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画卷在大地上展开

第23章 画卷在大地上展开

经过十几年的艰辛拼搏,山泉村委带领全体村民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坚守乡村振兴之路,从一穷二白的破落村庄蜕变为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小区,取得了振奋人心的瞩目成就,交出了光耀闪亮的优质答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达到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

昔日洼地辉煌重现,幸福山泉汩汩流淌,山泉村实现振兴的愿景正逐步走进现实。

若放眼望去,便可见一幅“强富美高”的乡村振兴生动画卷在山泉村徐徐展开——

农工商贸各业兴旺。2021年末,全村完成工商开票销售42亿元,工业开票38.2亿元,村级收入7800余万元,村资金平台实现收益800万元,入驻企业达90多家,年度上缴税收超过1亿元。村集体净资产由2009年的3004万元,积累到近6亿元,人均达18.5万元,连续十年位列无锡市村级收入第一方阵。

为村民发放节日福利

村民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逐年提高。2021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万元,比十余年前增长了5倍,远超江阴市农村居民人均6.76万元的收入水平,全年为村民发放各类福利共计2190万元。全村村民均按城镇职工标准办理了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村民从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收益由十年前的600元提高到2021年的3000元。村民每人每年享受集体分红数千元,特困户年终享有额外的补助金。村民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本费、服装费、接送费、保险费等各类费用均由村集体承担,子女考上大学再一次性奖励2000—3000元。全村女性55周岁、男性60周岁以上村民,每人每年再发放养老福利金。

立足当下观望,从历史中走来的山泉村已抖落尘埃,正华冠丽服、落落大方地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自信优雅地向外界展示着自己的曼妙姿态。洋溢着水乡风韵的民居里有着种种现代生活的内容及便利,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在这里珠璧交辉,传统文化与时尚新风在这里相映成趣。

且看今日之山泉村,幸福如同阳光洒满乡村,惠及全体村民。村里已搭建起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行政事业服务中心等场所,涉及社保、广电、水电、保险、电信等民生琐事的诸多需求,老百姓足不出村便可以顺利办妥相关事项。此外,村委高规格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多功能活动室、工业会馆、村民活动广场和小区健身场等场所,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方便了村民休闲娱乐活动、村委文化普及活动、文化单位文艺惠民活动等各类活动的开展;高品质设立幼儿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独创校外辅导站,为中小学学生放学后活动和晚餐提供场所,解决了双职工村民无法照顾子女的实际困难;高起点建成商业街,配有门类齐全的商业、金融、服务、娱乐、养生等门面房;每年为村民发放猪肉、时令物资和农副产品;新建成的农民会所,为举办红白喜事提供场所,消除了村民们的思想负担;在砂山林区里建造安放亡灵遗骸的安息堂与供奉菩萨的楞严寺,成为满足村民各种宗教信仰需求的传统文化区,为村民祭奠先祖、佛教徒进行法事与修持提供便利……

荣耀重现的山泉新村,全面实现了道路硬化、河道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民居公寓化,所有村民都按照自己的选择,住进了面积140至450平方米不等的新居。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4.7%,卫厕普及率达到100%,可再生能源入户率达到94.2%。家家实行垃圾分类,户户使用清洁能源,人人尽享安居乐业,个个参与文体活动。

“如今,看病体检不用出村,重阳节有尊老金,年底还分红、发大礼包,我女儿在村里的幼儿园上班,每年工资有10万元呢!我住在老年公寓,出行很方便。平时,就去村老年活动中心听听书、喝喝茶,日子真是太幸福了!”每每谈到现在的多彩生活,村民李阿姨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

这种盈盈不绝的幸福感如今充满了整个村庄。

住在这样的乡村里,人不分男女老少,个个能过得舒心惬意;事不论大小新旧,件件均办得方便快捷。教育、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应有尽有,许多服务标准甚至超过苏南城区。家家住新房,户户做实业,人人有保障。与城市的新型社区相比,山泉村毫不逊色,甚至相比之下,它的环境更美、配套更好、功能更全、人民群众的认可度更高,大有超越之势。

