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人新则乡村新
2014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全国的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此时的山泉村,经过6年的蜕变,已基本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大变革,放眼新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活环境干净整洁,配套设施齐全完备,在“物的新农村”方面,山泉村交出了堪称模范的答卷,而在建设“人的新农村”方面,村委同样煞费苦心,努力做着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早在规划伊始,村委就围绕全方位打造和提升山泉新村的品质进行过系统论证,并很快达成了一致。村干部们都清楚地认识到,如果说兴修住房、建设新村是硬件,那么乡村治理、文明创建就是软件,并且两相比较之下,往往后者比前者更难、更重要,也更长远。但就是这至关重要的软件建设,却恰恰是多年羸弱的山泉村的短板。尤其是在与华西村的几次交流走访中,两村村民在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气质精神等方面流露出的差距,让村委感触更为深刻。
随着山泉新村建设完美收官,村民们喜气洋洋乔迁新居后,“身体住进新农村,思想还停留在旧乡下”的尖锐矛盾很快暴露出来,“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这两个层面不对等的问题愈加凸显。一些村民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以改变,不文明、不按规则行事的情况甚至各种陋习屡见不鲜,与亮丽的新村美景格格不入,如乱扔垃圾烟头、到景观河里洗涮拖把、口暴粗话脏话、随地吐痰甚至当街小便等,让村委大伤脑筋。虽然村干部经常阻止和教育批评,还是无法杜绝,小部分村民依然我行我素。村委几次专题讨论也找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不少村干部哀声长叹,意识到“人的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形势逼人,刻不容缓,山泉新村的宏伟大厦不能因为个别村民的不文明行为而坍塌。在迫切的形势面前,村委不得不剑走偏锋,考虑一些非常规的手段。
那是一次专题讨论会结束前,李全兴忧心忡忡地告诉大家:“今天,我又看到有人在景观河里洗拖把,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了,真的让我痛心疾首。洗拖把不只是个人行为,它折射出的是我们山泉村的村风民风出现了偏差。那条河也不仅仅是景观河,它是山泉新村的一面镜子,代表着新村的未来。河水如果能一直保持清澈,山泉村就有希望。如果哪一天,河水被污染了,变浑浊了,甚至发臭了,那山泉新村也就完蛋了。这个事我们必须得重视起来。”
在看到被不良风气浸染的上一届村委班子给村庄造成的严重危害后,新一届村委班子深知好的氛围对于山泉新村发展的重要性,各位村干部不仅时刻以此警醒自己,而且推己及人,意识到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对村民同样重要。会上,李全兴向大家征集意见:“对于不文明的行为,我们一定要管起来。这次是被我看到,制止了,如果没有看到呢?这样下去可不行,倘若人人效仿,那山泉新村迟早毁于一旦。大家集思广益,想想看有没有好办法根除这种现象。”
一位村干部焦虑地说:“李书记,不瞒你说,其实这事我们早就注意到了。我自己就制止了好多次,可治标不治本,他们总能找到我们不在的时候,更可笑的是,甚至有人专门趁天黑去涮拖把,似乎就是铁了心要这么干。”
另一人接话道:“那些不自觉的人,其实来来回回就那么几户。有时我们接到举报找上门,他们还死活不肯承认。”
李全兴皱着眉头琢磨道:“到河里涮拖把的确是他们的老习惯,但现在新村既然已经建起来,老习惯也要适应新环境,还是得想个办法才行。”
有人建议道:“李书记,我们的《村规民约》里面有明文规定的,这种不文明行为屡教不改的,应当受到处罚。从现在情况看,我觉得劝阻没意义,不如直接罚款,看到一次罚一次,看到十次就罚十次,罚到让他们心疼,罚到让他们害怕,这样对其他人也能起到震慑作用。”
大家对这一提议几乎全都表示赞同,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方法,依据依规,合情合理。顺着这条思路,几人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似乎解决方案已唾手可得。
可李全兴不这样认为。他摇摇头道:“这是乡亲们几十年来保留的老习惯,改是一定要改,但不能硬来,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使问题激化,造成新的干群矛盾,让我们几年来苦心经营的和谐山泉功亏一篑。”他看向大家,发现有些人似有不甘或不满的情绪,便话锋一转道,“当然,也不是说我们不依规办事。我的意思是,对村民来说,钱是很敏感的东西,罚款的冲击力太大,容易衍生新问题,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用。目前,我们还是要以劝阻和引导为主。”
这个定调让会场重陷沉默。大家心里都清楚,能劝阻和引导当然最好,但就当下情况来说,此路明显不通。李全兴提出的目标是很好,但究竟该怎么落实,没有人有可行的方案。
李全兴也暂无明确的措施,只能跟着大家继续冥思苦想。当他的眼神漫无目的地飘向窗外,落到村中央的LED大屏幕上时,突然灵光乍现,有了主意。
那块大屏幕是村委不久前为配合山泉新村建设,在村子中央立起来的,主要用途是播放宣传标语、提醒重要事件、传达村委通知及天气预报等信息。
此时,李全兴正颇有兴致地反复打量着大屏幕,像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神秘地笑了。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其他人时,轻松的笑意便在会场荡漾开来。
随后一段时间,按照计划,村干部们只要手头没有工作,就在村里来回溜达,一旦发现有人涮拖把或其他不文明行为,便悄悄拍照取证后,上前制止。
一周后,村干部对所有照片汇总整理,锁定了一位“惯犯”。村委掌握情况后,决定从此人入手,作为典型处理。
当天下午,三名村干部敲响了这户人家的门,表明来意:“有人举报你违反了《村规民约》,到景观河里去洗拖把……”
话还没说完,对方顿时急眼了,大吼道:“谁举报的?”
