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记录内容

1.7.2 记录内容

综合性地质观察的记录,要全面和系统,例如进行区域地质测绘,常采用观察点与观察线相结合的记录方法,观察点是地质上具有关联性、代表性、特征性的地点。如地层的变化处、构造接触线上、岩体和矿化的出现位置以及其他重要地质现象所在。观察线是连接观察点之间的连续路线,即沿途观察,达到将观察点之间的情况联系起来的目的。观察点、观察线的具体记录内容如下。

(1)日期和天气。

(2)实习区的地名。

(3)路线:实习基地—经过何处—到达何处—目的地—原路返回,线路记录清楚。

(4)观察点编号:依次为No.01、No.02、No.03、…。

(5)观察点位置:尽可能详细记录具体位置(如在什么山、什么村庄的什么方向,距离多少米,是在大道旁还是在公路边,是在山坡上还是在沟谷里,是在河谷的凹岸还是在凸岸等)和观察点的标高(海拔高度)。观察点的位置要在相应的地形图上确定并标示出来。

(6)观察目的:说明在本观察点着重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如观察某一时代的地层及接触关系,观察某种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观察火成岩的特征,观察某种外动力地质现象等。

(7)观察内容:详细记录观察的对象,这是观察记录的实质部分。观察的重点不同,相应地有不同的记录内容。如果观察对象是层状地质体,则可按以下内容进行记录: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包括岩石的颜色、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和工程特性等);化石情况(有无化石,化石的多少),保存状况,化石名字(岩浆侵入体无此项记录);岩层时代的确定;岩层的垂直变化,相邻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列出证据(岩浆侵入体记录侵入接触关系或沉积接触关系);岩层产状,按方位角的格式进行记录(岩浆侵入体记录岩脉、岩墙、岩床、岩株或岩基);岩层出露处的褶皱状况,岩层所在构造部位的判断,是褶皱的翼部还是轴部(岩体侵入的构造部位是褶皱轴部或翼部,是否沿断层或某种破裂面侵入);岩层小节理的发育状况,节理的性质、密集程度,节理的产状,尤其是节理延伸的方向,岩层破碎与否,破碎程度,断层存在与否及其性质、证据及断层产状;地貌、第四系(山形,阶地、河曲等),河谷纵、横剖面情况,河谷阶地及其性质,水文、水文地质特征及物理地质现象(如喀斯特、滑坡、冲沟、崩塌等的分布),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以及对工程建筑的影响;标本的编号,如采取了标本、样品或进行摄影等,应加以相应标明;其他补充记录。

(8)路线小结:扼要说明当天工作的主要成果,尚存在哪些疑点或应注意之点,每天回实习基地,应把当日记录的野外地质资料分门别类(按构造、岩石、地质作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进行系统整理,确认当日的收获,找出不足,以利于明日改进,不断进步,同时为编写实习报告准备素材。

以上记录项目应逐项分开,除日期和天气在同一格内之外,其余各项均要另起新行。

除了文字资料之外,有条件时野外记录还应配有图件(照片、素描图、示意图等)。一幅图往往更能直观、典型地反映野外实际情况,常胜过大段文字描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在记录簿的右页记录,在左页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