慢步在蝶变新生的山泉村,欣赏着一座座建筑沿着碧波荡漾、两岸桃红柳绿的河流依次排开,一股关于美的情愫油然而生。目之所及,青砖黛瓦古韵新姿,流水淙淙婉约清新,更有曲径通幽暗香隐,鸟语悠扬生活宁,处处呈现出江南水乡的勃勃生机,不觉间,心中的惬意便会轻轻淡淡弥散开去。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山泉”,洋溢在村民脸上,流淌在村民心里,成为令人向往的江南福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十几年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披星戴月、呕心沥血的创业经历,使村干部们凝聚起高度共识,即山泉村的新生像是平地起高楼,扎实的地基尤为重要,否则,再宏伟的大厦也必将摇曳于风中。

山泉村掠影

地基是什么?从近几年的基层治理实践中,山泉村委有着深刻的体悟,那就是服务。管理要建在服务上,抱着服务的心态去管理。李全兴经常在村委会上叮嘱,如果没有深厚的为民情怀,没有正确的服务态度,那村委与村民之间的纽带一定是冰冷脆弱的。它既无法传递组织的暖意,更经受不起管理的压力,极易破损折断,导致两败俱伤。

思虑再三,为了让这个纽带更有温度、更具韧性,村委在如何做好服务的问题上花费了大量心思钻研,甚至潜心雕琢细节。在村干部中流传着这样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对于合理诉求,村民想到并提出的,我们一定要办到;村民想到但没有提出的,我们要替村民办到;村民暂时还没有想到的,我们要替村民想到。竭诚为民的服务态度,在这通俗易懂的口口相授中一览无余。

村干部有这样的认知,也就不用惊奇山泉村的老百姓为何能有如此满满馥郁芬芳的幸福感、获得感,曾经满斥怨声载道的村庄为何能呈现今日国泰民安的祥和模样,这与村委的行事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

想当初,新一届村委秉持着洗心革面的决心与毅力,在启动了《村规民约》修订工作后,又接连妙招频出,通过几项重磅举措,将口号中悬浮的服务承诺落入现实,使久违失散的关怀结结实实地印入村民们心底最柔弱的角落,让长期遭贫受弱的乡亲们对本届村委产生了最质朴的感激。万丈大厦的坚固根基,就这样一点点酝酿于地平面之下。

其中一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举措,便是安息堂的动议与建设。

安息堂,顾名思义,是缅怀亲人驾鹤西去的特殊场所。依照以往惯例,每当村民家中有人辞世,家人们都会在村口或路边摆上几天灵棚以寄哀思,这本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可厚非,但村委却对此做过专题讨论,认为此种风俗习惯实在弊大于利。一则搭建灵棚占用公共资源,除了给人突兀不适的观感,更会造成其他村民出行不便;二则灵棚内往往哀乐声震天响,加之亲属时常哭天喊地,给他人的正常生活带去极大干扰。

只是,这毕竟是传统,“逝者为大”的基因在血脉中流淌了几千年,已然成为一种精神标识。作为文化的被动继承者,村民们能做的只有敬畏与维护。在他人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时,妄议已属大不敬,更不用谈去改变或制止了。况且,谁家能避得开白事?种种因素叠加下,村干部不好插手,村民们也只能在苦不堪言中强迫自己习以为常。

那时,谁也没想到,即便有着种种顾虑,村委还是“下手”了。

当改变殡葬管理形式的议题被提出时,着实引发了震惊与哗然。好在经过一场激烈的讨论,村委内部还是形成了初步统一意见,认为尊重传统却不能囿于传统,更不能让传统成为桎梏。尽管没有村民明确提出此项要求,但他们的表情中分明写着改变现状的渴望。这让村委愈加相信,一定有不少人不堪其扰,却碍于风俗、碍于情面,或有其他因素的牵绊,不便开口。

村民的合理诉求对村委来说就是指令。讨论成熟后,村委即刻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公开讨论此项事宜。

