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室内整理
为了使在野外调查中所获得的地质资料完整、准确,必须进行整理,否则将造成资料的混乱或丢失,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整理的目的是把收集起来的资料逐步综合起来,使之系统化,及时发现填图中存在的各种地质问题,以指导下一步的工作。因此要求做到边调查、边整理、边综合分析研究。
野外工作阶段的室内整理按工作性质和时间,可分为当天整理、阶段整理和最后整理。由于实习填图时间短,阶段整理和最后整理合并进行。
1.当天整理内容
(1)清绘地质图。将当天所测的地质点、地质界线、岩层产状进行修整、上墨清绘。
(2)整理笔记本。对当天路线上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小结;通过所采化石、岩矿标本的初步鉴定、修改和补充野外记录;清绘整饰素描图和路线剖面图。
(3)整理标本样品。对所采标本进行选择,去掉多余的,并进行编号、填表,肉眼鉴定及检查标签是否完好。对应送样的标本、样品,要填写送样单及时送检。
2.最后整理内容
在野外工作结束或基本结束后进行,目的是全面整理各种野外实际资料,综合分析所填地质图是否符合地质规律,最后提供所要求的全部野外资料,提交实习报告书及各种图件,包括:报告书,各种图件,地形地质图、柱状图、实测剖面图、图切剖面图、实际材料图等,野外地质记录本及各种编录,各种化石、岩矿标本。
3.注意事项
(1)填图前要正确建立地层层序,选好填图单位和标志层,并对地质构造有一定的认识。
(2)路线观测中要有预见性,多填地质界线。地层的分布及构造的延展都是有规律的,当填完第一个点后,应有目的地寻找第二个点。当遇到断层点后,应有目的地去沿其走向进行追索。由于实际地质情况的复杂性,有时会遇到暂时搞不清楚的问题,这时应根据实际的地形、地层、构造情况,设想最合理的解释。同时可通过多填地质界线来解决,随着填图面积的增大和对本区地质情况认识的深化,舍弃一些无意义的地质界线。
(3)远观近观——远观和近观相结合。
远观能了解某种地质体和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在构造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但远观不能准确地认识局部地质体的特征,仅是综合地概括。
近观可以准确地了解此部分地质体本身的特征,但由于视野受到局限,又不能了解它与大构造的关系,所以远观和近观应相互结合,各取其优点,从而全面、准确地了解某部分地质体的总体与细部的特征。
(4)填图时要特别重视产状,勾绘地质界线要综合考虑产状要素和地形条件及断层等构造。地层的产状是判断地质界线、褶皱、断层的重要因素。地质界线的形态,不仅取决于地形条件,更重要的是地层产状。岩层直立——界线不受地形影响;岩层水平——界线与等高线平行;岩层倾斜——符合“V”字形法则。产状相同的地质体,由于地形条件不同,地质界线的弯曲亦不同。
(5)应对已知矿点进行调整,如填图区内的煤矿及水文点等。另外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断层在图面上延伸1cm以上要填上;一条断层应由2个以上的点控制。
2)第四纪黄土,面积小于等于4cm2不填,大于4cm2的借助航片在立体镜下勾绘。
3)每个观察点都应有产状记录,并应把产状标在地形图的相应地质点上。
4)编号:按D01,…,D0n顺序编号。
5)野外勾图必须用铅笔,以便修改。
6)地质点用“⊙”标出,圆圈直径2mm,同时在记录本上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