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2.1.3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2.1.3.1 新石器时期陶器发展

依据考量的很多考古学材料,在新石器时期在我国陶器的高速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李耀柄,2004):早期红陶、中期陶器、晚期陶制器具与灰陶。

1. 红陶—— 陶器发展的初期阶段

红陶不但是表现出来的一种陶色,而且还是一种烧陶技术处在初始阶段的象征(图2.5)。它是在氧化焰中烧制而成,或许开始便是在室外平地上堆烧或者在极其破旧的“陶窑”中烧成,因为在烧制过程中空气能充足流动而产生了氧化气氛,使陶泥铁转化成三价铁,陶器随着烧制而呈现红色。

图2.5 红陶双耳罐

2. 彩陶—— 陶瓷器持续发展的中期环节

彩陶是在红陶的前提下所产生的。马家窑、大溪文化、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迹,都广泛看到了彩陶,尤其以仰韶文化的彩陶更为丰富多彩(图2.6)。彩绘以黑色为主导,同时使用红色。有的区域(豫西等地带)在彩绘以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为基板,便于彩绘出去花纹更加独特。纹样通常是纹样花卉的图案和设计几何形状的图案,也有部分陶器上绘制有动物纹。

图2.6 仰韶文化彩陶几何纹盆

3. 灰陶、黑陶—— 陶器持续发展的末期

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遗迹里的长期存在,表明在烧陶技术层面从烧氧化焰发展成了烧还原焰的新的发展阶段。窑炉的完善和烧制技术的提升,是这一改变的重要的方面。制陶器从手工制作发展成轮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里程。薄如鸡蛋壳的陶器即别名“蛋壳陶”的诞生,正体现了这一环节陶器烧制的巨大成就。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主要代表有黑陶器具(图2.7)、“蛋壳陶”,归属于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陶器为灰陶环节。龙山文化灰陶,相较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有了很大发展趋势,体现在陶窑构造的改善和烧制环境温度的提升,有益于停烧制并封窑,使陶胎里的铁氧化物在还原气氛中转化成二价铁而呈现出深灰色。轮制的应用,则使器壁薄而匀称,器型更加整齐。

图2.7 龙山文化黑陶双系壶

2.1.3.2 商至汉代时期陶器发展

商朝初期除烧造灰陶之外,还烧造了白陶和印纹硬陶,但并未发现原始青瓷。在之后的商朝中后期遗迹中,原始青瓷出现了,它们器型、胎质、釉面颜色与早期类似,而品质已逐步提高(图2.8)。西周时,出现原始青瓷的地域更加普遍,从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具有的前提条件来看,理应将它纳入瓷的范围,但是由于他在原材料与烧制上还存在一些原始性,尚无法符合实际瓷的要求,故称作“原始青瓷”(李辉柄,2004)。

春秋战国时期的初期青瓷和夏商周原始青瓷对比,品质又有提升,尤其是在春秋晚期,江浙一带的初期青瓷,从原来的泥条盘筑成型工艺改成轮做成型。器皿的口、颈、肩、足等细节转折点恰当,边角独特,罐类器皿的肩部位常立小绳系。其胎质更加细致,器型整齐,不但胎壁薄化,并且厚度匀称,胎色多呈灰白,器表均施满釉,釉面的颜色有翠绿、黄绿色和浅绿色,釉层也较为明亮,印纹清楚。到了战国时期陶瓷行业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初期青瓷的总数伴随着社会进步日益提升,印纹硬陶却持续降低,出现初期青瓷慢慢取代印纹硬陶的发展方向。

图2.8 原始瓷青釉鐎斗

西汉时的青瓷与战国时期对比,又有了明显的区别。汉朝初期青瓷的胎料中Al2O3含量提升和Fe2O3含量比较高,化合物含量多与少直接影响坯的颜色。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胎体呈深灰色。因此,Fe2O3含量愈高,胎的颜色就愈深。因而,西汉时的初期青瓷,一部分烧成温度比较高,胎质高密度,击之有铿锵声;一部分胎质粗松,存在大量气孔,吸水性也很高,呈灰白色或深灰。

2.1.3.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发展

青瓷是中国瓷器品种中传统种类之一,它的产生与发展基本上在我国瓷器发展的全流程中。从西晋时开始,至北魏一统中国北边时止,前后150年左右长期的战争,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文化遭受很严重的毁坏,瓷器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进而构成了北方地区青瓷发展历史上的一大“空缺”。再者就是,南方长江中下游相对来说稳定,经济也平稳地往前发展。陶瓷生产和其他工作一样,也随之发展起来。南方地区青瓷与北方地区青瓷的差别,也变成这一时期青瓷发展的主要特点(李辉柄,2004)。

