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1.矿产资源的基本概念
矿产资源,又名矿物资源,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并赋存于地壳内(地表或地下)的有用的矿物或物质的集合体,其品位和储量适合工业要求,并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被开采和利用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再生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它既是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又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生产资料。广义的矿产资源指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元素、化合物、矿物和岩石相对富集,人类开采后能得到有用商品的物质形态和数量。狭义的矿产资源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物质在地壳中富集成具有开采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形态和数量。
2.矿产资源的特征
(1)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是亿万年地质作用的产物,在短暂的人类社会历史中,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蕴藏量也是有限的。随着人类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在不断减少,有的甚至发生短缺和枯竭。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矿产资源的宝贵性,因此必须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2)相对性。在勘探、开发和冶炼技术落后的时代,低品位的矿石对人类而言如同岩石一样,不具有资源的意义;随着采冶技术的提高,人类能够从昔日低品位矿石中提炼有用的物质时,这些矿石才具有资源价值。因此,在不同的人类历史阶段,矿产资源具有相对性。矿石的埋藏深度亦决定其是否具有资源价值,不能被人类开采的地下深处的矿石即使品位很高,也不能称为矿产资源。
(3)复杂性。矿产资源绝大部分隐伏在地下,地质成矿、控矿作用极为复杂。所以,不管地质调查工作多么详尽,也只能求得相对准确的结果。因此,在资源勘探矿山建设时,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周期,而且有一定的投资风险。
(4)地理分布的不均匀性与成矿规律性。不同类别的矿产资源其成矿地质条件是不同的。有色金属多与岩浆活动有关,而煤、天然气和石油等则都分布于沉积岩地区,反映了成矿的规律性。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各种地质、构造条件的控制,由于成矿地质作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导致许多矿产资源在地壳中的分布具有局部集中的现象,矿产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如世界1/3的锡分布在东南亚,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钨等。
(5)矿产资源的伴生性。自然界的矿产资源在区域分布上,有的是由平均含量相差不大的若干矿种或元素组成,称之为其生矿。更多的情况是以某种矿种为主,另有相对含量较少的一种或几种矿种或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伴生矿,这类矿床虽然可以一矿多用,但是矿石的选冶技术条件十分复杂,开采利用难度较大。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和采冶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品种在不断增加,利用范围在逐步扩大。
(6)生态性。矿产资源赋存于地质生态环境中,人工开发矿产资源后,会对周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破坏原有的地质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严重的可诱发不良现象而导致灾害的产生。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土地沙化、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沙尘暴、地面沉降、露天开采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原有地表植被遭破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