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未来乡村先导区

第22章 未来乡村先导区

乡村,是每一位从中走出的游子心中的温柔故乡,像蚕丝般柔软细腻,如甘泉般清澈甜蜜。在游子眼里,它往往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承受了岁月的磨炼,恰如陈酒,历久弥香。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无论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壮阔的“美丽中国”概念,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大的“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都注定是人们无法忽视的落脚点。而谈起乡村,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便会从每个人的心底汩汩流淌而出。

对于从小就外出闯荡的李全兴来说,乡愁也成了他温馨的牵挂。虽然后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地理概念上看,距离他出生的赵家浜村并不远,但由于日常事务繁忙,加之原村领导对万事兴集团及他本人的刻意发难,使得这短短的几公里路程,竟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阻隔了李全兴与故乡的亲近。他能够做的,只是在逢年过节时,短暂地回村看望孤寡老人及困难群体,再送上自己的微薄心意。

这一切,直到2009年才有了转机。那一年,李全兴临危受命回村主持工作,并用短短三年时间建成了山泉新村,率先打造了宜居的生活区,实现了自己对乡亲们的承诺,将自己的乡愁注入这片沧桑的土地中。

在生活区的筹备过程中,李全兴带领村委班子同步规划着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发展蓝图。在村委会上,他拿出村域图,在上面画了三个圈,解释着自己的思路:“我的想法是这样,这块区域是正在分期建设的山泉新村,也就是生活区。这块区域是生产区,以后,我们要逐步将村里的所有企业都集中到这里,新建厂房,提供配套设施,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至于这一块区域,大约有500亩,具体的规划方向我还没有考虑好,因为水系较多,没有大块连片的土地,所以情况比较复杂。不过,将土地分类集中起来达到一定规模后,总是能发挥些用途的。”

既然暂时没有思路,李全兴也没有过多纠结,将重心全部放在了山泉新村的建设上。直到一个偶然契机,让他茅塞顿开,这片土地的用途也在他脑中逐渐成形。

那日晨,他来到办公室,按惯例打开电脑浏览新闻,却被一张摄于江西婺源的照片吸引了目光。照片内容很简单,在一座古桥上,一位披蓑衣戴草帽的农民牵着牛从上面经过,桥两侧树木葱茏,桥下流水淙淙,图片下方配了一段文字:“最美乡村婺源,属水多桥多的地方。很多古村落的村口,溪流潺潺,石桥清幽,古树苍劲,这个地方,是被称为‘树养人丁水养财’的水口。古桥流水暮牛归,田园牧歌短笛声,人们理想中的意境画面,在这里重现。老人着蓑衣,肩拉犁耙,手牵着老牛,从古桥走过。细浪溪边起,枯树风摇枝。牛归天色晚,荷锄日已西。恬静唯美的画面,是否能让你想起童年乡村的记忆?”

李全兴眼前一亮,忽觉灵光突降,周身澎湃。他激动地握紧拳头,喃喃自语:“太棒了,就是这个感觉。”他立刻把村域图翻出来,兴奋地用笔在上面勾勾画画。笔端行走间,他对村庄满腔的热情也随之注入五彩的图纸内。

有了久违的方向,李全兴顿觉干劲十足。他开足马力、夜以继日地思考琢磨、征求班子意见,很快,“特色田园综合体”的构想渐渐浮现出来。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雏形源于20世纪初英国“花园城市”之父霍华德的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他认为应从健康、生活及产业三者整合的视角,建设一种融合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

党的十八大后,“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成了热门词,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党中央的号召落到实处,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许多专家学者围绕这个课题,纷纷做出了有益思考和探索。

2013年3月5日,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拾房村迎来了一批专业团队,领头人是田园东方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张诚,他们的任务是让此地“旧貌换新颜”。张诚同前来勘场的设计师们说:“这里未来将是田园东方项目的示范区”,并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一全新的概念。至于为何叫“田园综合体”,张诚解释道:“因为我过去从事商业地产工作,那时搞的叫‘城市综合体’,基于提炼其中的商业模式逻辑和业态经营逻辑的角度,就起了‘田园综合体’这个名字。”两个多月后,《经济信息时报》刊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的研究文章《“现代农业示范区”可改农业综合体》,从另一个角度对田园综合体作出了阐述和构想。

确定总体构思后,张诚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潜心设计、精心规划、细心打造,顺利建成中国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无锡阳山田园东方。2016年9月,中央农办对该项目进行了考察,考察组充分肯定了这种创新的发展模式。当年底,鉴于田园东方的成功实践,该项目所在的阳山镇被住建部评为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田园综合体”的探索实践开始在多地迅速起步。2017年,“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随后,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至此,田园综合体建设在我国大范围拉开了帷幕。

