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让梦想照进现实

第13章 让梦想照进现实

2009年3月份,李全兴上任村主任已两月有余。

三月江南花满枝,风轻帘幕燕争飞。这时的鱼米之乡,柔情四溢,绚烂温婉。在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中,山泉村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大千气象。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这短短几十天内,李全兴就大张旗鼓地放了远不止三把火——修路架灯、村务公开、整肃队伍、走访座谈、整治污水处理厂、推行服务清单……这些熊熊燃烧的火焰,每一把都烧得干脆,烧得凶猛,大有星火燎原之势,不仅烧出了李全兴的信心和决心,也收获了村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村民的向心力。

在此期间,李全兴没有停止对山泉村未来发展的整体谋划,经营万事兴集团多年来形成的宏观系统思维,此刻给了他极大的帮助。那段时间,他经常翻来覆去看着山泉村的区域图、地形图、分布图、水系图等,也时常望着驻村企业信息和经济指标陷入沉思。从这些图画和数据中,他感觉到,山泉村积贫积弱并非仅仅缘于上届村委的腐化堕落,确实也有着客观原因,即生产生活布局混乱、繁杂无章,毫无科学性可言,宝贵的土地资源根本没有被利用起来。对一个地域面积仅有2平方公里多,空间本就局促的小村庄来说,竟有约一半的土地被浪费闲置,这不能不令人扼腕。看清了形势,李全兴的破局思路也逐渐成形,他意识到山泉村未来要有实质性改变,必须要重新布局。经过深思熟虑和系统考量,他心中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计划,参照万事兴集团不同工种车间设置的原则,对村庄按“生活区、生产区、生态区”这三个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将有限的土地资源整合利用,力争实现功效最大化。

梦想有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鉴于当前山泉村的严峻形势,李全兴决定先从与村民关联最紧的生活区开始入手,再放一把“新官火”——改善人居环境,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落实落地。同时,他也期待着通过人居环境的改善,让村民们享受到最直接、最直观、最切身的实惠,从而加速扭转村民对村委的陈旧印象。

他有预感,这把火释放的能量定将远超前几把。

与前几次一样,李全兴事先与班子成员通气,动员道:“现在和周边村相比,我们的确处在落后位置,要承认差距,但不能妄自菲薄。起步晚也有好处,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已成熟的建设模式,高标准、高质量地规划自己的新农村建设。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建成一个宜居的山泉新村,而且还要融入自己的特色,突出亮点,决不能和别人千篇一律,要敢于追求,勇于尝试,力争将山泉村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让乡亲们振作起来,让村子重新振兴起来。”

慷慨激昂的发言、坚定不移的态度、振奋人心的目标,令村干部久已不见的工作干劲蓄势待发。

只是,究竟要建成何种样式的山泉新村?大家目前都只是满腔热情,并没有清晰的蓝图。村委细细研究了政策文件,搜集到许多其他村的建设资料,又反复研究后,构思出好几套计划方案,却都觉得不甚满意,主要是特色性不强,契合度不够。思来想去,村委决定还是“回人民中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专题讨论,听取代表们的意见。

这还是李全兴上任后召开的第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习惯了走过场的代表们对会议内容并没有多少兴趣。按照以往惯例,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去吃点水果、瓜子,唠唠闲话,最后举手表示赞同,给村委的相关决策披上科学合理的外套,顺便再领取一份纪念品。

不过,这次着实让代表们有些意外,桌面上除了几瓶矿泉水别无他物,空荡荡的房间如同村民的钱袋子。他们失望地撇撇嘴,但也明白,现在不同了。

李全兴开门见山地说明开会缘由:“各位代表,今天开会只有一项内容,为了顺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村委决定即刻启动山泉新村建设,所以把大家召集起来,就是想听听大家对于新村建设的建议和想法。”

其实,在就职发言中,李全兴就曾明确表态要建成一个全新的山泉村,但多年被大话、空话包围的村民已耳中生茧,并未当回事。如今时隔两月,此事重提,大家才恍然,原来李全兴是动真格的,失望与不满一扫而光,意外和惊喜相继而来。

李全兴看在眼里,继续道:“现在就请大家畅所欲言,围绕山泉新村建设一事谈谈想法,提提意见建议,我们共同规划村子的美好未来。”

代表们兴致极高,做了多年的村民代表,今天终于能够光荣地行使职责,真正地参与村庄管理,这是以前无论如何想不到的,让大家颇为兴奋,当场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不同的住房需求和繁多的构思畅想此起彼伏地冒出来。李全兴认真倾听着,时不时记下几笔。