村干部心平气和地回道:“这个你不需多问,《村规民约》有规定,我们要对举报人的身份保密。这次来,主要是与你核实一下,到底有没有这件事?”
村民红着脸,生气地说道:“没有,纯属瞎扯!”
村干部并不意外,摸出一张照片递过去:“你看看这个,今天上午拍的,你身上这套衣服都还没有换呐。”
村民没有伸手接过,只是瞄了眼照片,面色便陡然一变,牵强地解释道:“我……就洗过这一次。”
“是吗?”村干部微笑着又掏出三张照片,不急不躁地说,“只是最近三天,你就去洗了四次,再加上以前的呢?”
村民望着对方手中摆成扇形的照片,大吃一惊。
村干部循循善诱道:“《村规民约》人手一份,你应该知道规定,这个行为是要罚款的。”对方气鼓鼓地把头扭过去,不接话,村干部继续道,“但是,村委考虑到你的生活也不容易,这几次叠加的处罚金额会比较大,所以就不罚款了。李书记安排我们来,是对你进行口头警告。不过,我们会把这些照片放到外面的大屏幕上,向所有村民通报。”
听说不罚款,村民刚松一口气,马上又慌了神,急忙阻拦道:“不要,不要,千万不要放照片。总共多少钱?我交罚款好了。”
几人相视一笑,见目的达成,趁机教育道:“罚款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这几年,村委和大家一起,花费了那么大的精力才打造出让邻村都羡慕的山泉新村,乡亲们好不容易在外面挺直了腰杆,我们自己难道不应该珍惜和保护它吗?怎么能去亲手污染它、破坏它呢?”村民脸憋得通红,一言不发。村干部见状,语气软下来,“这样吧,我们相信你,只要你保证下不为例,这次就不处罚了。不过,如果再发现一次,不仅要加倍罚款,而且我们一定会把照片公布出去,让全村乡亲们都看到。”
豆大的汗珠从村民额头上滚滚落下,他连连称是,发誓保证痛改陋习,并恭恭敬敬地将村干部送出门。随后,村干部如法炮制,对经常去河边涮洗拖把的几户人家,一一登门做工作。
很快,大家惊喜地发现,这个疑难杂症竟然真的销声匿迹了。村里那条象征着希望与未来的景观河流,清澈见底,汩汩流淌,充满生命力地向前翻腾,仿佛与山泉新村气脉相通,代表着村民们的美好向往,生生不息,源源不断。
解决涮洗拖把问题,只是山泉村委探索乡村管理的一个缩影,类似的片段经常于日常事务中上演,在探索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道路上光耀生辉。此种情境,正似心怀未来的逐梦者,在奔向诗与远方的漫漫路途中,留下的一个个清晰足迹。
正如李全兴曾向陈雪峰介绍的那样,山泉新村至今没有物业,多年来完全是村民自管模式。而这种治理方式,正起源于村委对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不懈探索。
此事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初,村干部们至今还清晰记得,那是山泉新村第一批新居建成交付之时。按照《山泉新村小区管理办法》,自村民拿到新居钥匙起,有六个月的过渡期,可供装修及搬迁。满六个月后,村民就要搬出老房子,腾出土地确保下一批新房建设周期不受影响。有了硬性指标的框定,故而领到房的村民们丝毫不敢耽搁,按照红卡片上标注的各节点日期推定吉日后,便陆续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装修。
这本是件喜事,孰料祸从“天”降。有的村民图省事,施工中直接将装修垃圾从窗口向下扔,溅落四周的砖块瓦砾刺破了和谐的山泉新村,不仅毁坏了公共绿化和环境,更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这种事情一旦没有遏制住萌芽,破窗效应便会很快显现。其他人家紧随其后,纷纷向楼下抛扔建筑垃圾,硬生生将小区绿化带变成了垃圾场。住在一楼老年公寓的老人们不仅备受粉尘污染,而且成日提心吊胆,日子苦不堪言。
村委接到群众反映后,第一时间派村干部登门劝阻。可对有的人家非但无用,反而还会起争执。
村委为此集体讨论许久,大家开动脑筋,最终觉得解铃还须系铃人,这种事情靠外力施压迟早会反弹,要想改变现状,还是要从村民身上想办法。