李全兴最初萌生出规划生态区的想法时,是在2010年秋季。那时,还没有明确的“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和提法,只是因为来源于生活的触动,让他有了这种向往。村民们搬入新居后,村内腾出了一大片空间,他时常眺望那里,思索着这片土地的未来。一次,他带领村委班子到现场谋划布局,无意间走到一块荒地,那里杂草丛生、四处干裂,如同无数被抛弃的土地。有股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撩动了他的记忆,仔细辨认方位后,他恍然惊醒,这不就是他从小生活的赵家浜村所在地吗?他不由想起小时候清澈的水塘水沟,茂盛的花草树木,他和伙伴们就在这条坑洼起伏的道路上追逐嬉戏、欢声笑语。而如今,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景色,早已不见了踪迹,绿色变成土黄,连同周边的色彩一并黯淡下去。于是,他冒出炽烈的念头,要拯救这片土地,高标准规划、高质量落地,将此处打造成实用性、观赏性、参考性和交流性兼备的生态旅游片区。

沿着这条思路,几年来,李全兴和村委班子成员继续深挖,进行扩充和完善,确定了更具体的方向:首先,要以流动的水为载体,发挥流水造型的优势,充分挖掘自然形成的坡、沟、渠、塘、河、湖等地势特点,构建江南水乡独有的韵律。其次,在连片的空地中,根据生态区整体和谐构图的需求,不同时节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将这些农作物每个阶段的生长形态甚至呈现色彩都融入预期规划中,力争形成浑然一体的自然乡景图。为了筛选出最合适的农作物,村委先后召开了两场座谈会,专门邀请本村70周岁以上的老人参加,相比年轻人,他们对农耕传统和风俗更为了解。通过两场专题座谈会,村委找准了各个时节应播种的农作物品类,甚至对于每种农作物的菜品做法都进行了研究,以保证种出的作物能够走入厨房、进入餐厅。最后,站在更高的层面,将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日月雷电等天地资源吸收进生态区的规划中。例如,设定一个赏月点,到了每年的中秋夜晚,人们只要站在这个点上,随手一拍,就是一张震撼唯美的照片,上有圆魄寒空,下有水雾朦胧,天、地、人相映成趣,丝毫不逊于摄影名家的构图。类似的点位可以有很多,如观日的、赏月的、披露的、听雨的,均可自成一体、各有特色。

 

有了这些比较完善和具体的想法,村委很快找了业内知名的设计单位进一步沟通,请他们帮助起草系统方案。

对于生态区的前景,李全兴是非常看好的。他坚信,沿着这条思路,一定能在山泉村打造出别具一格、良性循环的特色田园综合体。不料,当设计单位拿出设计方案时,他彻底傻眼了。不可否认,设计方案中呈现出的规划效果图确实很美,绿树荫浓、波纹荡漾、楼阁亭榭、山水湖光,像是身处花的海洋、水的世界,尽是美的享受。但在李全兴看来,那不是田园,而是公园,尤其令他吃惊的是,在预算方案中,仅前三个月的建设运营及维护费用就高达上千万元。

他叹口气,问设计团队的负责人:“按照这种模式,这片区域每年预计能带来多少收入?”

对方想了想,回道:“应该能有50万元左右。”

李全兴忍不住笑了,说:“让我先算笔账,这块面积大约有500亩,如果按照这个规划落地实施,再算上管理、运营和维护,应该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吧。我暂且算100人,每人每年3万元,已经很低了,这就是300万元,其他的投入还没有算。也就是说,每年最少300万元的投入,却只有50万元的产出,是这个意思吗?”

对方没想到李全兴会这样问,略显得有些不自在,尴尬道:“李书记,你不能这样算,产出并不是最主要的,全国各地很多类似项目,都有当地政府专门的资金保证,没有哪个地方指望靠这种模式盈利。”

李全兴表示理解,解释说:“你说的情况我知道,政府机构的主要出发点是惠民,让老百姓都有美的享受,所以有专项资金支持,不会以经济效益为主导。但我们不一样,村一级没有专门的财政资金兜底。山泉村的所有钱都是乡亲们的,作为村委来说,不能仅仅为了好看,就拿着这些钱去做亏本的买卖,那样会被村民骂的。”他手指着规划图,继续道,“可能之前的沟通并不是特别到位,所以没有让你们真正理解我们的需求。其实,山泉村打造特色田园综合体是有具体考量的,一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需要,这就要求整体环境美,能够吸引人,游客愿意来。当然,现在全国类似的地方多如牛毛,我们也要进行差异化竞争。我们琢磨着,在每位游客游玩结束后,都可以带走一份当季的蔬菜水果,以留纪念。二是维持种地生产的需要,这片土地不能仅仅为了好看去种一些五颜六色的花草,而要真正去种能填饱肚子的粮食。这个比方也许不恰当,但退一万步说,假如外界突然发生了未知灾害或灾难,那么这些土地产出的粮食要足以能够让本村老百姓活下去。我认为,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深意所在。三是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有的乡亲们特别是年纪稍微偏长的人,一辈子劳作习惯了,根本闲不下来,有块地能让他们继续耕种,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寄托。况且有村民打理农作物,还节省了聘用工作人员的钱。四是延续农本文化的需要。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农业社会,农本耕种的传统绵延几千年,我觉得这里面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基因,有我们老祖宗的大智慧。虽然现在全国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但我认为这些传统应该要继承下来,最起码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了解掌握农本的基础知识,比如二十四节气,比如基本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时节等,继承传统和推进现代化并不冲突。第五点也是最主要的,田园综合体建成以后,不说指望它能产生多少效益,最起码每年的投入和产出要基本持衡。其实我们村委的考虑,无外乎就这五点。”

