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徐亦布衣,当代绍兴人,年六十余矣。非贵显,亦不往来贵显者之门,又远离沪上书家之互相标榜,其书名仅绍兴人知之,而绍兴人亦鲜有知书之精湛在沈康吴之上,而其博大雍容且在邓石如之上者。

——胡兰成

爷爷一辈子偏安一隅,足不出绍兴。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四十六岁时的淳安之行。

关于这次远足,爷爷一直闭口不谈。其间发生了什么没人晓得。娘娘知道的也就是“族人相邀,回原籍看看”一句。爷爷的爷爷辈自淳安迁至绍兴檀渎村,所以淳安算是爷爷的原籍。归来之后,爷爷倒是写了几首诗,极见文采。我读过勿少遍,都能背了。你们且听听——“逆水行舟听楫师,朝朝那有顺风吹。溟朦细雨富春路,贪看桃花不厌迟。”——这首题为《富春江行》。“湿云初散雨犹濛,隐隐轻雷隔断虹。舴艋不掀风浪静,夕阳如茜染江红。”——这首叫《江上晚霁》。“轻寒挹袖雨余风,独立湖堤夕照中。仿佛宋人团扇画,水天如醉柳花红。”——这一首名《夕照》。后来,他还为朋友章天觉的“翟琴峰山水画卷”题过诗——“野风发发水沄沄,江上人家冷夕曛。如此波光不荡桨,朝朝闲煞白鸥群。”那诗境应该也来自此前的淳安之行。勿是我自道好——你们能想象这些诗是一个只读过勿到一年私塾的人写出来的吗?出去走走多好,开开眼,发发兴。整天克蛇龟一样蛰在屋里干吗啊,真是懂勿着老头子。

大概是在六十五岁那年,爷爷忽然提出了改姓。此前爷爷一直姓李,他早年的落款是李徐,中年为李生翁,晚年伊决定“复姓为徐”。意思是伊本该姓徐。那他又是怎么从徐姓变成李姓的呢?一种说法是他出生后即寄养于别家,这户人家姓李;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也就是我的曾祖——幼小时曾寄养于外婆家,就随了外公的姓。孰真孰假反正现在已成了糊涂官司。

姓了大半辈子的姓要改,我娘娘第一个反对,半路杀出个徐生翁,谁认识啊,这不自断财路吗?直骂老头子是“发昏”。书友们也都劝阻,成名成家后改姓,总归是件犯忌的事。爷爷却一意孤行,说改便改,后来在给朋友的信中,爷爷写道“今已复姓为徐,留不久,死无憾矣”。在旁人看来说改便改的事,也许于爷爷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最早触发他动这个念头的,我猜应该就是二十年前的淳安之行——虽然我并勿知道淳安之行发生了什么。也许,还跟他的父祖辈有关。至于怎么个有关法我就不晓得了。我只知道,他的爷爷是檀渎村种田的赤脚农民,他的父亲后来进了城,在一家商店做文牍,但在爷爷十多岁时便故去了。

都说世事如棋。拿爷爷这一生讲,淳安之行好似一着闲棋,但是谁都想勿到却在许多年之后抲了大龙。

爷爷的“复姓为徐”倒是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便利。大家很自然地以落款将其作品划成了早中晚三个阶段,你们都看到了——这次博物馆的展就是这样布的:李徐时代,李生翁时代,徐生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