放眼中华大地,无论在哪里,这都是个极度敏感的话题。李全兴话音刚落,现场便骚动四起。他坦然解释着村委的考虑:“摆灵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每家每户都必然会面临的情况。改变殡葬形式,并不是说要取消和制止,只是请大家想想,我们是不是可以采取另一种更文明、更便捷的方式。村委对此专门讨论过,初步想法是在后山空地上建一座安息堂,由村委全额出资,高规格、高标准设计装修,作为今后乡亲们办白事的集中地点,需要使用的家庭只需交一些简单的维护费即可。相对于各家各户自己搭建灵棚,这种方式规格更高、费用更低、更为体面和便捷,最重要的是,其他人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听完介绍,代表们面露讶异之情,立刻互相间商讨起来。毕竟在自己的村子里建设“安息堂”,不仅闻所未闻,而且想也没想过,这可是新鲜尝试。

李全兴安静自信地等着。他相信村委的判断,村民们一定都有类似诉求,只是没有人愿意去踩这个雷。既然如此,那就由村委来办,即便可能有逆传统,被人指责也在所不辞。

少顷,李全兴开始征求意见:“现在进行表决,同意的请举手。”说完,村委班子成员默契地率先把手高高举起。果然,几乎没有等待间隙,村民代表们的手也齐刷刷地都扬了起来。

提议通过后,工程很快进入具体实施环节。不多久,安息堂就建设完毕,点亮了村委关爱村民生命全周期的最后一环。村委也凭借此举,成功攻克了基层社会治理中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被广为称道。

 

安息堂之外,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一次,村委组织入户走访时,恰逢村里有户人家的女儿即将出嫁,得知消息的李全兴兴致冲冲地带着村干部登门祝贺。可奇怪的是,现实场景竟与预想氛围背道而驰。大喜当前,尽管老人们也忙着迎客致谢,但表情中分明透射出与婚礼极不相符的忧郁,似有股浓密的乌云缠扰在两人身边,这让李全兴心生疑惑、大为不解。他将此事记在心里,待对方喜事办妥后,再次专程拜访,方才了解了原委。

原来,根据山泉村赓续已久的传统,但凡村里出嫁的女性,都必须在结婚之日起六个月内将户口迁出山泉村,并随之丧失在村内的一切权利及福利。如若有人不愿意迁走或因事耽搁超过时限,只要半年期满,同样不再被视为本村居民。

李全兴礼貌地点头表示认可。他知道这条风俗,从小就听过,因为是村里长期保留下来的老规矩,故而没有多想。何况,俗话常戏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要求女子结婚后将户口迁出,他也并未觉得有何不妥。

他坦诚地问道:“老人家,实话说,我真的不太明白。这条风俗并不是这几年新定的,都几十年过去了,有什么问题吗?”

老人们如实回道:“李书记,请恕我们直言,你家里是个儿子,可能理解不了我们这些独女家庭的心情。以前都说嫁出去的女儿像泼出去的水,但现在毕竟时代变了,有的人家女儿还是想留在父母身边,像我家就是。但是按照村里的规定,女儿结婚了就一定要把户口迁走,这不是变相把女儿硬生生地向外赶吗?她们结婚有错吗?谁家的女儿还不是父母的心头肉啊!我们也不是重男轻女,可为什么偏偏女儿在这方面就要多受一份委屈?换做哪个家长心里能舒坦呢?我也知道,这是村里的规矩,其他人家都老老实实地遵守,我们也不可能例外。”老人说着,难过地抹起了眼泪,“我再讲句带情绪的话,我们老两口之所以只有一个女儿,那也是当年积极响应政府计划生育的号召。可为什么到老了,连自己唯一的孩子都没法留在身边呢?”

李全兴惊得张大了嘴巴,老人一番推心置腹的话对他触动很大。他万分震惊,从未想过这条风俗会给特定村民群体带去如此大的伤害。他向对方深鞠一躬,惭愧地作出检讨:“老人家,对不起,这事是我们疏忽了。谢谢你给我的提醒,村委会认真考虑的。”

老人叹口气,失落地摇摇头:“我也不指望什么,毕竟是这么多年的习惯,也不是哪个人制定的,没有那么好改的。”

李全兴拉住老人沟壑满布的手,重复道:“你放心,我们一定会认真考虑的。”

在次日召开的村委会上,李全兴严肃痛心地提出了这一现实问题,语气坚定地说:“充分保障每位乡亲的基本权利,这是对村委工作最基本的要求,绝对不能以任何理由剥夺。如果连乡亲们最简单的家人团聚心愿都实现不了,那我们村委存在的意义何在?”

