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 路线二榆林沟Arj-O2s地层观察路线

3.4.2 路线二榆林沟Arj-O 2s地层观察路线

1.教学路线

实习基地—榆林村—太古界(Arj)地层出露处—返回观察Z1h至O2s—原路返回。

2.教学任务

(1)野外观察认识Arj-O2s地层,分析地层的岩石岩性。

(2)测量地层的产状,分析其与下伏地层的关系。

(3)观察奥陶系地层的岩溶发育情况,分析岩溶发育条件。

(4)观察榆林沟人工采石场边坡的稳定性及其危害性。

3.教学点

(1)教学点1:太古界界河口群(Arj)区域变质岩系。

教学内容如下。

1)变质岩类型: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片麻岩、柘榴石长英变粒岩、黑云片岩、角闪岩、大理岩等及伟晶岩、长英岩、辉绿岩等脉岩。

2)变质程度:深变质,普遍遭受混合岩化作用。

3)变质岩构造:复杂,常见各种小型的肠状褶皱。

4)矿产:石英岩可作为工业原料。

5)变质岩形成年代:同位素年龄21.23亿年。

6)绘区域变质岩系素描图。

(2)教学点2:元古界震旦系霍山组(Z1h)。

教学内容如下。

1)与下状变质岩系的接触关系:角度不整合,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测量上下地层产状。

2)岩石类型:粉红色石英岩状砂岩。

3)岩石变质现象:轻微变质,具重结晶现象及石英颗粒周边的次生加大现象。

4)原生层理及层面构造:交错层理、波痕发育。

5)岩石构造:块状层。

6)地层厚度:约30m。

7)绘本组地层素描图。

(3)教学点3:下古生界寒武系徐庄组(∈2x)和张夏组(∈2z)。

教学内容如下。

1)与下伏霍山组(Z1h)的接触关系:平行不整合,缺失寒武系下统(∈1),测量上下地层产状,观察接触面特征。

2)徐庄组(∈2x)岩性特征及层序组合(组厚约45m)。上部:薄层灰岩。中部:灰白色厚层状含白云质泥质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下部:紫红色页岩、砂质页岩及细砂岩互层,夹黄绿色页岩。

3)徐庄组含化石情况:含原附栉虫、河南盾壳虫、神父贝、小东北虫、李三虫、沟颊虫、似井上虫、宽井上虫、小无肩虫等三叶虫化石和腕足类化石。

4)张夏组(∈2z)岩性特征及层序组合(组厚约60m)。上部:厚层鲕状灰岩夹薄层灰岩;下部:钙质页岩与薄层含白云质灰岩互层。

5)张夏组含化石情况:含帕式蝴蝶虫、穆式德氏虫、青地虫、园劳伦斯等三叶虫化石。

6)沉积岩相分析:滨海—浅海相海进序列。

7)绘徐庄组及张夏组的信手剖面图。

(4)教学点4:寒武系崮山组(∈3g)、长山组(∈3c)和风山组(∈3f)。

教学内容如下。

1)与下伏张夏组(∈2z)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

2)崮山组岩性特征及层序组合(组厚25m)。中上部为深灰色薄层含白云质灰岩,夹4~5层竹叶状灰岩;下部为钙质页岩和薄层含白云质灰岩互层。

3)崮山组含化石情况:含帕氏蝴蝶虫及腕虫类化石。

4)长山组岩性特征及层序组合(组厚约7m)。中上部为竹叶状灰岩、夹薄层灰质泥质白云岩;底部为薄层白云岩。

5)竹叶状灰岩成因分析:海滨动荡环境产物。

6)风山组岩性特征及层序组合(组厚约40m)。中上部为灰白色巨厚层中粒结晶白云岩;下部为灰白色薄层细粒砂糖状白云岩。

7)沉积岩粒相分析:滨海-浅海海进序列。

8)绘崮山组、长山组及风山组的信手剖面图。

(5)教学点5:下古生界奥陶系下统(O1)。

教学内容如下。

1)与下伏地层寒武系呈整合接触,测量上下地层产状。

2)奥陶系下统的岩性特征及层序组合(组厚约60m)。上部为灰色巨厚层状细。

3)粒砂糖状白云岩夹深色硅质条带和结核。下部为薄层白云岩类假竹叶状白云岩及白云质页岩互层。

4)含有大量笔石及三叶虫。

5)沉积岩相分析:总体呈前进序列。

6)绘制该组信手剖面图。

(6)教学点6: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O2x)。

教学内容如下。

1)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测量上下地层产状。

2)下马家沟组的岩性特征及层序组合(组厚约120m,分为3段)。

a.下段:白云质页岩互层及角砾状白云岩,底部为致密含白云质灰岩(本段厚64m)。

b.中段:白云岩和灰岩,向上部白云质减少,泥质增多,下部为薄层白云岩与薄层灰岩互层(本段厚26m)。

c.上段:下部为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互层,中上部为厚层致密灰岩,向上部白云质减少,泥质增多;顶部为薄层灰岩,具蠕虫状构造(本段厚29m)。

3)角砾状白云岩成因分析:滨海动荡环境产物。

4)根据本组岩性分析,3段代表了3个沉积旋回。

5)绘制本组三段的信手剖面图。

(7)教学点7: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教学内容如下。

1)与下伏地层下马家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测量上下地层产状。

2)上马家沟组的岩性特征及层序组合(组厚约220m)。

a.下段:灰白色角砾状白云岩(组厚约47m)。

b.中段:灰色豹皮灰岩,夹厚层和薄层灰岩(本段厚100m)。

c.上段:灰白色薄层角砾状白云岩与灰色中、薄层灰岩互层(74m)。

3)豹皮灰岩的成因分析。

4)绘制该组信手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