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

一、 游戏简介

“盲人摸象”不仅是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也是常见的民间游戏之一,其起源已无法追溯,在全国各地皆很流行,只是游戏叫法和玩法略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皆是让一名幼儿蒙上双眼扮演“盲人”,然后去摸其他人。这项游戏,需要参与者有勇气,有信心,考验了幼儿的听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平衡能力,等等,还可以让幼儿感受盲人的不易。中班幼儿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因此适合玩扮演“盲人”的游戏。同时中班幼儿对班级的同伴都比较了解,有助于游戏顺利开展。为了更好地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并掌握更多的经典故事内容,我们在玩游戏之前带着孩子们看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因此教师在示范游戏玩法和规则时也容易了很多。

此外,这项游戏还非常考验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判断被摸的同伴是谁的确有些难度,教师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适当地提醒,以免幼儿太过疲累。这项游戏让班上的孩子增进了解,师幼、幼幼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融洽。

二、 适合年龄

适合5—6岁幼儿

三、 游戏人数

6—8人

四、 游戏目标

1. 愿意扮演“盲人”,体验游戏过程中的紧张感、刺激感。

2. 能够根据自己摸到的外形特征,大胆猜测摸到的同伴的姓名。

3. 学会观察并记住同伴的外貌特征,了解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五、 游戏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盲人摸象》的故事。

材料准备:能蒙住眼睛的手绢或眼罩一个。

场地准备:选择室内或室外一片空地,画一个圆圈(大小可视情况而定)。

六、 玩法与规则

1. 教师组织幼儿围圈站好,出示手绢(或眼罩),引出游戏内容。

教师:“这是一个手绢(眼罩),可以用来做什么呢?”(蒙住眼睛)

“今天我们要用它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作:盲人摸象。”

2. 教师示范讲解游戏规则与玩法。

基本玩法:根据“石头剪刀布”选出胜者,胜者扮演“盲人”,用手绢(眼罩)蒙住其眼睛,其他幼儿扮演“大象”。其余幼儿在指定的范围内躲起来,当“盲人”数完5声之后,躲的孩子不能再移动。当“盲人”摸到一个人时,通过触摸对方来判断被摸的人是谁,猜对则两人角色互换,猜错则继续扮演“盲人”,游戏继续。

注意事项:“盲人”有3次猜测的机会,且只能摸,不能挠对方痒痒;“大象”不要发出声音,其他幼儿不能透露“大象”的信息。

七、 玩法创新

创新玩法1:在玩游戏之前,幼儿想好自己想要扮演的动物的造型,“盲人”在数完5声之后开始摸,通过摸造型来判断对方扮演的是哪一种动物,猜出正确的动物名称则角色互换,猜错则继续扮演“盲人”,游戏继续。

创新玩法2:“大象”在圆圈内自由走动,“盲人”发布口令“今天盲人来摸象”,说到“象”字,所有幼儿站在原地不动,“盲人”选择一个小朋友摸,然后说:“请你学学小狗(小猫……)叫”,被摸到的小朋友说:“汪汪”,盲人来猜小朋友的名字。猜对则角色互换,猜错继续扮演“盲人”,游戏继续。

3. 幼儿游戏,教师在旁观察指导。

4. 游戏结束,教师总结。

八、 游戏儿歌

盲人摸象

小朋友,蒙上眼,我做“盲人”来“摸象”。

数到5,不能动,摸摸对方会是谁。

猜对了,互相换,猜错了,还是你来继续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