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地层岩性
实习区内地层发育较全,露头良好。由老到新有太古界界河口群、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的三叠系,新生界的第四系。界河口群、长城系、寒武系和奥陶系主要分布在本区西部高山地带,以榆林沟、陈台沟一线以西发育较好;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分布在西冶川河两侧,以寺沟露头发育最好;第四系分布在西冶川河两侧的山梁上和沟谷中。地层在狐偃山主峰至水峪贯一带地层走向近东西分布。本区地层主要特征如下。
1.太古界界河口群(Arj)
出露于西野川河西部,为一套变质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及大理岩。其总体特征如下。
(1)云母片岩较发育,并与变粒岩呈韵律交替出现。
(2)大理岩层数较多,常富含石墨。
(3)变质程度较高,属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并普遍受到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
(4)构造复杂,常见小型肠状褶皱和柔性流动。
榆林沟一带常见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片麻岩、石榴石长英变粒岩、黑云片岩、角闪岩及大理岩等,并有伟晶岩、细晶岩及辉绿岩脉侵入,见图4.7。
地貌和植被特征:地貌常形成开阔的山谷多不具陡壁的山峰。植被发育,常有松、柏、柞树等针、阔叶树种(图4.8)。
图4.7 太古界界河口群变质岩
2.中元古界长城系(Z1h)
位于西冶川河西部,不整合覆盖在界河口群之上,是一套紫红色、粉红色厚层细粒石英岩状砂岩,石英多重结晶,交错层理及波痕发育,有的地段见一层20cm的含砾石英岩状砂岩,并夹数层紫红色页岩,总厚30m左右(图4.9)。
图4.8 太古界界河口群地貌与植被
地貌与植被特征:在倾向一侧山坡较缓,在相反的方向上形成近垂直地面的陡壁;缓坡上植被发育。时代:寒武系沉积的边缘相。
3.古生界寒武系(∈2)
区内缺失下寒武统,只有中寒武统徐庄组、张夏组,上寒武统崮山组、长山组及凤山组,分布于本区西部,与霍山砂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榆林沟Arj—Z1h—∈2剖面示意图见图4.10;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质页岩、鲕状灰岩、白云岩及竹叶状灰岩,总厚可达180m。
(1)中寒武统徐庄组(∈2x)。本组厚度45m,最下部为暗紫红色底砾岩,向上为紫红色页岩和薄层状细砂岩互层,上部为灰色鲕状灰岩和白云质泥质灰岩,薄层灰岩。地貌和植被上表现为洼地,且植被发育,见图4.11。
图4.9 中元古界长城系
(2)中寒武统张夏组(∈2z)。本组厚55m,下部为灰色薄层状含白云质泥质灰岩与钙质页岩互层,中部为灰色薄层状含白云质泥质灰岩,夹中厚层状鲕状灰岩及钙质页岩,上部为深灰色巨厚层状鲕状灰岩,夹四层薄层灰岩;含三叶虫化石。地貌特征:形成沟内最大的陡壁。鲕状灰岩见图4.12。
图4.10 榆林沟Arj-Z1h-∈2剖面示意图
图4.11 中寒武统徐庄组
图4.12 鲕状灰岩
(3)上寒武统崮山组(∈3g)。本组地层厚度26m,底部为灰紫色钙质页岩夹透镜状灰岩,中上部为灰白色钙质页岩和薄层状灰岩互层,最上部为深灰色薄层状灰岩夹四层竹叶状灰岩。“竹叶”具氧化圈,薄层状灰岩夹四层竹叶状灰岩见图4.13。
(4)上寒武统长山组(∈3c)。本组地层厚度仅7m,为竹叶状灰岩夹薄层二淡灰色泥质自云岩,“竹叶”具氧化圈。在地貌特征上与崮山组一起形成缓坡,三山组剖面图见图4.14,三山组见图4.15。
(5)上寒武统风山组(∈3f)。本组地层厚度38m,下部为灰白色薄层状细晶质砂糖状自云岩,上部为灰白色巨厚层状中至细粒结晶质白云岩,不含化石;地貌特征为陡壁。
图4.13 薄层状灰岩夹四层竹叶状灰岩
图4.14 三山组剖面图
图4.15 三山组
4.奥陶系
实习区的奥陶系主要分布在西部,与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触,为浅海环境的沉积地层。地层划分为三组八段,总厚度为467m;本区缺失上奥陶统。
(1)下奥陶统(O1)(未分组,相当于冶里组和亮甲山组)。厚度近60m,下部为灰黄、灰绿色薄层状白云岩夹少量燧石条带,中部为灰色、灰黄色薄层白云岩和厚层白云岩互层,夹白云质页岩、假竹叶状灰岩;上部为灰色、灰黄色白云质灰岩夹燧石条带和结核,下奥陶统见图4.16。
图4.16 下奥陶统
图4.17 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
