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准备工作

2.2.2 准备工作

填图的目的是利用地质图来有效地指导后期工作,而我们前阶段所进行的所有工作都是为填图做准备的。没有这些准备工作,地质填图是无法进行的,除此以外,还需要做以下工作。

1.确定填图单位和选定标志层

(1)填图单位的确定。填图单位是在填图过程中应勾绘的最小地质体或最小地层单位。它决定于所填地质图比例尺的大小。原则上规定各种地质体在地层图上能达到1mm的宽度就应划出来,但对一些重要的地层、矿体则不受此限制,可夸大绘出。所以一般来说,比例尺越小,填图单位越大;比例尺越大,填图单位越小、越详细。常见地质图的比例尺大小及填图单位见表2.3。

表2.3 地质填图单位

填图比例尺为1∶2.5万,应划分到段,但考虑到是以掌握填图方法为实习目的,因此填图单位定位为组。如果以段作为填图定位,便会大大地增加工作量。

(2)标志层的选定。标志层是以能作为指示划分填图单位的特殊岩层及在填图区内能有效对比的岩层。它对于地层的对比、确定地质界线、研究构造特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标志层的选定要求如下。

1)层位稳定,即只在一定的层位上出现的岩层。

2)厚度不大、岩性稳定、分布广泛。

3)岩性特征显著,或者含有标准化石,或者具有特殊岩性(包括岩性、层理及层面构造)及特殊的颜色。

必须指出,标志层的标志性是相对的。一个标志层不一定具有以上所有特征,只要在某一填图区能进行对比的岩层就可作为标志层。但如果它在更大的区域内不能进行对比时,则又不能称为标志层。其次,一个标志层可以正好是地层的分界,也可以不是(如太原组的毛儿沟灰岩)。多数情况下,每一地层单位开始的第一层均为标志层,但又不尽然(如本区的桃花泥岩)。

2.布置观察路线

进行地质填图是按照填图比例尺及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地形条件,布置一系列的观察路线,在每一条观察路线上对一系列点进行观测。通过观察点和观察路线在全区构成一个完整的地质观察网,以便了解全区的情况。

(1)地质条件分区。地质条件按其复杂程度可分为三类地区。

1)地质简单区。岩相稳定,标志层明显,岩层产状平稳,褶皱规则,断层稀少。

2)地质中常区。岩相不稳定,标志层不明显,褶皱规则,断层较多,有局部岩浆岩分布。

3)地质复杂区。褶皱、断裂复杂,岩层变质,有不同时代的岩浆活动。

本实习区属地质中常区。

(2)布置观察路线方法。

1)路线穿越法。横穿地层走向或构造线方向布线,相当于做一系列平行剖面的观察,可迅速了解地层、岩相、厚度在横向上的变化。中小比例尺最为常用,效率高。缺点是当岩相变化大时,不易对比地层。

2)顺层追索法。沿几条主要的地质界线或标志层追索,可查明岩层的接触关系、岩相、厚度及构造在走向上的变化情况。尤其在构造复杂、岩相变化大的地区常用。但受露头条件和通行条件的限制,工作量较大,故常用于大比例尺填图中,与路线穿越法结合使用。

3)全面踏勘法。检查填图区内所有地质露头点,构不成规则的填图路线,适合于露头零星地区,较少使用。

4)放射线法。以某一中心点向四周作放射状路线观测。适合查明一些圆形的地质体,如岩浆岩体的岩相带及穹窿等。

布置观察路线还要考虑地形条件,一般沿山脊或山沟布线。

(3)观察路线的密度。填图比例尺不同,密度要求亦不同,比例尺大则密度大,比例尺小则密度小。一般情况下(地质中常区),图面上每1cm布置一条路线。例如1∶5万的地质填图应为500m/条,但可依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密或布置的稀一些。本次填图亦考虑地形、地层情况及实习的天数。

3.地质观察点

(1)概念。在野外进行地质观察的基岩露头地点叫地质观察点。

(2)类型。可分为基本观察点和辅助观察点两类。

1)基本观察点包括以下几种。

a.地层分界点(整合与不整合)。

b.地质构造点(断层、节理、劈理、褶曲等)。

c.岩体与围岩分界点。

d.其他(如矿点、岩相分界点、水文点、地质点等)。

2)辅助观察点:当两个基本观察点的距离超过要求,两点间地层又属于同一填图单位时,增加辅助观察点,以控制岩体及产状的变化。地层观察点有时可一点多用,如一个点可同时表示地层分界和断层。

(3)点的密度。点的密度决定于填图比例尺及地形条件的复杂程度。一般情况下(地质中常区),图面上每1cm2应有一个地质点控制,但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加密或放稀,在观察路线上点间距应控制在1~2cm为宜。

选点要认真、仔细,要有预见性。即根据所掌控的地质情况及地质规律,判断下一个点应是什么点,然后有目的地去寻找,以避免遗漏。

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植被特征与构造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结合这些特征判断地质点的存在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