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青花瓷鉴别研究现状

1.3.1 青花瓷鉴别研究现状

在元代,青花料常采用进口钴料着色,锰含量低,铁含量高,硫、砷微量,无铀、镍。元青花最显著的特点是在瓷器表面的青花料区域会有黑色的斑点沉入体内。元代青花的色彩有深蓝、亮蓝、紫蓝,纯正、浓烈、厚重,有一种特殊的水墨效果,类似于中国的水墨画。在明代,青花瓷大致可以分为早期洪武至宣德,空白期正统至天顺,中期成化至正德,晚期嘉靖至崇祯,不同历史阶段的青花瓷在造型、胎、釉、纹饰、青花发色(钴料)、款式等方面都各具时代特点。例如,在永乐时期开始使用郑和从西洋带回的钴料苏麻离青(苏泥勃青),钴料发色浓艳、元素含量呈现高铁低锰,因此铁元素多会沉积形成斑点,称为“锡斑”,同时期还出现首例书写年代款。成化时期青花料变成国产的平等青,锰、铁、钴元素含量下降,使得这一时期的青花变得淡雅。嘉靖时期青花料多为进口回青和国产石子青,元素含量上呈现高锰低铁,这样的变化会使得瓷器呈色蓝中泛紫。回青是正德晚期从域外的伊斯兰教国家输入,价格昂贵,从正德晚期到嘉靖十六年,官窑青花料主要使用平等青添加少量回青(回青单独使用晕散严重,所以不会单独使用),嘉靖十六年平等青矿口封闭,官窑只能使用石子青和回青的混合料,万历二十四年回青料基本用尽,开始使用浙料。清代的产瓷区和明代一样,虽然分布很广,但代表整个清代制瓷业发展水平的仍然是瓷都景德镇。清代景德镇的制瓷业,无论是御窑(官窑)还是民窑,制瓷技术都在明代已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于庆华等,2009)。在清代青花瓷器大概可以分为清初青花(顺治、康熙早期)、清前期青花(康熙中期、雍正)、清中期青花(乾隆、嘉庆、道光)、清晚期青花(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不同时期同样各具时代特点。例如,顺治时期浙料为主,少部分使用珠明料。青花瓷呈色总体稳定,色调有蓝、黑蓝、灰蓝、翠蓝等。器物口沿部分多涂施一周酱黄色釉(酱口),纹饰多为云龙、瑞兽、山水、花鸟、雉鸡牡丹、洞石花卉、缠枝或折枝花卉、人物故事等。绘画风格较粗犷豪放,也有绘画精细之作。康熙中期使用上等珠明料,青花呈色青翠亮丽,有“翠毛蓝”的美称。由于在青花绘画上使用“分水”法,并借鉴中国画“皴染”等技法,突破传统“平涂”技法,画面层次鲜明,达到墨分五色的效果,故康熙青花又有“青花五彩”之称,成为历代青花之冠。

常用的鉴定瓷器制作年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吴隽等,2007):

(1)还原分析法:主要依靠鉴定者的眼力和手感,需要对各个年代的器物特征充分了解。

(2)分类法:总结归纳各个年代器物发展规律,通过不同年代之间的制作差异进行分类。

(3)比较法:将待分类器物与当时的标准器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4)甄别法:使用化学仪器分析方法,通过判断瓷器化学组成成分来实现年代分类,主要有XRF、中子活化分析等技术。

使用EDXRF技术获得可以反映青花瓷的产地和生产时期的13种化学元素组成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可以识别瓷器的特征,进而判别其产地和年代(YU KN, et al.,1998)。将支持向量机应用到古陶瓷断源断代的研究中,主要解决方法是将古陶瓷微量元素组合成判别函数,通过函数判别确定古陶瓷的生产年代,不过该研究主要依据瓷釉当中元素组成的变化,没有涉及青花料的研究(邓文华,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