可是,人一旦多了,注定众口难调。代表们的嗓音越来越大,意见越来越杂,甚至有的当场起了争执,不同意见逐渐演化为语言对抗,甚至差点起了肢体冲突。

身处吵吵嚷嚷的环境下,容易使人焦躁。眼见各说各的理,却始终达不成一致,村干部也没有了起初的温和。负责记录的村干部脑袋瓜子“嗡嗡”直响,感觉头都快炸了,便悄悄向李全兴建议:“李主任,百姓百姓,百口百心。你看,这根本无法统一共识,只能无谓地浪费时间。要我说,还不如就此解散,由村委直接敲定方案。”

李全兴听后瞪了对方一眼,训斥道:“瞎说什么,绝对不行!建设新农村,乡亲们最有发言权,他们才是最终居住者、使用者。再说,新农村本来就是为村民建的,一定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发扬民主,千万不能搞一言堂,否则会被人背后戳脊梁的。”

村干部有些委屈,好心建议却换来一顿指责。李全兴也意识到自己说话有些重了,改口道:“不过,你说得也有道理,一直这样确实不是办法,得换种方式。”

短暂的沸腾后,这场意见征求会无果而散。

会后,李全兴拉住班子成员反复商议,决定在大原则不动的情况下调整方法,即:不再任由村民代表无边际地描绘,而改为在科学可控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尊重民意。

好在令人欣慰的是,首场意见征求会也并非一无所获,李全兴从中捕获到不少村民关注的焦点。根据这些信息,村委集思广益,推敲设计出一份《新农村建设置换调查申请登记表》,涉及房型、面积、现有住房情况、期待交房时间等多个类别,村民们只要做选择题和填空题即可。为了更加直观地呈现,根据不同户型,村委还制作成彩色效果图附在后面,供村民参考。

新农村建设置换调查申请登记表(二期)

《登记表》印好后,村干部逐个分发至各家各户,收回后再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综合分析。这一套办法下来,仅仅两三天,村委就基本掌握了村民们对于山泉新村的构想。

相对于座谈会,显然这种方式更高效,且覆盖面更广。李全兴拿着分析表,若有所思地对身边人说:“确实,工作不能仅凭满腔热情,方式方法非常重要。”

清晰的数据明确了规划方向,意味着山泉新村建设吹响了号角。李全兴对村干部提出要求:“我们要盖的房子都是村民们自己的房子,乡亲们愿意把土地权交给我们,我们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所以,关于山泉新村的建设,一定要规范设计、规范环评、规范施工、规范消防……总之一切相关的手续都要从开始就规范起来,严格把关,对乡亲们负责。”

定下调子、拍下板子,新农村建设便在众人瞩目中进入规划设计阶段。经过公开招标,这项任务落到了苏州一家规划设计院。

李全兴虽然不是专业设计人员,但对于山泉新村的建设,他却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他认为,村庄布局和公司架构有相通之处,都是要搭起坚实可靠的框架,以保证其稳定发展。不同的是,村庄是给土地分类,公司是给职工分工。在这点上,他自信是有优势的,掌管万事兴集团多年,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实地考察后,在设计工作开始前,李全兴除了将村委已统计好的村民意向数据提供给对方,还准确地提出了自己关于山泉新村规划的构想:一是整体设计要有山、有泉,山泉相映,有水系、有景观,水景相融,为村子造形;二是局部设计要体现发展理念,重点抓好厕所卫生,做到雨污分流,并且要求使用新型环保墙砖,等等,为村子提质;三是形象设计要体现美感,比如,管道要全部埋入地下,小区路面保持平整连贯,为村子增色。

这些极有创意和价值的想法令设计院人员耳目一新,连连称赞。有了李全兴的指导性建议,设计院人员思如泉涌,很快勾画出多个规划方案。村委反复开会研究比对,数次沟通修改,并综合基本农田分布、工厂布局等因素,最终敲定方案,确立在江缪家基自然村的原址上兴建山泉新村。

这份凝聚着村委和设计院多方心血的方案后来常常被人称道,即使放在十余年后的今天也毫不逊色。从如今的实景图中可以看到整体成像:体现江南乡村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元素被充分提炼出来,无论是多层住宅、联体住宅、单体住宅,还是小高层住宅,都统一采用徽派建筑风格,全面展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枕水而居的江南水乡特色,让村庄既有风貌更有韵味,既有入眼的景观更有走心的文化。当年,在规划方案最后,还醒目地印着这样一句话:为山泉新村打造50年内不落后于潮流的人居环境。

方案确定后,村委很快将之张贴出去,正式公告村民。村民们看到效果图,熙熙攘攘,喜气洋洋,笑容不由在脸上绽放。山泉村的明天终于要亮了,在一双双闪着亮光的眼睛中,整齐地映射出村子未来的模样。

目标确定,重鼓敲响,一场建设山泉、振兴乡村的战斗隆重打响了!