事不宜迟,经过商议,村委达成统一共识后,旋即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李全兴代表村委提出建议,在《村规民约》中增加一条:独生子女家庭的女儿自出嫁之日起,在六个月内有户口选择权,可自行决定留在本村或迁出。选择留在本村的,配偶户口也可随迁至山泉村,作为正式村民,享受同等权利及福利……

巨石入海,浪花四溅。话还未完,几位代表就突然举起手,庄重神圣地行使着表决权。有的老人眼睛霎时红了,眼眶里滚动着晶莹的热泪,惹得李全兴也不由鼻子一酸,忙以袖拭面。

滴水以汇江、聚沙以成塔,在这一件件看似细小的琐事背后,是村委在为山泉村的蜕变串珠成线、布局谋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话语,始终铭刻在村干部心头。作为村庄领路人,李全兴更是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不竭动力,带领村委全体人员,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力描画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在全国乡村振兴大潮如火如荼开展之际,在各处新农村建设遍地开花结果之时,山泉村走过的略显传奇式的振兴之路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珍宝般吸引着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纷纷希望在具象的实践里抽离出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元素。

无锡市农村经济学会与江阴市委农工办曾联合到山泉村调研,经过深入考察了解后,从山泉村的振兴之路中总结出了五大经验,向全市推广。分别是:

“美丽山泉村,幸福山泉人。”山泉村对全村山河、田地、村庄和工厂所作的高标准规划和重新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大力修复,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大力优化,对村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的大力改善,生动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体现了“中国梦”中亿万农民的“农民梦”所追求的方向。

“民主促民生,幸福山泉人。”山泉村依法治村、民主管村、村民自治的做法,是广大农民在富裕起来后,在政治上要求当家作主的内在要求。这不仅对化解农村矛盾有着基础性作用,也是新形势下改善民生,增加农民幸福感、自豪感的必由之路,对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亦起着关键性作用。

“共建共创,共享共荣。”山泉村把全村村民团结起来,把分散的群众智慧、精力和财力集中起来、组织起来,形成了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空前积极性和强大推动力,对稳定农村经济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农民们追求“共同富裕”“共同幸福”的充分表现。

“股份合作,市场运作。”山泉村经营管理村级资产乃至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运作模式,强化了产权意识、经济核算和资本运作,为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途径,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让农民分享了改革开放,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成果。

“悠悠山泉,村民为大。”山泉村村干部的这种自我定位,并由此引发出的能力、作风、效率和责任心的大改变,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大改善,无疑是最宝贵的经验,值得所有的党员干部和其他乡村学习与效仿。

有人还将李全兴治理山泉村的做法总结为严格推行“四项制度”,保障农民“四大权利”。具体来说,一是实行村务公开制,让农民享有知情权。提高村委工作透明度,对村务、财务和重大事务进行全方位、多途径、全过程公开,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二是实行村民议事制,让村民享有决策权。成立村民代表团,突出村民主体,议兴村大事;突出村民自律,议治村难事;突出村民满意,议贴身实事,确保了村民的事由村民议、村民定。三是实行民主理财制,让农民享有管理权。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小组,通过清家底、理旧账、建新规、堵漏洞,参与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计划,参加重要经济财务活动,开展多种民主理财活动。四是实行民主监督制,让农民享有监督权。村党委、村委会通过村务公开、向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等方式,接受村民的责任监督、效能监督、实绩监督,推动民主监督由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转变。通过这“四项制度”“四大权利”,真正做到“混事官”过不了述职关,“糊涂官”过不了评议关,“平庸官”过不了考核关,村委班子的执行力得到极大提升,面貌焕然一新。

