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动力地质作用
2025年09月17日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太阳能为主、地球的重力参与的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球表层水圈、气圈和生物圈中。在形式上表现为风的作用、海洋与湖泊作用、河流与地下水作用、冰川与重力作用;在过程上则依次表现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1)风化作用。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在湿度变化及水、二氧化碳、氧气和生物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和机械破碎。
(2)剥蚀作用。河流、海水、湖水、冰川及风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造成破坏,破坏产物随其运动而搬移。例如,海岸、河岸因受海浪和流水的撞击、冲刷而发生后退。斜坡剥蚀作用是斜坡物质在重力以及其他外力因素作用下滑动和崩塌,又称块体运动。
(3)搬运作用。地质营力将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物质从原地搬往他处的过程。
(4)沉积作用。地质营力搬运的物质,或因营力动能减小,或因介质的物化条件发生变化而堆积、沉淀的过程。
(5)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松散沉积物可以是在上覆沉积物的重荷压力作用下压密,孔隙减少,排除水分,碎屑颗粒间的联系力增强而固结变硬;也可以是碎屑间的孔隙中的充填物质将颗粒黏结成坚硬岩石;或者在压力、温度的影响下,沉积物部分溶解和再结晶而变成岩石。需要说明的是,固结成岩作用是介于内、外动力之间的一个特殊阶段。
(6)人为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效应,例如:采矿特别是露天开采引起地表变形、崩塌、滑坡;开采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时,因岩土层疏干排水造成地面沉降;兴修水利工程造成的盐渍化、沼泽化或库岸滑坡、水库诱发地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