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青花瓷的发展

2.2.2 青花瓷的发展

青花瓷作为华夏文明美学的精华,古代历史上针对国内外文化交流宣传推广中国文化艺术也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不仅使其他国家的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生憧憬,又为中国带来很多财富。

2.2.2.1 唐代时期的青花瓷

唐朝国力富强,制瓷业快速发展,这时钴蓝色料开始用于陶瓷上,青花进到世人的眼中(图2.29),但由于那时候的审美观,唐青花并没开始时兴,这时的青花瓷胎松散,瓷化水平不太高,有明显铁锈斑,主要运用于出口。即便如此,唐青花的诞生为青花瓷历史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付洋,2021)。

2.2.2.2 宋朝时期的青花瓷

宋代,青花瓷开始在南方生产制造,从原料产地、生产工艺及纹样种类来说,宋朝和唐朝的青花并没持续关联。且因为龙泉区域的瓷胎含铁量比较高,胚体偏灰,加上本地钴土矿锰含量高,青花瓷颜色偏浅,唐宋两朝的青花瓷和之后的元明清的青花瓷迥然不同(付洋,2021)。即便如此,唐朝与宋朝作为青花瓷的初始创作和探索环节,对青花瓷的高速发展至关重要。

图2.29 绘有“曲棍球图”的 唐代青花塔形罐

2.2.2.3 元朝时期青花瓷

元代,青花瓷重新进行了创新,这跟元朝制陶匠人创造了釉下彩青花技术有很大关系,而且这时元代工匠创造了高岭土加瓷土的二元成分。元朝皇帝在景德镇开设浮梁瓷局,优化了宋代由于瓷胎不太好造成青花发色不够的状况。景德镇自然地理偏远,三面环山,附近有大量高岭土矿物资源,促使景德镇变成元朝青花瓷生产制造最理想的产业基地,从而也深深吸引全国各地工匠,景德镇青花瓷的烧造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付洋,2021)。元青花的点缀手法多种多样,在瓷器上绘画技术手法有细致与粗狂两种,绘画方式有白地青花,或者以青花为地留白艺术纹样(图2.30)。在实际的点缀应用中,工匠们十分恰当地将青花与刻花、瓷器印花、瓷塑、镂空雕结合在一起应用,展现了元朝工匠制作陶瓷的精湛手法(胡强,2017)。

图2.30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2.2.2.4 明朝时期青花瓷

明代青花瓷的装饰艺术主要以花卉为主,装饰方法很多,有和釉里红结合的“青花釉里红”,和粉古彩结合的“青花斗彩”等(图2.31)。花卉图案以扁菊纹居多,很多花瓶以缠枝扁菊为主要装饰题材,如南京明朝故宫出土的青花云龙小盘,碎片中可见盘中心绘有三朵花。梅瓶则以五爪龙纹为装饰题材居多。明代各朝由于青花原料之不同,在产品上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器所使用的原料,可划分为如下4个阶段(李辉柄,2005):

图2.31 青花云龙双耳炉

第一阶段以明朝初期洪武阶段为代表。明洪武青花器所使用的青料为元朝剩下的进口的料。从挖掘的大规模明洪武青花器的特征与设计风格来看,也获得了证实。

第二阶段以明永乐、宣德阶段为代表。史料记载,这阶段郑和七次下西洋,虽其核心目的在于传扬国威,但客观方面沟通了中西方的海上运行道路,达到前所未有的兴盛。出发时携带物中包含大宗商品的陶瓷,带过来有青花瓷所使用的青料——“苏麻离青”料,从而为明代永乐、宣德阶段青花陶器的高速发展造就了所需的必要的条件。

第三阶段以明成化、正德为代表。这一阶段青花器生产仍是流行,从技术上虽然与早期拥有不可缺少的继承关系,但是由于进口的青料已用完,改成了国内青料——“平等青”。这就是青花器的呈色特性有别于早期永兴、宣德青花的重要原因。

第四阶段以明嘉靖、万历时期为代表。明嘉靖阶段青花的原料为“回青”。青花呈色发生一种微泛紫红色的浓厚、艳丽色调。万历时期的青花器,除初期仍用“回青”,和嘉靖时间呈色类似外,中后期由于“回青” 料使用没了,改成其他青料,具备蓝中略微泛灰而颇具恬静感的特征。

2.2.2.5 清朝时期青花瓷

依据青花器所采用青花的原材料,清朝通常可划分成如下3个阶段(李辉柄,2005):

第一阶段以清康熙时期为代表。康熙时期的青花器,所使用的青花原材料是云南生产的珠明料。使用的是“墨分五色”的绘画手法。青花呈色纯粹光亮,深蓝色艳丽,深浅两色,条理清楚,具备艺术效果。为雍正、乾隆时期青花器的烧造奠定了基本的制瓷手法。

第二阶段以雍正、乾隆时期为代表(图2.32)。雍正青花沿用康熙时期青花的染料,但已经比不上康熙时期青花那般鲜丽,其颜色一反康熙时期的浓青,各地仿明成化时期的作品,较为素雅,这也是雍正青花瓷本色;也有一部分仿明宣德作品,其呈色也是有明宣德青花那般的晕散状况及黑色斑点。乾隆时期多仿明宣德时期的青花,为达到明宣德青花器效果,通常晕散除有黑色斑点外,在瓷器的釉质与釉下气泡的釉层特点上都和明宣德瓷胎相似。

第三阶段以嘉庆、道光时期为代表。清朝嘉庆、道光时期的陶器生产制造仍然以青花陶器为多,嘉庆、道光时期的青花器都传承康熙、雍正时期的青花,其呈色比不上康熙、雍正阶段青花瓷呈色平稳,如康熙时期青花的翠蓝,有的蓝色偏灰。顺治之后大量仿康熙时期青花的翠蓝,但比不上康熙时期青花下移而显得非常的薄弱。光绪、宣统往后的青花,虽然呈色有康熙时期的翠蓝,但更加薄弱,并有一种悬浮在釉层面里的感觉。

图2.32 乾隆款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