几天后,村委终于商定出一套具体方案,并即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李全兴气势威严地在会上说:“今天召集大家,主要讨论一件事,就是山泉新村到底要不要请物业公司?村子是大家的村子,所以这个问题由大家来共同表决。”他语气中透出罕见的生硬和愤懑,“村委为什么要突然提这件事,相信有些人心里有数。山泉新村第一批住房前不久已全部交付,首批拿到房的乡亲们几乎都开始装修了。但这才几天,就暴露出让人大跌眼镜的问题,在这文明社会里,竟然还有人从楼上向下扔建筑垃圾,既破坏公共设施,也威胁他人的人身安全,且屡教不改。不得不说,这些人胆子真大啊,万一砸到人,那可不是一句道歉就能解决的。村委研究后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有专门的物业公司来维护和管理,以制约这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物业有物业的好处,作为独立专业的第三方公司,他们在这方面的管理力度和治理水平肯定在村委之上,发现任何问题和隐患,都会有比较成熟的应对或追责机制。当然,村委认为,请物业公司也有弊端:一是由外来人员管理我们自己的小区,双方对村子的感情基础不同,难免会有潜在矛盾;二是物业公司入驻后,各家各户都要缴纳物业费,参照行情,按一个家庭160平方米为基数计算,每年需要五千元左右,如果是别墅,还会更高……”
李全兴话没说完,现场便翻滚起窃窃私语声,令他心中窃喜。
村委在当时研究此方案时就料定,村民们一定会对费用问题相当在意,如今看来确实如此。李全兴继续借此引导道:“如果不请物业,自然也就不存在物业费了。但有个前提,那就是各家各户都要看好自己的人,每个人都要管好自己的手,做到门前三包,将家中垃圾全部投放到村内指定的垃圾站,村委会安排保洁公司定期清理公共区域,费用由村里承担,不需要大家掏一分钱。请大家考虑。”
会场的交头接耳声逐渐增大,如同有人推高了音量,村民代表激烈地交流讨论着。
李全兴稍停片刻,见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便提议道:“我个人意见,倾向于不请物业,同意的请举手。”说完,他首先高高地举起手,代表们见状,也纷纷把手举起来。
李全兴扫视一圈,满意地点点头,又继续问:“有没有希望请物业的?请举手。”会场一片安静,像是凝固的湖面。
结果已定。李全兴高声宣布:“通过决议,不请物业!山泉新村的面貌由我们自己打造和维护。”语毕,一阵热烈的掌声在会场久久回荡。末了,李全兴不忘补充道:“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是我们共同的选择,我们要带头遵守。如果今后还有乱扔垃圾等危害他人和村子的情况,村委将立刻聘请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并严肃追究责任。”
李全兴浑厚有力的结束语,开启了山泉新村治理的新篇章。就这样,山泉新村成为完全由村民自治的村庄,直至现在。
尽管山泉新村在杜绝涮洗拖把、高空抛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推进“人的新农村”建设中,村委还是深感后劲不足,随即意识到,要解决村民们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不文明行为,思路必须调整。文明习惯的培养、文明风尚的培育不能仅靠点对点的劝导,而需要全面铺开,统筹加强对村民的基础性文明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尽快转变,真正融入新农村所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之中。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山泉村有了一位优秀的掌舵人。李全兴经营万事兴集团多年,曾投入很大精力在集团文化的缔造和深化上,对文化影响的深远性有着深刻的认知和切身的体会。他知道,精神文明建设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环环相扣的工程,需要长期滋养,方能茁壮成长。
基于这样的理解深度和实践背景,在他的主导下,村委对打造山泉新村文明乡风的需求变得愈益迫切。
为了全面加快实现“人的新农村”,村委大胆创新,在既有的“物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上,尝试丰富和拓展其内涵,除了抓好住房及道路、电力、水利、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外,还兴建了各种文化活动场所,如道德讲堂、农民学堂、小剧场等,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不仅为村民们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活动平台,也使其成为文明教育的有力阵地。