听完李全兴眉飞色舞的介绍,设计单位负责人也笑了。他坦诚道:“李书记,我和你说两句实话。第一句,我很钦佩你,无论是你的想法构思,还是做事魄力,都令人赞叹。特别是你刚刚关于山泉村生态区打造田园综合体的独到见解令人惊叹。尽管我之前做过很多类似的项目,但听你说完还是眼前一亮,今天我受教了,感谢你。”

李全兴连连摆手,谦虚道:“过奖了,不敢当,你才是专家,我只是随口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

对方微笑着说下去:“第二句实话,可能不太中听,希望你不要介意。”

“嗯?”李全兴向前倾了倾,“没关系,你尽管说。”

对方悠悠道:“根据我的了解,按照你刚刚的设想和几点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起码是我所知晓的范围内,目前没有一家设计院能够做得出来。”他忍不住感慨一声道,“主要是你的想法太超前了。”

对方毫无征兆的断言令李全兴心中一惊,他神色凝重起来,隐隐感觉道,这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果然,正如那个设计单位负责人所言,村委后来又陆续联系了几家设计单位,无一例外,都是信心十足地来,但在和李全兴进一步沟通后,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又陆陆续续地婉拒离开了。

 

几番下来,李全兴有些灰心了。令他沮丧的并不是别人对他想法的不理解、不看好,而是由于想法无法落地得到检验所带来的苦闷。他手里拿着几份设计方案反复比对,最终心一横,决定自力更生。他坚信自己的想法一定不会是空中楼阁,既然没有设计单位能够按照构想设计出来,那干脆就自己设计这个生态区,顺便可以将生活区、生产区两部分统筹考虑,再嵌入自己的最新体会和心得,制订出新的更加完善新颖的“三生合一”规划草案,然后再请人做成效果图。

山泉村全域规划鸟瞰图

经过几个月冥思苦想,一部凝聚着李全兴心血的《江阴市周庄镇山泉村乡村规划展示》图册火热出炉了。图册以“产业发展示范区、未来乡村先导区”为定位,以致力于“探索新阶段、新格局、新理念下中国农村发展的新模式”为己任,按照生活区、生产区、生态区的功能区域划分,囊括了包括共建中心、共享中心、共创中心、共富中心、沿街商业带、物流中心、乡村美学中心、田园综合体等在内的诸多新鲜元素。

其中,共建中心的目标是科学规划构建美丽家园新格局,精心打造江南水乡特色的美丽乡村,让村民享受高品质生活;共享中心的目标是以便民服务为核心,提供公共服务的共享空间,丰富村级文化环境、打造完善的村级配套中心;共创中心的目标是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新型创新工业集聚地,打造高端印染全生态链,提高山泉产业的环境友好度和产业创新价值;共富中心的目标是依托现代数字技术、网络科技,建设新型公共产销平台,帮助企业对接更大市场,最终实现区域共同富裕;沿街商业带的目标是通过商业中心组织区域内的商业经济活动,充分发挥各区域的经济优势,改善区域经济结构,为民众提供活力街区;物流中心的目标是集中存储,提高物流调节水平,有机衔接,加快物流速度,缩短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乡村美学中心的目标是面向田园综合体布局乡村特色商业,以传统院落空间为核心,组织建筑布局,以有序生长衍生的形式,建设乡村振兴特色聚落。同时,面向田园综合体布局商务区,以院落为核心,组织建筑布局,从组团的有序生长衍生,逐步发展生成有机多样的聚落形态;田园综合体的目标细分为五谷丰登、金桂飘香的“沟·渠”,莲池满地、万木葱茏的“塘”,桃红柳绿、春色满园的“湖”,等等。

规划出炉后,迅速被竞相传播,瞬间技惊四座,仿佛大石投江,激起百丈波澜,在全国范围内都引发了不小的轰动。2022年5月,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的专家来到山泉村,实地考察了山泉村的功能区设置后,惊叹道:“真震撼啊!我们现在正在做乡村振兴的课题,即便是做先期的可行性理论研究,都还没有研究到这个地步,你们竟然都已经将构想落地了。”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代人、我们这届村两委的使命,就是带领全体山泉村民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建设一个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走在江苏乃至全国前列的山泉村,建设一个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爆棚的山泉村。”这是党的十九大后,李全兴频繁挂在嘴边的话。他经常望着规划中的生态区,眼中闪烁着亮光,陷入遐想,虽然相比另外两个区,那里还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但大家都相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山泉村有了打造生活区的成功经验,有了建设生产区的阶段进展,生态区的土地一定充满着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