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书画,不欲专从碑帖古画中寻求资粮,笔法材料多数还是从各种事物中若木工之运斤,泥水工之垩壁,石工之锤石,或诗歌、音乐及自然间一切动静物中取得之。有人问我学何种碑帖图画,我无以举拟。其实我习涂抹数十年,皆自造意,未尝师过一人,宗过一家。我的书画以欲自造,故不做临摹工夫,有时也走入歧途,乃至自觉不知已费去多少年月,迄今尚未有艾。我的书画要避免取巧,要笔少而意足,又要出诸自然,所以有时作一帧画,写一幅字,要换上多少纸,若冶金之一铸而就者极罕。因此我的书画不能多作,人讥笨伯,我亦首肯。我学书画,始终在学造我的书画,能否达到:鹄的是一。

——徐生翁

沈先生曾经跟记者讲过一桩事情。抗战胜利第二年,他从湛江孑然一身逃难回到绍兴,特意带了两幅作品去看望我爷爷,这两幅作品是早年我爷爷送给他父亲华山先生的。颠沛流离中,凡百身外之物都散失,一家七口也独余其一人,这两幅字画能留下实在要算大头天话。展开来看,我爷爷却说勿好勿好——我给你换。沈先生内心万般不舍,在他,这两幅字画已不单是字画,而是劫后余生的一点念想。但作为小辈又勿好拂老人的意,最终自然只能放落字画,怏怏而归。等到下次再去,我爷爷果真给了他两幅新作:一张画的梅,另一张写的是陶渊明那首“种豆南山下”。

那收回的旧的两幅呢?烧了。

烧了?烧了。

祖父大半辈子累于家室,我后来读到他寄至上海的信,仿佛秦桧召岳飞的十二道金牌,每一封都在催逼:三哥吉期临近聘礼待办,弟妹学费要缴,小妹牙痛得看,七弟学校要做大衣要买英文书,各式人情世故皆大于债,而物价总在涨,已接力的二哥六弟预支了薪水,却总还是不够开销。

到得晚年,子女都有了出路,自己被省文史馆聘为馆员,每月可领津贴六十元,节头年尾统战部还会送上几块慰问金。总算再也勿用为生计忧心了,爷爷却像是入了魔怔。

按我娘娘的说法,老东西是前世作孽,越老越“变死”。借口耳聋,闭门杜客,连家人也不理不睬。年岁大了耳聋最正常,我娘娘却说老死尸是装的。想耳根清净时,铜锣震天也听勿到,要紧关头——侬讲伊一句闲话试试——耳朵煞骨洞亮。整日关在房间里,说是写字,却“写了撕,撕了写”,仿佛跟纸墨结上了仇。我娘娘次日一早进去,总是满地狼藉。老东西最是见勿得自己的字画,遇上了挖骨脑髓都想要归来,要归来干吗,毁尸灭迹——不是撕毁就是烧掉。那些年家里人时常能看见他蹲在堂前一只破搪瓷脸盆面前烧,乌面灶司的,没人劝得进。

老店王怎么入的魔?要我看,应该就是从“复姓为徐”起头的。以前与朋友品书论画,老店王总是讲“出处”、究“来历”。舌头没骨头,涂抹数十年,忽然话锋一转,说是“熟易生难,巧易拙难”,要“自造”,要“笔笔脱尽碑帖”。爷爷给朋友写信:“吾姓固是徐,岂可久假?”又说:“吾书吾自乐耳,讵必人知?”现在回过头再看,这两句话其实是一句话。

剔骨还父、割肉归母——晚年的爷爷总让我想到《封神榜》里那个六亲勿认的混世哪吒。

那段时间,为防老东西闷出毛病,我娘娘时不时会差他出门去办些有要无紧的事体。爷爷出去了,总是整半日勿见归来。娘娘必得再差我或弟弟出去找寻。两蛮汉在当街角力,爷爷围观得津津有味。脚划船从桥洞下过去,爷爷看得痴痴呆呆。府山上两棵半枯的古柏,泥水工用泥夹垩一堵墙,也能让他停驻半天。至于娘娘差他办的事,自然还得我或弟弟再行劳。

祖父晚年闭门造车,凡俗不识,却也有零星知音。上海的邓散木慕名来绍兴拜访,祖父示以书幅,邓散木看得莫名其妙,隔日拿给他的老师萧蜕庵看,萧蜕庵却拍案叫绝,以为是天人运化之笔。黄宾虹看了祖父书画后,评价说:“以书法入画,其晚年所作画,萧疏淡远,虽寥寥几笔,而气韵生动,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风格,为我所拜倒。”其后又专门委托张慕槎上门,转达荐贤出山的意愿,祖父婉谢,答说:我老啰,活不了几年了。那一年祖父八十岁。

到得1963年冬天,在为越王台新立的木刻勾践像题写“卧薪尝胆”后,祖父患上了重感冒,此后慢性肾病、痔疮等旧症并发,病势日重。挨到次年一月初,祖父去世。临终前,环顾满堂孝子孝孙,老店王嘴里喃喃,似有交代。我爹爹把耳朵贴到伊嘴边,祖父再喃喃一句,最后那口气塌了下去。

爷爷一死,就有人来将他的书房贴了封条。等出殡之后,又有一帮人上门来搬他的书画、书籍,足足装了有三大箱。箱子出门时,有人还问了句:要不要开个收据?家里不知是谁回答:不用不用。过了些时日,我放学回家,看到家里人在堂前用一些小本子发煤炉。我上前一看,这不是爷爷的小本子吗?我知道爷爷平时读书,都会将喜欢的诗句、对联摘抄下来,用的就是这种他自己装订的黄色小本。看看煤饼炉边还有很高一沓,我就顺手抓了四本。沙孟海说我爷爷“晚年短札随手写记,拙而不矫,望之类敦煌碎纸,难得”,指的应该就是这种本子。

许多年后,我爹爹大限将至,病榻前忽然跟我提起一桩旧事。“你知道你爷爷临终时讲了什么吗?”我自然勿晓得。父亲告诉我说,祖父弥留之际,最后喃喃的那句话是:“呆子孙,呆子孙”。

(《人民文学》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