山泉村春华秋实的累累硕果,与拥有完善的制度并严格执行不可分割,然而,村委深刻感到,铁的纪律固然是村庄立身之本,比如《村规民约》及相关规章制度等,白纸黑字的明文规定在最初重塑村委威信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制度本身是锋利的,有时难免会伤人于无形,这并不是村委的初衷,特别是当村庄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后,这种副作用就显得更不合时宜。为了缓和这一矛盾,村委努力将规章制度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创新地探索打造了“五风工程”,即党员要守好为民本色,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严肃党风;村干部要以身作则、秉公做事,修炼作风;村民代表要体恤民意、为民发声,筑牢民风;村民家庭要和谐相处、尊长爱幼,温馨家风;通过以上措施,最终实现山泉新村风清气正、积极向上、持续奋斗的正气村风。有了“五风”的相伴,制度便有了“风轻云淡”的柔和一面,显得更加人性化,也更加温暖、更有温度。

全国政协有位领导看了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山泉村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后,备受感动,作出如下批示:“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是‘三农’发展的总基调。江苏山泉村以基层民主建设为突破口,以民主促民生,以改革促发展,驶入迅速发展快车道,是践行中国梦的鲜活案例,具有典型意义。”

中央政策研究室一位领导指出,山泉村以造福村民为主线、服务村民为首要任务,不断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让全体村民在参与村级管理的过程中共建共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有效破解了农村工作中的矛盾和难题,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形成了新时期村级社会管理的“幸福样本”。

还有位领导干部参观了山泉村后,兴奋地对村干部说:“我要为山泉村写一首诗。”经过整夜的酝酿,一首优美的藏头诗跃然而出:“山河是处荡春风,泉涧逢时洗碧空。村女欢声门对户,好花缀络紫复红。”该诗藏头“山泉村好”,这是领导的认同和期许,更是每一位村民的切身感受。大家都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夸赞:现在的时代好、村庄好、生活好、村干部好!

李全兴作为村子的“导航员”“父母官”,山泉村的成功就是他最大的骄傲。

有人这样概括他:李全兴有不徇私情、不谋私利的正气,有求进思变、进取担当的勇气,有自强不息、开放包容的大气,从而打造出山泉村班子明公硬气、干部一身正气、村民连枝同气的崭新气象。

江阴电视台著名的《非常道》栏目在对话李全兴时,有一段编导感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李全兴书记治村的核心理念。这位农民企业家秉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始终把农民的尊严与权利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了还政于民,利用民众的智慧与力量建设起了一个民主开放、幸福和谐的新山泉。李全兴用他那非比寻常的胆识和魄力、担当与执着,追逐着他回村的最初梦想。他曾表示:“从政是为了赢得口碑,带山泉村致富。希望在我年老的时候,村里的父老乡亲都能认识我,对我笑。”

现在,李全兴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如今的山泉村,幸福荡漾在村民的生活中,喜乐流淌在村民心头上。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男女老幼,村民们看到他,总是会尊重地喊一声:“李书记好!”携带着发自肺腑的感激与认可。不论李全兴来到哪一户村民家,对方总会热情地将他请进屋,泡壶好茶,唠唠家常。时至今日,李全兴还会经常想起,2009年他刚上任村主任一个月,在春节团拜会上,村民们对他爱理不理的情形,再对比如今的团拜会,俨然换了春光,几百位村民会不约而同地提前到场等候,就为了能够给李全兴送上新春的第一声祝福……

每谈及此,情到深处,李全兴总会泪光频现。他与村民的感情在一次次深谋远虑的布局中积淀,在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里升华,就像墨汁入水,心绪相融,浑然一体,难分难舍。对他来说,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大年初一村两委慰问老年人

四面八方涌入的赞扬声,并没有让李全兴迷失在过去的成绩中,相反,他愈加清醒。与外界交流时,他经常说:“你说好,他说好,群众说好才真好;这管用,那管用,法治德治最管用;这先进,那先进,乡村振兴才先进;千条理,万条理,发展才是硬道理。”他向大家豪迈地表示,自己将坚决听从党中央发出的乡村振兴新号令,用己所能,拼己全力,正如之前对村民承诺的那样,努力建设一个为村民谋幸福的领导班子,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山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