(2)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O2x)。本组厚度为120m。下段(O2x1)厚度64m,主要为白云质角砾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底部为白云岩。中段(O2x2)厚度为26m,主要为白云岩和灰岩,向上部白云质减少,泥质增多。上段(O2x3)厚度29m,下部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互层,中、上部为厚层致密状灰岩,向顶部变薄,泥质增多,具蠕虫状构造。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见图4.17。
(3)上马家沟组(O2s)。本组厚度为290m。下段(O2s1)厚度47m,主要为灰白色角砾状白云岩。中段(O2s2)厚度100m,为灰色豹皮灰岩,夹厚层或薄层灰岩。上段(O2s3)厚度74m,为灰白色薄层角砾状白云岩与灰色中薄层灰岩互层,向上层理变厚,泥质增多,呈豹皮状构造,中奥陶统上马家沟组见图4.18。
图4.18 中奥陶统上马家沟组
(4)峰峰组(O2f)。本组发育不全,厚度为67m。下段(O2f1)厚度37m,为黄色、灰白色角砾状灰质白云岩,白色、灰白色文石层,上部为灰色薄层状泥灰岩类中厚层状灰岩,中奥陶统峰峰组下段见图4.19。
图4.19 中奥陶统峰峰组下段
上段(O2f2)厚度为30m,为深灰色厚层状灰岩,具蠕虫状混质条带,顶都有少量泥质、白云质灰岩,中奥陶统峰峰组上段见图4.20。
图4.20 中奥陶统峰峰组上段
5.石炭系
石炭系与下伏地层峰蜂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1)中统本溪组(C2b)。本组分为两段,总厚度15m。下段(铁铝岩段C2b1)厚度为4.7m,下部为红褐色铁质泥岩(即山西式铁矿),表面风化为黄褐色松散的褐铁矿;向上为灰色铝土岩,灰白色铝质泥岩,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下段见图4.21。
图4.21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下段
上段(畔沟段C2b2)厚度为11m,下部为砂质泥岩,向上为灰白色泥岩,含少量植物根、茎化石碎片,灰白色铝质泥岩,含少量植物化石碎片,灰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顶部为黑色铝质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段见图4.22。
(2)上统太原组(C3t)。本组地层分三段,总厚度92m,与本溪组整合接触。
晋祠段(C3t1)底部为晋祠砂岩(图4.23),向上为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灰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吴家峪灰岩,见图4.24),含蜓类及腕足类动物化石。顶部为黑色铝质泥岩,含大量植物根、茎化石碎片。
图4.22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段
图4.23 晋祠砂岩
毛儿沟段(C3t2):底部为灰色中一细粒长石石英砂岩(西铭砂岩,见图4.25),向上为粉砂质泥岩,夹页岩、菱铁矿结核和砂岩透镜体,富含植物化石(菊花石化石见图4.26)。8号煤层,黑色泥岩、含菱铁矿结核(图4.27),夹一层根土岩和砂岩透镜体,含生物潜穴,毛儿沟灰岩,含蜒、腕足、珊瑚、海百合茎等化石(植物茎化石见图4.28);煤线、斜道灰岩(图4.29),向上为海相泥岩多含动物化石,7号煤。
图4.24 吴家峪灰岩
图4.25 西铭砂岩
图4.26 菊花石化石
图4.27 黑色泥岩、含菱铁矿结核
图4.28 植物茎化石
图4.29 斜道灰岩
东大窑段(C3t3):下部为七里沟砂岩(图4.30),向上为灰黑色泥质粉砂岩,6号煤,顶部为东大窑灰岩(图4.31)。
图4.30 七里沟砂岩
图4.31 东大窑灰岩
6.二叠系
本组地层划分为4个组。
(1)下统山西组(P1s)。本组地层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总厚度60m。下部以黑色、黑灰色的泥岩为主,夹薄层状中厚层状砂岩,并夹1~3号煤层,泥岩中常含大量植物化石。中上部以砂岩为主,夹泥岩、砂质泥岩和2~3层煤线。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本组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总厚度60m,是一套砂岩为主的地层,主要是底部为灰黄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骆驼脖子砂岩,见图4.32),向上为砂岩和深灰色、黑灰色泥岩及页岩互层,夹有10余层煤线。上部为巨厚层状黄色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薄层状泥岩、页岩,页岩中含大量的植物叶、种子等化石。
