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青花瓷真假鉴定

2.3.1 青花瓷真假鉴定

2.3.1.1 从器型上鉴定

青花瓷器型也随着发展需要而变化,这是断定年代的重要指标,有一些器型还保持了前代的设计风格,例如宋朝很流行梅瓶、玉壶,而元朝的青瓷器型种类繁多,大多都是生活用器,部分为随葬的,还有一些是装饰使用的(唐建,2009)。宋无大型瓷器,可是相比较元代瓷器,胎土厚实、型大、深厚,但还是有薄如翼,阳光照射透亮的碟碗等。中国古代的制陶技术看重的是器物审美观,因而比例融洽、圆润雅致,具备不错的风范和风韵。

赝品青花瓷器一般具备这种表现:首先总体不平衡、不规整,缺乏精神面貌;溜肩膀不圆润、鼓腹不流线型;有盖的器物没做到紧闭,并不是与瓶塞空隙太大,便是外盖的规整难题;器物里的装饰设计没做到惟妙惟肖,缺乏活力。

2.3.1.2 从纹饰上鉴定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较为葱茏,最多能达10层上下。

赝品青花瓷纹饰大多都是依照真品去模仿,因为是仿画,必定不那么顺畅,看起来像滞销品,肌肉僵硬,动物不栩栩如生,人物制作不惟妙惟肖,有的地方留白艺术太大,枝干疏松,波浪形大部分走型。赝品的纹饰缺乏含义,并没有历史文化底蕴,更不能从美术绘画里看到风韵。

器型、纹饰是断代的重要指标,不同历史阶段应有当时的时代特点,假如在现代纹饰上激发造就,就跟真品大相径庭,明眼人一看就知是  赝品。

2.3.1.3 从釉面上鉴定

元代青花瓷的釉面一部分泛青色,多卵乳白色,积釉处呈鲜绿色(曹建文等,2012)。并且一部分釉汁里加了釉果,所以才会有肥大沉重的特征。一些器物表面有轻微橘皮釉和缩釉的情况。民国时期之前的传世古陶器釉面,一眼望去都是有稳重、老旧、釉粗厚玉层次感,上手柔和。仔细看留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划痕、边角,突起一部分会出现时间的印记。再宝贵的器物,如果经常赏玩,一定会留有时间的印记。

赝品青花瓷釉面毕竟是新作的,因此显得火气大,观感上心浮气躁,用手抚摸触感不细致光洁,也没有那种沉稳、老旧的感觉。釉色上过于白,积釉的地方也太绿,总体釉面并没有自然的印痕。当代仿品多用电、气烧制,气泡相对匀称,并没有质感,有一些仿品在口上立有人为制作出来的老旧爆釉状况,但漏釉处仍可见釉层稀薄的当代加工工艺。

2.3.1.4 从胎质上鉴定

元朝青花瓷的胎骨多见高龄土掺瓷石,早在五代时期繁昌窑和宋朝的青白瓷已经创造了该项秘方。因为生产制造元青花瓷的瓷窑不一样,胎骨的特征各自不一。通过配方烧制的胎,具有一定的强度、柔韧度,可以比较大水平地操纵持续高温变形,确保大件器物的成型率。胎底有绵软的感觉,没有明朝中后期胎土硬实,绝大多数的陶器底部有砂眼、修底,凸凹不平。陶器底足下留下来的乳丁,是工匠修足的特征。

赝品青花瓷胎泥是机械混合的,相对密度非常高,胎骨显得硬。真品和赝品摆在一起,一样规格和型号的器形,赝品要胜于真品许多。并且器物底部并没有老胎那类吹干滑嫩的感觉,虚假的火石红很呆板,多为人力刷过的化合物,并没有衔接感。赝品的底足并没有刀切痕,有些尽管可以看见,可是显得十分愚钝,并没有古代匠人那类加工工艺的风范。

2.3.1.5 从颜料上级鉴定

青花瓷中最出名的就是元青花,元朝的青花陶器美术绘画所采用的氧化钴大多数都是进口的料,通常是与阿拉伯国家商贸交往,用绸缎、茶互换选购的。可是进口料含铁量高,因此在烧造过程中出现不规律深褐色色斑或锡点光片,而且伴有立体感、散晕、下移、网、珠点的情况。瓷器表面似流动形状且颜色上泛蓝紫色。青花发色具备翠绿鲜艳,深浅不一效果,有些能够产生水墨山水画的美学。

赝品青花瓷并没有真品上纯天然的汇聚线丝、珠点等特性,有一些珠点都是人为因素描画上去的。铁斑和锡光飘浮在表面,并没有真品铁斑如同从骨胎里长出来的感觉,不见深浅交映的衔接。最主要的是因为是新画在试管胚胎里的,并没有历史沉淀,青花浮在器皿的表面,并没有下移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