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 路线三寺沟O2f—T2er地层观察
1.教学路线
实习基地—煤矿—奥陶系峰峰组地层出露处返回观察—中石炭至下二叠—原路返回。
2.实习内容
(1)中奥陶峰峰组地层岩性、岩溶发育特征。
(2)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岩性、沉积构造特征。
(3)野外识别滑坡。
(4)野外识别断层。
(5)各组地层的水文地质意义。
3.教学点
(1)教学点1:中奥陶峰峰组(O2f)。
教学内容如下。
1)中奥陶峰峰组地层岩性特征,测产状。
2)岩溶发育特征与发育规律。
3)物理风化中的根劈作用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4)岩溶发育与大气降水入渗和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关系。
5)灰岩地区岩溶分布规律及垂向裂隙与边坡稳定性关系。
(2)教学点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教学内容如下。
1)本溪组地层与下伏奥陶系底层的接触关系,本组分两段,总厚度15m。
2)山西“鸡窝式”铁矿分布及铁质泥岩岩性特征。
3)本溪组地层岩性特征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3)教学点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晋祠段(C3t1)。
教学内容如下。
1)太原组晋祠段地层与下伏C2b地层的接触关系(与C2b整合接触)。
2)晋祠段底部晋祠砂岩的岩性特征。
3)吴家峪灰岩。
4)灰黑色泥质粉砂岩。
(4)教学点4:石炭系上统太原组毛儿沟段(C3t2)。
教学内容如下。
1)岩性特征:毛儿沟段底部为灰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西铭砂岩);向上为粉砂质泥岩、夹页岩、菱铁矿结核和砂岩透镜体、黑色泥岩、含菱铁矿结核,富含植物化石;毛儿沟灰岩、煤线;斜道灰岩,向上为海相泥岩,含动物化石,7号煤。
2)断层及其拖曳现象。
(5)教学点5: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东大窑段(C3t3)。
教学内容如下。
1)下部为七里沟砂岩,向上为灰黑色泥质粉砂岩及6号煤。
2)顶部为东大窑灰岩。
(6)教学点6: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教学内容如下。
1)本组地层厚度约60m,观察与下伏C33t地层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
2)岩性特征:下部以黑色、黑灰色的泥岩为主,夹薄层状中厚层状砂岩,并夹1~3号煤层;中上部以砂岩为主,夹泥岩、砂质泥岩和2~3层煤线。
(7)教学点7: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教学内容如下。
1)本组地层厚度约60m,观察与下伏P1s地层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
2)岩性特征:底部为灰黄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骆驼脖子砂岩);下部为砂岩和深灰色、黑灰色泥岩及页岩互层,夹有10余层煤线;上部为巨厚层状黄色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薄层状泥岩、页岩,页岩中含大量的植物叶、种子等化石。
3)滑坡的识别及滑坡的临空面、后缘形状、裂隙、滑床等要素观察。
4)西孟断层观察与性质判断。
(8)教学点8: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下段(P2s1)。
教学内容如下。
1)观察与下伏P1x地层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
2)岩性特征:底部为巨厚层状紫斑泥岩(桃花泥岩,由于构造原因未见底)。夹1~2层锰铁矿层;向上为紫色,灰绿色、蓝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砂岩,顶部为灰黑色砂岩及杂色砂质泥岩互层。本段地层厚度约121m。
(9)教学点9: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中段(P2s2)。
教学内容如下。
1)底部为巨厚层状灰白色含砾粗砂岩(狮脑峰砂岩)。
2)向上为杂色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本段地层厚度约47m。
(10)教学点10: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上段(P2s3)。
教学内容如下:
1)底部为巨厚层状灰白色含砾粗砂岩,向上为紫色砂质泥岩。
2)中部为砂岩、杂色泥岩互层。
3)上部为砂岩、杂色泥岩互层。本段地层厚度约105m。
(11)教学点11: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
教学内容如下。
1)本组地层总厚度约110m,观察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
2)岩性特征:灰红色巨厚层状长石石英杂砂岩与深紫色砂质泥岩互层,下部夹1~2层紫红色含砾硅质胶结砂岩(观察不到);上部至顶部的砂质泥岩中钙质结核呈透镜状、似层状分布,是本组与上覆地层区别的标志。
3)观察层理构造、边坡稳定性。
(12)教学点12: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
教学内容如下。
1)本组地层总厚度约450m,观察与下伏P2sh地层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
2)岩性特征:本组地层下部为巨厚层状粉红色长石砂岩、夹薄层状紫红色泥、页岩,中部为巨厚—厚层状粉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夹中到薄层状泥岩、页岩,上部为厚层状砂岩夹中厚层状泥岩、页岩;顶部含“同生砾岩”——“砂球”。
3)沉积岩构造观察: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单向斜层理、变形层理、平行层理。
4)层面构造发育,如大型泥裂、波痕。
(13)教学点12:三叠系下统和尚沟组(T1h)。
教学内容如下。
1)本组地层总厚度约112m,与下伏T1l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
2)岩性特征:本组地层以紫红色泥岩为主,下部以一层含泥砾、砂球的紫红色细砂岩与下伏地层分界(不明显)。砂岩的层数和厚度自下而上变少、变薄,泥岩的层厚与数量自下而上由少变多,含孢粉化石。
(14)教学点13:三叠系中统二马营组(T2er)。
教学内容如下。
1)岩性观察:下部以灰绿色长石杂砂岩为主,夹有紫红、黄绿、灰紫色泥岩和砂质泥岩;向上泥岩成分增多。
2)从地层产状变化,分析向斜核部。
3)了解实习区向斜空间分布特征。
(15)教学点14:第四系松散沉积物(Q)。
教学内容如下。
1)阶地形态与特征。
2)洪积物沉积特征。
3)黄土垂向节理及其水文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