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晚饭依然有饺子。自从宝从老家回来,她就开始每天做饺子。宝在厨房探了一下脑袋,说:又是饺子。口气顺畅得很,是任性吐槽的纯天然状态。她应道:吃絮烦了?宝急转弯道:怎么会。饺子好啊,好吃不过饺子嘛。妈妈,下半句是啥来着?我绞尽脑汁都想不起来呢。
舒服不如倒着。
对对对。还是老妈聪明。都说儿子的智商随妈,我这跟您可差远了呀。
这一波马屁拍得明显敷衍,毫无质量,她还是很受用。对于宝,能有什么抵抗力呢?没有。
妈宝男,她知道流行这么一个称谓,带着贬义的调侃。可她还是这么愿意叫儿子:宝。小时是小宝,大了就是大宝。此外还是有乖宝、臭宝、香宝、胖宝……各种宝。她最常用的是大宝。这唯一的孩子可不就是最大的宝贝?只是这宝一年到头也没几天能在她跟前闪闪发光地晃悠啊。
必须要有饺子的,今晚。作为最后一顿晚餐——当然当然,这最后一顿仅限于现阶段。他以后的晚餐还多着呢,无穷无尽,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自从宝去国外留学后,她就格外在意用词的准确性,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不吉利的言语甚至念头。哪怕是不说出口的碎碎念,她也要在心里做出严格的界定和修正。
在老家也是天天饺子。为什么一定要吃饺子呢?宝问。
还不是因为你又要滚了,老祖宗留的规矩,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
这规矩,到底有什么内涵?
不知道。总归是有道理的吧。
迷——信。
我就迷信了,怎么的?
不怎么的。
和好了面,她还是抽空上网查了查。一个专家说:“此乃北方民俗。民俗不是凭空而来,自有其意。饺子外形饱硕馅料丰富,寓意收获多多圆圆满满。面条外形修长犹如道路,寓意行程顺畅平安,还双关着‘见面’的面。简而言之,就是‘长接满送’。”
果然还是有道理的。
宝的这个暑假其实挺长的,从五月末到九月末,算起来足足有一百二十多天。只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回国的机票不好买。总是买了不久,航班就会取消。反反复复好几回,她终于发了狠,让宝一下子买了三个航班,总算如赌博一般押中了六月中旬的一趟。飞机落地是在成都,宝在成都隔离了两周,回到郑州已经是七月初了。在家里待了一周,就跑到了北京某电商巨头企业,说是早就约好的实习,机会难得,不能浪费。这实习回来才多久,就又该走了,去英国读研。
想想也是辛苦。大学四年的课程,宝硬是用三年以优等成绩拿下。每到暑假,也一定会给自己安排实习。第一年去了上海的一个国际公司,第二年去了斯坦福大学,跟着教授做项目,第三年也就是今年了。她看过他做的简历,里面有一摞她看不懂的证书,还有他大学期间的成绩排名,她既惊讶,更疼惜,完全可以推测出这每一行字里浸泡的日夜,是另一种意义的秉烛挑灯和悬梁刺股。想到那些说留学生们都是花天酒地混日子的言论,她就忍不住切齿暗骂:你们懂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