 

建设山泉新村的消息像一波巨浪袭过,突如其来的幸福席卷了整个村庄,让村民久久沉浸其中。对几十年来生活在老旧农房的村民们来说,盖新房、搬新家、住新居自然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兴奋之余,让村民们备感忧虑的现实问题也相伴而来:新房的价格是否亲民?自己能否负担得起?不少村民有着这样的担忧:“如果定价太高,村民买不起,那不就成摆设,新村变鬼村了。”

焦虑之下,几位村民代表自告奋勇,到村委打听价格事宜,得到了李全兴的正面回复:“价格问题村委正在考虑,还没确定下来。不过请大家放心,为乡亲们造的房,当然要让大家买得起。”李全兴态度明确的保证让大家宽了心,喜笑颜开地回去竞相转告。

村民们的困惑解决了,但对村委来说,困难才刚刚开始,眼前要考虑的首要难题并不是如何让村民买得起,而是如何让村委造得起。建设山泉新村并不仅仅是盖几幢房子那么简单,它是一项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系统工程,规划设计要钱,拆迁补偿要钱,工程建设要钱,后期维护要钱,物业管理也要钱,这几亿元的资金从哪里来?依照村里现有的资产状况,想承担这笔费用,无异于痴人说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一切都是终将破灭的泡影。

其实,在提出新村构想之前,李全兴已经提前作了思考,并有了保底方案。他琢磨着,如果资金实在缺口太大,就从万事兴集团划转些资金应急,或是以万事兴集团作为第三方担保,从银行贷款。但这是万不得已的选择,也是最后的底牌,轻易不能使用。

面对资金难题,村委开始了攻坚之旅。为获得最优解,李全兴不停地与班子成员商量,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关起来,翻开账本,拿起笔一条条过,一点点抠,似乎里面真得能挤出富余的资金来。但这毕竟是无用的,两天后的傍晚,迎着夕阳,他用力将笔拍向桌面,正式宣告此路不通。

好在,上天不会辜负努力拼搏的人。凭着一股迎难而上的韧劲和冲劲,李全兴不停鼓励自己,难题一定有,凡事都贵在人为,何况自己还是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事关几千名乡亲们的幸福生活,自己没有资格退缩。

就这样,抱着必胜的信念,李全兴绞尽脑汁,日日夜夜反复琢磨,在寻求借鉴外界经验无果的情况下,他干脆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坎坷经历。从白手起家,到生根发芽,再到葳蕤茂密,他已经记不清化解过多少次困境甚至危机,才让集团走到今天,这不正是最鲜活、最热血的经验吗?他反复回味着几十年的经历,努力从中汲取灵感。终于,在想起与金杯厂初始合作的情境时,他灵光乍现,急忙抓起笔一挥而就,写出了“三步计划”。

李全兴拿着面前的纸,极度兴奋地自言自语道:“太好了,这下成了!”

随后,村委按照这个思路,一条条细化,一项项落实,一步步走出了这个看似无解的困境。

第一步,化实为虚。村委根据相关政策规定,结合村里实际情况,确定了老房屋的拆迁补偿标准和执行方案,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其中,最为出彩的举措是,拆迁补偿的钱款并不直接发给村民,而由村委统一登记入账,在村民随后购置新房时直接抵扣房款,如同以房换房。这样一来,村委的资金压力被大大化解。当然,这一步走得很艰难,大部分村民理解并支持,但仍有不少抵触者,坚持要把钱攥在手中。村委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分别上门做工作,跑穿了鞋底、磨破了嘴皮,总算是又说服一批。不过,对于态度异常强硬的几户村民,村委也只得咬咬牙答应拆迁后拨付资金,待到购新房时再交回。

