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 路线四:陈台沟山前大断裂及向斜转折端观察
2025年09月26日
3.4.4 路线四:陈台沟山前大断裂及向斜转折端观察
1.教学路线
实习基地—西治村—陈台村—山前大断裂(返回观察)—向斜转折端—原路返回。
2.教学任务
(1)识别山前大断裂及其派生构造。
(2)分析构造形成原因。
(3)观察陈台-水峪贯向斜,分析其成因。
3.教学点
(1)教学点1:山前大断裂及其派生构造。
教学内容如下。
1)山西组地层由正常、直立至倒转的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2)太原组三层标志层灰岩的重复出露、相对位置及其成因。
3)两条小型逆掩断层产状、断距、逆冲方向以及它们与灰岩标志层重复位置、重复次数的关系。
4)由小型逆断层推测山前大断裂的产状、性质、受力状态。
5)小型平铺褶曲(向斜)的核部及两翼地层、枢纽及轴面产状。
6)小型倒转向斜与小型逆断层的几何关系及成因联系。
7)绘制山前大断裂、小型逆断层、小型平卧褶曲及组成地层的素描图。
(2)教学点2:陈台-水峪贯向斜。
教学内容如下。
1)构成向斜的核部地层(T1l)及两翼地层(T1l、P2sh、P2s、P1x、P1s)。
2)观察转折端形态(标准的圆弧形,对比其他如尖棱状、箱形等)。
3)比较此地枢纽产状的倾伏方向与整个向斜由N至S地层的由老到新分布所表示的枢纽整体倾伏方向,了解枢纽在剖面上的起伏特征及平面上的“S”状弯曲特征。
4)观察向斜核部层间小褶皱形态特征、岩性特征,推测其形成原因。
5)绘制向斜及层间小褶皱的素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