之为装饰艺术的那些事物的各种各样形式。根据计算的方法,所选择的最初价值,运用复杂数目和实际数目的不同,我们甚至觉得能辨识出各不相同的、经过验证的种种风格:东方装饰、新艺术、克尔特人艺术,以及克尔特艺术的伸延——爱尔兰艺术(令人惊讶的是:克尔特装饰也是经过过滤的产物。艺术家用圆规画出许多相互交叉的圆;圆弧形成后,他留下一部分,抹去另一部分)。对计算的某些产物,我们难以从中发现精确的相似之处。然而,必然承认这些产物同某些过去可能存在的或以后可能存在的风格是相符的。
我们也可以把极不规则形状用于音乐上。在音程和时值的形式下所显示的描绘使我们看到装饰音乐的特性,这种装饰音乐只可能给耳朵造成更易接受的音响气氛而已。
这些结果的有趣之处是,由一位大画家——他也酷爱音乐——以现代的语言,以感觉经验的素材为依据,发现并表达了极不规则形态的本质和实在性(贝奴瓦·曼德布洛[B.Mandelbrot]在1975年发现并提出了数学理论)。德拉克洛瓦在1854年8月5日的日记上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说,这些看法是从1849年9月16日在树林里作画时写在一本写生簿空白处的随感中转录而来的),我把它抄录如下:
“自然界同自身保持着奇特的一致性:我在特鲁维尔的海滨画岩石的碎块,其高低不平都成一定比例,以至画在纸上使人觉得是一片辽阔的悬崖峭壁;只缺一样可以表明大小规模的实物。此刻,我正在一个大蚁穴旁写东西,这蚁穴在树脚根边,一半是小块起伏的地面,另一半是蚂蚁慢慢地挖成的;这儿是一些斜坡,一些悬垂的部分,构成狭道,忙碌的居民在那里往返,就像小人国的小人一般,我们的想象随时都能把它们想得很大。只是巢穴的东西,我可任意把它看成是一大片布满峻峭岩石和陡坡的地面,因为那里居民身材十分矮小。一块煤或火石的碎块,或是随便什么石头,都能以微观形式展现巨岩的形状。
“在第厄普,我在海浪卷来就会被淹没的齐水礁石中也注意到同样的情形;我看到海湾、海峡,悬垂在深渊上空的笔直的山峰,崎岖曲折的峡谷把我们周围常见的高低起伏的地面分割开。海浪也同样,自身分成小浪花,小浪花又分成更小的,并各自展现出相同的光线的明暗和同样的图形。某些海洋巨浪,譬如在开普敦,据说有半法里之宽,这种巨浪由各种海浪构成,其中大多数的浪花同我们在花园水池里所见的浪花一样大小。
“我在画树时曾常常看到某个分杈自身就是一棵小树:要把它当成一棵树,只要树叶在比例上相应地缩小就成。”
该文的惊人之处不仅是所举的实例:海滨、树木,而且这种极不规则形态理论后来也是典范。德拉克洛瓦以明晰的笔调表述了极不规则物体的显著特性,正如我们所知,各种规模的极不规则形态都具有不变的结构;还有,不变的结构作为一个部分,不管所选的是大还是小,都同整体具有相同的拓扑性。举例来说,音乐作曲的极不规则特性源于这样的情况:少量邻接的音符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不变的,而在同一部作品中,可把这些小片断同更大的段落作类比。
在音乐大师的作品中,这种结构也可看到。巴尔扎克早已说过:“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效果可说早已做好安排(……)贝多芬交响乐曲的各部分遵循符合总体要求的既定顺序并从属于经过绝妙构思的计划”。当代的乐理大师查理·洛桑(C.Rosen)用从极不规则形态理论中借鉴来的语言对此作解释说:“贝多芬作品中的大规模转调同最细微枝节变调采用相同的手段,在实现转调的过程中,两者的相似立即可以听出来(……)听众觉得听到了结构。”后面,他再次谈到“大规模的结构的扩大”。
然而,我注意到了这种情况:极不规则形态算法的伟力只能使其在美术和音乐方面产生那些我称作装饰性的小型类别,即使——至少对于绘画是如此——它们往往在精巧和复杂性方面超过了装饰艺术家实际上所创造的一切。但是,有一条鸿沟把图画或真正音乐作品同那些动人之物分开来。事实上,这段距离是无法跨越的。我们能设想它并非确实是不可跨越的吗?人们可能会注意到,产生极不规则形态所必需的过滤显得与感官和神经中枢经过各阶段所进行的过滤相类似,感官和神经中枢传递给大脑的仅仅是在边缘区记录下来的某些印象。
倘若,大脑从这些原始素材中提炼出某些不变性的特性(经过经验、个人经历等调整之后),我们就能探讨艺术品的起源问题。其渊源不是一种大脑模式的回归行为吗?这种大脑模式一旦投射在作品中就会把感觉印象同思维对象融合在一起。
[1]波梯切利(1445 1510):意大利画家、雕刻家,《春天》作于1478年,是一幅寓意画。
[2]美惠三女神应为:妩媚、优雅和美丽。此处恐作者有误。
[3]墨丘利(Mercure):罗马神话中的商业神。
[4]丘比特(Cupido):罗马神话中的爱神。
[5]《圣经·旧约》:天赐食物之意,原意为:“这是什么?”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绝粮。晚上鹌鹑飞来,次日晨,地面有许多白色圆片,味同薄饼。以色列人互问:“La Manne?”(“这是什么?”)
[6]巴比伦传说.比拉姆和梯斯贝是一对恋人,但遭父母反对,两人私奔出走,终以悲剧结束。故事在文艺复兴时期很有名。
[7]古罗马将军(公元前15年—公元19年),奥古斯丁之侄孙,被人毒死。该画作于1627年。
[8]据《圣经》,他是以色列王,在位期间是以色列的强盛时期。他还以智慧著称:一次两妇人到所罗门那里告状,都说自己是婴儿的母亲,所罗门命令把婴儿劈成两半,分给两人。所罗门判定反对的人是婴儿的母亲。
[9]圣经故事:摩西根据上帝旨意,打击岩石求水,以解救在荒漠中行走返回以色列的犹太民族。
[10]格吕兹(1725—1805):法国画家,擅长于风俗画,狄德罗是他作品的热情的欣赏者。
[11]《沙龙》是在1759—1781年之间,狄德罗所写的艺术评论,发表在他同格利姆的文学通讯上。这句话,实际上是出自1761年的《沙龙》:“我觉得构图很美,这是本该如此的。”
[12]理查逊(1689—1761):英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曾对狄德罗和卢梭产生很大影响。
[13]这段文字摘自狄德罗的一篇文章《向理查逊——“巴梅拉”、“克拉莉丝”、“格朗梯松”的作者致意》,该文发表于1762年《国外新闻》上。文中他阐明并发挥了他的美学原理。
[14]凡尔耐(1714—1789):法国画家,创作许多风景画尤其是海洋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