图4.32 骆驼脖子砂岩
(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本组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总厚270m,分为3段。
1)下段(P2s1):厚121m,底部为巨厚层状紫斑泥岩(桃花泥岩,由于构造原因未见底),夹1~2层锰铁矿层(图4.33)。向上为紫色,灰绿色、蓝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砂岩,顶部为灰黑色砂岩及杂色砂质泥岩互层,含有大量的化石。
图4.33 桃花泥岩与锰铁矿层
2)中段:(P2s2):厚47m,底部为巨厚层状灰白色含砾粗砂岩(狮脑峰砂岩,见图4.34);向上为杂色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形成独特的“三道门”,见图4.35。
3)上段(P2s3):厚105m,底部为巨厚层状灰白色含砾粗砂岩,向上为紫色砂质泥岩;中部为砂岩与杂色泥岩互层,上部为砂岩、杂色泥岩互层,上石盒子组上段见图4.36。
(4)石千峰组(P2sh)。本组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总厚度110m;是一套灰红色巨厚层状长石石英杂砂岩与深紫色砂质泥岩的互层(图4.37),下部夹1~2层紫红色含砾硅质胶结砂岩(图4.38),上部至顶部的砂质泥岩中钙质结核呈透镜状、似层状分布,有6~9层,是本组与上覆地层区别的标志。
图4.34 狮脑峰砂岩
图4.35 杂色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三道门”
图4.36 上石盒子组上段
图4.37 杂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
7.三叠系
本系在实习区出露有下统刘家沟组和尚沟组,中统二马营组。
(1)下统刘家沟组(T1l)。本组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总厚450m。本组地层下部为巨厚层状粉红色长石砂岩(图4.39)、夹薄层状紫红色泥、页岩,中部为巨厚-厚层状粉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夹中到薄层状泥岩、页岩,上部为厚层状砂岩夹中厚层状泥岩、页岩。砂岩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单向斜层理(图4.40)、变形层理、平行层理等,顶部含“同生砾岩”(图4.41)或“砂球”;层面构造发育,如大型泥裂(图4.42)、波痕(图4.43)。泥岩的层数自下而上增多增厚,含孢粉化石。
图4.38 紫红色含砾硅质胶结砂岩
(2)下统和尚沟组(T1h)。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总厚112m。本组地层以紫红色泥岩为主,下部以一层含泥砾、砂球的紫红色细砂岩与下伏地层分界;砂岩的层数和厚度自下而上变少、变厚,泥岩的层厚与数量自下而上由少变多,含孢粉化石。下统和尚沟组见图4.44。
(3)中统二马营组(T2er)。本组厚度不详,在实习区内未见顶,与下伏地层和尚沟组整合接触(图4.45和图4.46)。下部以灰绿色长石杂砂岩为主,夹有紫红、黄绿、灰紫色泥岩和砂质泥岩,含有较丰富的孢粉化石。向上泥岩成分增多,砂岩中常见生物钻孔。
图4.39 巨厚层状长石砂岩
图4.40 斜层理
图4.41 同生砾岩
图4.42 泥裂
图4.43 波痕
8.第四系
实习区内主要是Q3的马兰黄土和Q2的离石黄土,以及沟谷中和谷坡地带Q4的冲洪积物。Q3的分布较广,Q2分布在1300m高程线以上。
图4.44 下统和尚沟组
(1)上更新统(Qdl+pl)。主要出露于河流两侧山坡及沟谷内。岩性以灰黄色亚砂土、粉细砂为主,夹青灰色淤泥质黏土,局部夹有薄层砂砾岩透镜体,厚度一般为20~30m,局部达60~70m,由北向南厚度变薄。山区为风积粉砂质黄土,形成黄土梁峁地貌。
(2)全新统(Qal)。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及山前洪积倾斜地形的主要地层。冲积层分布于河流两侧,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二元结构,上部为亚砂土,下部为砾石层,第四系全新统见图4.47。
图4.45 寺沟向斜核部和尚沟组与二马营组整合接触
图4.46 小水沟向和尚沟组与二马营组整合接触
图4.47 第四系全新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