第二步,化粗为细。对于新建的房屋,村委不笼统定价,而是结合每种户型的建筑成本、占地面积、楼层高矮等因素,对独栋别墅、联排别墅、小高层及高层住房的不同楼层进行95%—105%不等的差异化定价。别墅因占地面积多,故定价高,超出成本的部分就用以补贴购买高层住房的村民。最终折算下来,价格最低的户型每平方米还不到600元,再抵扣掉老房屋的拆迁补偿款,意味着经济困难的村民几乎不需要付钱即可入住新楼房。

第三步,化整为零。村委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商定山泉新村建设项目由施工方垫资施工,村委以万事兴集团为担保单位,付款方式采取“334”模式,即房屋建成交付后当年内付款30%,次年内再付款30%,第三年内付清剩余的40%。此举的精妙之处在于,房屋建成后即可收取村民的购房款,用这些购房款来支付施工款绰绰有余,剩余的资金还可供村委短暂流转使用。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三步计划”的效果并不仅于此。除了村民的购房费用,山泉新村还规划建设了许多门面房,这些门面房同样有着极为可观的租售收入,足以用作新村公共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费用。此外,山泉村共有900多亩宅基地,因以前居住分散,导致土地浪费严重,而村民们搬到新村实现集中居住后,土地的利用率迅速提高,只需400多亩地就可全部解决住房需求,还可以节余出500余亩地,将这些土地进行出租或另做他用后,亦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为村里再度增加收入。

这一套组合拳稳准狠,拳拳击中要害,打出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村民得了实惠,长远来看,村委也会从中受益颇丰。比如,土地实现集约化后,村委才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将现代化理念全方位融入村庄发展中,推行规模耕种、开发生态旅游、重新设置功能分区等,助推山泉村驶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当然,这是后话。

一念变,天地宽。至此,村委的资金压力被全部化解,甚至略有盈余。这一波艺高人胆大的非凡操作折服了所有人,也让山泉新村的建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令人钦佩不已,让人叹为观止。

 

对村委来说,建设山泉新村的难度不亚于重新建一座城,何况村委并没有那么多政府部门协同配合,仅凭十几位村干部,要完成如此大的工作体量,难度可想而知。资金是主要问题,但不是全部问题,几千名村民的宅基地周转、旧房拆迁,以及施工协调、新房交付、后续管理等,工作千头万绪,一项不到位,都可能影响到山泉新村的落地大计。

村委丝毫不敢大意,为确保顺利完成这项宏大任务,从敲定开建新村后,就分工分条线同时推进相关工作。对新村建设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难点和关键点,村委足足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去研究梳理,逐一商讨解决方案。这段时间,为了应对现实需要,村委先后起草了《山泉新村小区管理办法》《山泉村新农村建设安置办法》两个规范性文件作为基础支撑,并反复推敲,着手修订完善《村规民约》。

修订《村规民约》是李全兴提议的。他发现,《村规民约》从产生迄今,几乎一直被束之高阁,不仅从未进行过修订,甚至许多村民都已忘记还有它的存在,更不用提去主动遵守和自觉执行了。在那些年的晦暗风气笼罩下,人际关系管理成为主流,《村规民约》则黯然失色,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经营万事兴集团多年的李全兴十分清楚,一份健全有力的制度对规范管理是多么重要。他决意,一定要让《村规民约》重见天日。

山泉村村规民约

基于这样的考虑,村委先后召开了15次村民代表座谈会,围绕《村规民约》的修订展开专题讨论,并聘请江阴远闻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全程参与,对内容、表述、条款设置等方面给出专业意见,极力确保《村规民约》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充实忙碌的三个月一晃而过,这期间,绝大部分村干部都像陀螺似的连轴转,颠倒了昼夜,错乱了作息,磨损了健康,付出了心血。李全兴尽收眼中,欣慰之余多出了一丝感动。2009年6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村建设终于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均有了实质性进展。综合考虑后,李全兴觉得时机已成熟,便正式将大家集聚到一起,召开阶段工作推进会。

会上,李全兴对众人几个月来的辛苦表现流露出赞许,肯定道:“我回村快半年了,这半年来,我能真切感受到大家的变化,村干部对工作的态度有了转变,对村民的情感有了转变,这正是我最希望看到的。”他直言不讳地说,“同志们,从我回村开始,大家基本上就再没闲着,我们一起做了许多事,也吃了许多苦,和以前的清闲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知道也能理解,一定会有很多人怨恨我,甚至背地咒骂我,但我不在乎。我相信,过不了多久,大家就会体验到,现在我们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价值连城的回报。具体是什么回报,暂时我先不说,让我们拭目以待。”

