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 路线五:张嘴沟二长岩体、黑地角岩床、王文向斜仰起端观察

3.4.5 路线五:张嘴沟二长岩体、黑地角岩床、王文向斜仰起端观察

1.教学路线

实习基地—西冶村—王文村—岩体(返回观察)—岩床—向斜仰起端—原路返回。

2.教学任务

(1)识别侵入岩体,确定其名称。

(2)分析岩浆入侵作用。

(3)观察王文向斜仰起端特征。

3.教学点

(1)教学点1:张嘴沟岩体及其周边构造。

教学内容如下。

1)据岩体形态及大小(小于1km2),确定岩体的名称、岩株。

2)岩体侵入的地层层位:中奥陶统O2

3)岩体的矿物成分:主要矿物斜长石(40%~50%)、钾钠长石(40%左右);次要矿物角闪石(5%左右)、普通辉石(3%)、少量石英。副矿物榍石、磁铁矿(小于1%)。

4)岩石命名为二长岩。

5)岩体的相带:边缘相、过渡相及中心相。

6)岩体的原生破裂构造:层节理、纵节理特征及与次生破裂构造的区别。

7)捕虏体的成分、大小,在岩体内的分布特征。

8)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接触及其冷凝边。

9)岩体的周边构造及其烘烤边,围岩的大理岩化现象。

10)岩体的形成时代:根据同位素K—Ar法测得绝对年龄为1.397×106年,根据区域地质发展规律推测为燕山运动的产物。

11)绘制岩体及其周边构造的素描图。

(2)教学点2:黑地角岩床。

教学内容如下。

1)据岩体与围岩层理的平行关系,定名为岩床。

2)岩体侵入层位(山西组2~3号煤的层位)及对煤层的破坏情况。

3)岩床的厚度约4m。

4)岩床与围岩的关系为侵入接触。

5)岩床的矿物成分:正长石及其颜色特征。

6)岩石命名:正长斑岩,斑晶与基质各占约50%。

7)岩床内的原生流动构造:由正长石斑晶的优势方位反映出来的流面及其对岩浆流动方位的指示意义。

8)流面的方位测量方法。

9)绘制岩床素描图及流面素描图。

(3)教学点3:王文向斜仰起端(陈台-水峪贯向斜北部仰起端)。

教学内容如下。

1)核部地层及两翼地层:由下石盒子组(P1x)地层组成。

2)转折端形态:W形,表示该向斜仰起时已分为两支。

3)测量两翼岩层产状。

4)确定枢纽及轴面的产状。

5)对照此点的地层时代(P1x)与陈台向斜转折端的地层时代(T1l)及水峪贯向斜转折端的地层时代(T2er)及其相对平面位置,了解向斜枢纽的平面“S”状弯曲特征及向南倾伏的总体特征。

6)绘制向斜仰起端的素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