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涌问题与防治

三、管涌问题与防治

(一)管涌

当基坑底面以下或周围的土层为疏松的沙土层时,地基土在具有一定渗透速度(或水力坡度)的水流作用下,其细小颗粒被冲走,土中的孔隙逐渐增大,慢慢形成一种能穿越地基的细管状渗流通路,从而掏空地基或坝体,使之变形、失稳,此现象即为管涌,如图4-19所示。

图4-19 管涌产生示意图

(a)斜坡条件时;(b)地基条件时

国内外学者对管涌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得到了许多计算方法。这里仅介绍一种较简便可行的计算方法。

当符合下列条件时,基坑是稳定的,不会发生管涌现象:

式中 I——动水坡度;

I c——极限动水坡度,

G s——土粒比重;

e——土的孔隙比。

(二)产生管涌的条件

管涌多发生在沙性土中。沙性土的特征是颗粒大小差别较大,往往缺少某种粒径,孔隙直径大且互相连通;其颗粒多由重度较小的矿物组成,易随水流移动,有较大和良好的渗流出路。产生管涌的具体条件如下:

(1)土中粗、细颗粒粒径比>10。

(2)土的不均匀系数>10。

(3)两种互相接触土层渗透系数之比K 1/K 2>2。

(4)渗流的水力坡度大于土的临界水力坡度。

(三)管涌的防治措施

(1)增加基坑围护结构的入土深度,使地下水流线长度增加,降低动水坡度,对防止管涌现象的发生是有利的。

(2)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

当基坑面以下的土为疏松的沙土层时,而且又作用着向上的渗透水压,如果由此产生的动水坡度大于沙土层的极限动水坡度时,沙土颗粒就会处于冒出状态,基坑底面丧失,要预防这种管涌现象(图4-20),必须增加地下墙的入土深度,增加流线长度从而降低了动水坡度,因而增加入土深度对防止管涌现象的发生是有利的。

图4-20 由地下水水位差引起的管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