在道德讲堂,村委安排宣讲员向村民们介绍好人好事及先进模范事迹,宣讲人物以本省、本市及身边人为主,有时也会请模范人物现身说法。
在农民学堂,村委邀请本村各个行业的优秀代表给村民传授专业知识,其中有企业家、教师、律师、大学生等,在为村民答疑解惑的同时,分享各行各业的逸闻趣事。
而在小剧场,村委不定期地引进村民们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浓郁的文化熏陶。
人的精神生活丰富了,精神状态自然会随之改变。通过打造并充分挖掘这些平台的潜在资源,山泉新村的民风民貌有了显著改观。
山泉新村的每一次进步,都令村干部备感欣喜,也更加激发了村委管好治好服务好村民的热情。在强烈的自主驱动下,村委火力全开,不断尝试更新更好更有效的治理方式,在那些常规动作之外,还探索出不少令村干部引以为傲的为乡亲们自创的“私人订制”栏目。
那源于一次偶然的遭遇,是李全兴到市里办事,乘电梯时受到的启发。当时,电梯中有两位妇女刚看完锡剧《庵堂认母》,正聊着各自的观后感。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李全兴对此戏亦有了解。
该剧讲述的是新科解元徐元宰在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实际是法名智贞的出家人后,便寻到法华庵认母。智贞得知后又惊又喜,但因礼教束缚,也怕影响元宰前程而不敢相认。最终,在元宰一番真情打动下,她才勇敢地与骨肉相认。相对于其他剧,该剧剧情较为简单。
因知晓,故有共鸣,李全兴饶有兴致地听着双方交谈。岂料,两人热聊正酣时,一人情到深处,被元宰的真情所打动,竟哽咽着抹起了眼泪。
刹那间,李全兴很是意外,也是在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了文艺化人的重要功效。而后,顺理成章地,一个想法在他脑中慢慢成形。出电梯后,他兴奋地拨通了村委办公室的电话。
那天,村里的小剧场请来了当地十分有名的评弹演员。村民们提前获知消息,很早就赶到剧场抢座,可容纳几百人的小剧场很快塞得满满当当,不少村民虽然没有座位,但仍兴致勃勃地站在走道上引颈而望。
演出准点开始,演员们风范十足地走上台。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名家风范,不同凡响,开场仅几分钟,一出《白蛇传》就让村民们听得如痴如醉,掌声不断。随后,又一折《孙二娘与武松》更令大家感到酣畅淋漓,浑身畅快。就在村民满心期待接下来的演出时,评弹演员却戛然而止,说道:“演出已经结束,今天到此为止,我们下回再见。”
村民们兴致正浓,意犹未尽,况且又是名家献艺,机会难得,哪里肯轻易散场,不知谁起了头,观众们齐声高喊:“再来一段!再来一段!”
小剧场演出
评弹演员笑了,春风拂面地说:“今天确实只准备这几段。不过既然大家那么热情,我也不忍搅了大家的雅兴,要不然这样,我现场自编一曲,你们看可好?”
眼见如愿以偿,村民们登时来劲了,纷纷嚷道:“好!好!”掌声也更加热烈。
评弹演员点点头,挪了挪身子,略加思索,即兴用村民们熟悉的“迷魂调”开腔唱道:
话说江苏江阴有周庄,
虽比不上昆山周庄名声响,
却也是——
舟车之会襟带之邦。
相传2450年前,
孔子弟子言偃来周庄,
见此地——
民众勤劳、节俭,规矩又善良,
于是乎,在此定居施教名声扬,
从此后,这里村风纯正得褒奖。
周庄范围不小,有众多村庄,
其中山泉村堪称好地方。
可叹是,一度衰落成洼地,
可如今,面貌大变新模样。
家家住上新洋房,
漂亮姑娘入洞房。
村里村外灯光亮,
夜间听得泉水响。
白天上班晚上白相,
还可来此听我演唱。
大家说——
这样的生活与天堂有啥两样?
你们讲——
山泉村是不是文明的榜样?
“是!”场内响起一阵高呼,音调嘹亮响彻。笑声、掌声、欢叫声混成一团,村民们个个洋洋自得,轻松愉悦的氛围弥漫在会场中。
突然,只听得“啪”一声惊堂木响,演唱者表情瞬间严肃起来,一股悠扬的韵律旋即浮起:“我却说不是!”他唱道,“如今的山泉村好是好,可不好的地方也不少,更称不上是文明的榜样。”
这番话让刚刚还人声鼎沸的剧场霎时安静下来,村民们火热的心如同被一盆冷水泼灭,个个瞠目结舌,心中透着凉意。
在一片令人压抑的阒静中,评弹演员转调唱道:
我几次来到咱村庄,
每每看到有人小便在路旁,
常常听到粗话脏话在飞扬,
还有是——
烟头乱丢在地上,
垃圾乱倒不入箱。
更不该——
龌龊拖把河里洗浆,
清澈河水不再清爽。
你们说——
这些行为像不像样?