说完,他紧接着转入正题:“根据我管理万事兴集团的经验,一个团体或组织的制度越规范、过程越透明,就越容易做成事,前几次村务公开引发的剧烈反响就是鲜活的实例。山泉村几十年来积累的问题太多,但究其原因,我认为无外乎两条,一是制度不清,二是执行不明。”他举起三份材料说,“前段时间,我们共同起草了这两个《办法》,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这是我们的宝贝。有了这三个法宝,今后村子实现规范管理就有了比较好的制度基础。按照程序,我建议近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提交这三个文件进行表决,通过后尽快予以实施。”

这个提议无可厚非,大家一致点头认可。

李全兴的话还没有说完。他从笔记本中翻出一份名单,又继续道:“顺着村民代表大会的事说,我再延伸一件事。这件事我想了很久,不得不提。我手里拿的是目前村里40多位村民代表的名单,在今年以前,这些代表们工作实绩如何?是不是真心为村民着想?有没有得到乡亲们认同?大家都心知肚明,我也不做过多评论。客观说,和以前相比,他们绝大多数已经有了变化,能够认真地去做一些事,也能较为负责任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仍要不客气地指出,在已尽职责和应尽职责之间,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打个比方,在修订《村规民约》时,我们开了十几次座谈会,有些代表很认真,积极建言献策,但有些代表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甚至通知他来开会,还带有抵触情绪,我认为这很不应该。”

虽然李全兴语调很平和,但会场气氛却不平静,大家没有弄明白李全兴说这些究竟是什么用意,纷纷暗自揣测,却没人贸然开口。

李全兴笃定地说:“这些代表们当初是怎么被推选出来的,我想在座各位都比我更清楚其中的过程。是不是?”突然冒出的问句,让不少人垂下脑袋,还有些人扭过头,总之,将目光全部移开。李全兴毫不在意,接着道:“我不是翻旧账,只是有个想法,对村民代表的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这几天,我拟了个初步方案,充分尊重现有代表们的意愿,他们可以选择继任或退出,同时,再增补一批新的村民代表。你们意下如何?”

虽然看似征求意见,但大家心里都清楚,既然李全兴能提出如此具体明确的操作方案,说明他完全考虑好了,此举已在弦上。因此,沉默的时间并未持续太久,很快便全票通过。

李全兴笑了,意味深长地说:“我代表乡亲们谢谢大家。”

 

6月30日,星期二,山泉村村民代表大会如期召开。

相比初夏的清爽,此时的气温略显急躁,几乎每天攀一级,稳步上升。会议室内,空调使劲输送着凉风,与室外的炎热形成鲜明对比。因浑身出汗而体感不适的代表们,进入会场后纷纷露出了惬意的神情。

会议时间将至,村干部招呼大家安静下来。李全兴快速扫过会场,发现基本上都到齐了,几位缺席人员事先也已报备了形形色色的理由。这让他多少有些意外,看来比预计的情况要好很多。

李全兴向代表们通报了村委近期的工作及今后计划,并请工作人员将定稿的《村规民约》《山泉新村小区管理办法》《山泉村新农村建设安置办法》分发下去。

由于在起草过程中,代表们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因此,大家对这三份材料并没有太多好奇,几乎都只是随手翻了翻,便放在一旁。片刻后,也是毫无悬念地表决通过了。

村民代表大会

《村规民约》修订后共五章二十一条,是山泉村村民自己制定并须长期遵守履行的自律条约。制度中明确了村民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并在遵守公德、崇尚文明、遵纪守法、执行制度以及村民的福利待遇、尊老爱幼、用水用电、严禁私搭乱建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修订时,村委重点关注了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相关内容,新增了村民额外的福利待遇、新农村建设置换办法等条款。其中,还包括对建设山泉新村来说极为重要的一条,即所有村民自愿将土地经营承包权交由村委会统一流转,并获得相应分红。

《山泉新村小区管理办法》是村委专门为提升山泉新村小区管理水平,探索村民参与、自主管理小区的有效途径而制定的办法,分别对绿化、卫生保洁、房屋、联防、消防、河道和风俗等方面的管理作出了详细规定,使新村的管理从开始就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

《山泉村新农村建设安置办法》是村委为妥善解决新村建设过程中村民的拆迁安置问题专门制定的一事一法。根据这个《办法》,村委与各家各户分别签订拆迁安置协议,并制定《山泉新村分房细则》《山泉村老年分房细则》等细化条款,从而使拆迁置换这样令人头疼的难事变成了“对号入座”的易事。

