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斜坡地质灾害发育的分布规律

三、我国斜坡地质灾害发育的分布规律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斜坡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主要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地层岩性以及气候、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直接控制了我国崩滑流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无论是灾害点分布密度还是灾害发生频度,我国大陆崩滑流分布的总体规律是中部地区最发育,西部地区较发育,东部地区较弱。

(一)中部强烈发育区

我国中部地区崩滑流的发育,从总体来看集中分布在0°~40°N,98°~112°E的范围内,包括横断山、川西山地、白龙江、金沙江中上游、滇东北、川东、鄂西、黄土高原、黄河上游、秦巴山区等地段。但各处的发育程度不尽一致,类型也有区别,不同地段各有特点。

中部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繁,为崩滑流的形成提供了内在条件;加之气候条件复杂(暴雨多)、人类活动强烈,两类因素的叠加作用,使该区成为我国崩滑流灾害最发育的地区。

中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切割强烈,一般切割深度100~300m,沟壑纵横,水土流失强烈,为滑坡、崩塌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滑坡、崩塌灾害也十分发育。黄河中、上游地区古滑坡甚多,大型滑坡体积可达几千万立方米,甚至上亿立方米。由于黄土疏松、多孔,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十分发育,地表水系密度大、沟谷坡降大,沟谷纵比降可达20%~40%,为该地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复杂的气候条件是中部地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发育的主要外部因素。秦岭以南地区降水较丰沛,年均降水量为800~1200mm;秦岭以北地区,雨量偏少,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均降水量约400~600mm。从总体上看,整个中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分布在7—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30%~50%。因此,暴雨是该地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形成和发育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大规模的开发大西南、大西北地区,人类活动的规模不断加大,崩滑流灾害发生的频次也逐渐增加。

(二)西部中等发育区

西部地区包括我国第一级地貌阶梯的青藏高原和部分第二级地貌阶梯的西部山地。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m以上,地形切割强烈。西部山地海拔大多在2000~3500m,相对切割深度500~1000m,地形切割也很强烈,山体斜坡稳定性差。这些自然因素为崩滑流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西部地区气候复杂多变,藏南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暴雨强度大,年均降水量600~1000mm,丰沛的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为崩滑流灾害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西部山地受高纬度亚洲内陆气流的影响,气候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200~400mm,降水集中分布在夏季。所以,天山、阿尔泰山等地也发育较多的冰川泥石流,但滑坡、崩塌发生概率比较小。

(三)东部弱发育区

我国东部地区地处第三级地貌阶梯地带,地貌由低山、丘陵、平原组合而成。海拔一般为500~1000m,相对切割深度数十米至近百米,山地斜坡较缓,斜坡变形破坏较弱。东部地区气候主要受太平洋暖湿气流的控制,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南部虽降水丰沛,但由于地形相对高差小,且地层岩性以坚硬的岩石为主,地质环境不利于斜坡变形破坏,崩塌、滑坡、泥石流不发育。华北和东北,如燕山地区和辽南、辽西山地,尽管山地切割程度中等,且年降水量不大,但降水比较集中,暴雨强度大,加之地层岩性以古老的变质岩为主,岩石破碎,对山地斜坡变形破坏较为有利。因此,这些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发育,但规模较小。另一方面,在这些地区发育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常具有群发性特征,所以危害比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