大家讲——
村民同志要不要提高素养?
唱调骤停,场内又回归鸦雀无声。村民们像是被人揭了老底,有的面红耳赤,有的冷汗涔涔,有的低头不语,有的手掌微颤……
演唱者面露笑意,不慌不忙地收拾器具慢慢离场。这次,观众席再没有了适才结束时的喧嚣。临走前,他声音洪亮地向大家道别:“山泉新村,幸福长存,望大家齐心担当,让山泉幸福流淌。朋友们,下次再会!”
眼见台上变得空荡荡,村民们才各自揣着心思,闷头不语,逐个离开了。
如果有人留心,一定能感受到,那场评弹演出像是个分水岭。从那次起,村庄真的有些不一样了。村民们的不良习惯大有改观,不文明现象出现的频次锐减。曾经绞尽脑汁解决不了的问题,竟然被一场评弹给解决了。
殊不知,这场别开生面的评弹演出正是李全兴携同班子成员共同精心策划酝酿、组织实施的。
演出取得的显著教育效果,让村委进一步认识到了文化所特有的影响力和教育意义。从此,村委开始更加重视发挥文化的作用,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来引导村民,治理村庄。
秉持这样的文化理念,近年来,村委始终坚持以培育“爱党、爱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为目标,紧贴农民思想实际和精神文化需求,紧扣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着力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此加强道德教化和文化传承。
其中,村委采取的最重要手段,是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以文艺汇演为主打的文化品牌,构建以文化活动中心为主要阵地、全民健身活动为特色、群众性文娱活动为重要抓手的基层文化建设体系。比如,建成藏书量动态保持在7000册左右的江阴市图书馆山泉分馆,为村民学习充电提供好去处;建成由村书记任校长,配备专、兼职教师的村民学校,为村民们学习知识搭建平台;建成全省首个WI⁃FI全覆盖的村庄,并打造和引进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配套网络课程,全面加强村民接受文化教育的基础条件;设立“民俗文化节”,打造传统手工艺制作室,多方面推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每逢传统节日和节气,村委都会邀请村里精通各类传统手艺的村民现场施教,通过端午节制作粽子,中秋节制作“山泉月饼”,十月制作“十月白酒”,重阳节制作各色敬老糕点等,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提高村民的文化内涵和文明素养,使其真正成为新时代新村民。
为了使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李全兴还参照自己年轻时曾有感而作的《人生三字经》,与村委班子一道,共同起草撰写了《山泉村民文明公约》,以通俗的形式,将文明的内涵与要义传达给每位村民。
《山泉村民文明公约》的内容是:
山泉村图书馆
山泉村,美名扬,好地方,众周知;好村民,跟党走,爱国家,爱集体;肯劳动,能创业,会学习,敢创新;讲文明,善自律,守规章,创和谐;有修养,懂礼仪,辨善恶,明是非;讲卫生,爱生态,新环境,好秩序;扶老幼,孝父母,行善举,乐奉献;讲诚信,知荣辱,追梦想,心飞扬;新农村,崇民主,村中事,共治理;此条约,大家立,执行好,同受益。
因简洁易懂又朗朗上口,《山泉村民文明公约》一经公布,很快便引得村民们争相背诵、口口相传,成为山泉村文明建设中又一项出彩的举措。
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造就了美丽富庶的新山泉村,更培养了文明有素的新山泉人,形成了“以人为本、励精图治、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山泉精神和“顾全大局、风清气正、勤劳致富、互帮互助”的山泉村风。全村公共场所井然有序,村民们自发维护村容村貌。村民间多了互助,多了温暖,多了爱心。敬老爱幼、和睦相处、尊重知识、遵纪守法,已经成为全体山泉人的自觉行动,所有村民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着这个美丽、幸福的村庄。
繁星点点,浩瀚九天。对山泉新村来说,村委推出的每一项措施都是搭建幸福的基石,新村的文明新风尚也就在这系列措施中悄然成形。如今,山泉新村已逐渐形成了独特、个性化的山泉文化品牌,并日益成为村庄稳步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强力支撑。心无畏惧,剑指未来,在推进“人的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山泉新村正蹄疾步稳、勇毅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