三份文件顺利通过后,就到了增补村民代表的环节。村委事先已根据“个人自荐、代表推荐、村委统筹”的原则,按照村民总数3%的法定比例,遴选出几十位代表候选人。因是乡里乡亲,故相互之间比较了解,代表们看过名单后,了解了村委的用意,几乎没有太多犹豫,便配合地先后举起了手。

村民代表队伍经过这轮调整后,数量翻了一倍,从40余人跃升至97人。人员属性更为丰富,有做企业负责人的,有工地打工的,有做会计的,还有原先各个生产队及七个自然村的村民。年龄层次也更为完善,老、中、青均占有一定的比例。

回到办公室,李全兴反复浏览着新的村民代表名单,感到全身通透般的开心。曾经被戏称为“村委亲友团”的代表队伍,从此将一去不复返。他有信心,现在的村民代表队伍,不仅会是村民利益的守护者,更是落实村委决策的先行军。有了这样一支科学合理、战斗力强的人员队伍,今后村内开展各项事务必将事半功倍。

窗外,天朗气清,层云荡漾,夏季专属的生机与活力四处洋溢。李全兴舒畅地望向屋外,想到山泉新村建设正一步步向前扎实地迈进,仿佛看到了不远的未来,笑容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

 

这半年里,村委目不暇接地推出了系列举措,每一项都利民,每一项都公开,每一项都扎实,在村里引发了连环炮式的反响。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常常看到村民们喜气洋洋地围聚,用最朴实的语言,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今年来村里发生的喜人变化,不时还发出感慨:山泉村真的变天了。

一日傍晚,几位老人围坐在路边,沐浴着夕阳的余晖。天边火红的晚霞似卷似舒,映射出亮丽的金黄色,和他们的心情一样灿烂。谈起自己的跌宕人生,论及村子的坎坷起伏,他们无不深有感触。其中一人掰手指头细数着半年来村委做过的事情,大着嗓门乐呵道:“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竟然还能看到村子有起色,不容易啊。不得不说,和前几任那些‘畜生’相比,现在村委这帮人还是可以的,起码能为咱们办些实事。”

这话正巧被从身后路过的李全兴悉数听到。

老人无意间的感慨,却让李全兴的心被触动了,似暖流入身,泛起一阵温热。他立刻掉头,脚步不停地向村委奔去,途中,摸出手机给副书记打电话:“通知班子成员,现在到会议室开会。”

当李全兴赶到会议室,望着茫然不解的众人时,澎湃的心情依然没有平复,甚至说话都有些断续:“今天这个会议虽然没有议题,但很紧急、很关键,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他深呼吸,让自己顺了口气,又继续道,“我从1月初回村干到现在,正好半年了。这半年里,你们都知道,乡亲们但凡提起我们,就会说村委那帮‘畜生’。我以前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我堂堂一个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到哪里不是被人客客气气地对待?可却在自己的家乡,被人骂了六个月的‘畜生’,还没有底气反驳。”

会场冒出一阵尴尬的哄笑声。李全兴又回想一遍刚刚的画面,激动道:“但就在刚才,我路过村口时,无意间听见几位乡亲聊天。他们说,村委这帮人还是能做点事的。你们听到重点没有?这次他们说的是‘人’,我们已经从‘畜生’变成‘人’了。”说到情绪高涨处,他用手指不停敲击桌面,提高声音道,“不要以为这只是乡亲们吃饱饭后的闲聊,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次质的改变,是足够让我们自豪的改变,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到他们心坎里了,他们认同了,接受了,给我们正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声来之不易的称呼,从今往后,要按‘人’的标准做事,为乡亲们做更多的事、更好的事、更长远的事。我们不仅要堂堂正正地做人,更要做一个让乡亲们齐口称赞的好人。”

由于村内长期以来的矛盾积累,让“畜生”一词成为老百姓对村干部的专属指代。它像是魔咒,既箍住了老百姓的心,也套住了村干部的身。李全兴相信,人都是有荣誉感的,村干部对此不可能无动于衷,只是因为无能为力而被迫进入了破罐破摔的死循环。

回村后,他就一直在寻找破解魔咒的宝器,直到今天这个契机。他直抒胸臆的这一番话,打动了村干部埋藏心底的那根敏感神经,消散了长久笼罩大家心头的浓郁雾霾。大家感慨万千,有意外,有感动,更多的是振奋,还有几人因欣喜而泛红的眼眶中,透出着前所未有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