南方地区青瓷:陶瓷生产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浙江是中国青瓷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六朝时期陶瓷的重要原产地。南方地区青瓷生产主要体现在这一地域。青瓷的装饰,西晋时以印花图案为主导,有方格纹、弦纹、菱形纹、网纹等,并构成条带条状装饰在器物的肩、腹等部位。东晋时期,瓷器的印花装饰降低,多见褐色斑点,关键装饰在器物的口沿位置(图2.9)。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影响,刻画莲花瓣纹开始时兴。

图2.9 青釉褐斑四系壶

北方地区青瓷:北方地区青瓷与南方地区青瓷在造型设计、胎釉、纹样等多个方面均各有不同。北方地区青瓷的器型比较大,尊、瓶、罐、钵这类器物占多数。胚体厚实,胎色灰白色。釉偏厚,玻璃的质感强,瓷器流动性强,因此常在器物表面出现类似玻璃流珠情形。釉里往往会有细腻的开片,釉面颜色青中淡黄。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等纹饰来装饰。装饰方式也有堆贴、模印、刻画多种多样。

2.1.3.4 隋唐五代时期瓷器发展

在中国陶瓷史上,隋代是一个新时期开端。至唐朝,北方地区形成以邢窑为代表的白釉体系(图2.10),南方地区亦有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体系,一青一白两种瓷器体系齐头并进,故有“南青北白”之说(李辉柄,2005)。与此同时“釉上彩瓷”与“花瓷”“三彩陶瓷器”等有特点的制陶加工工艺也陆续显现。五代瓷器,从唐雍容华贵雄浑,发展到唯美秀致,生产加工更为细致,成型技术也逐步提高,这时候江西景德镇窑已初露锋芒。

隋朝时期,全国统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进入相对高度发展阶段,瓷器生产也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格局,既传承北方地区青瓷的传统风格,也吸取南方地区青瓷的特征,故南北方青瓷得到结合与发展,构成了隋代青瓷的一大特点。隋代制瓷的瓷窑的划分也影响了魏晋南北朝瓷器生产的局面,使北方和南方瓷器生产能够齐头并进地往前发展。到唐朝,因为邢窑白瓷的发展,才出现白瓷和青瓷齐头并进的态势。唐朝不但出现“南青北白”两个窑系,并且出现评品瓷器品质好坏的著作—— 《茶经》,那也是瓷器生产有非常大的发展的主要标志。晚唐越窑青瓷的品质已大幅提升。原材料通过破碎、淘炼,胎土质细致高密度,看不出分层的现象,气孔也比较少,胎色呈灰色或浅紫色。成型技术也逐渐提高,器型整齐,碗、盘、执壶等瓷器的胎面光洁,釉层均匀干净,瓷器胚比较轻,底足苗条,足壁外撇,制作十分用心。

图2.10 邢窑白釉小壶

2.1.3.5 两宋时期瓷器发展

宋朝瓷窑有“官窑”与“民窑”差别。北宋南宋时期,皇宫需要的瓷器由官办瓷窑进行加工,这类官办的瓷窑,一般称为“官窑”。“官窑” 严格执行皇宫设计瓷器的方式进行加工生产,在技术上精雕细琢,不惜制作成本,制作的瓷器是非卖品并禁止平民使用。“民窑”生产制造与“官窑”反过来,不会受到皇宫一切拘束,匠人来源于民间,所生产瓷器均供应平民生活需求。这也是“官”“民”两种瓷窑最根本的不同点所在。民窑与官窑的并存,不仅仅是宋代瓷器发展兴旺的一个重要标志,还是这阶段瓷器发展趋势里的关键特征。

宋朝瓷器在我国瓷器发展历程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主要有3个特征(李辉柄,2005):

(1)就瓷窑遍布来讲,星罗棋布,遍布于南北方全国各地。南方瓷窑以浙江、福建、广东、江西为较多;北方地区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的瓷窑更为集中化。

(2)就供应来讲,北方地区瓷窑生产主要是以供货中国市场为主导;南方地区瓷窑,尤其是沿海城市瓷窑的商品大多数为了满足出口需要。

(3)就瓷窑的产品属性来讲,“官窑”与“民窑”的产生,因为它们服务目标与经营方式不一样,决定了该瓷器造型设计与加工工艺特征的明显区分。这也是宋朝瓷器持续发展的一个突显特征(图2.11、图2.12)。

图2.11 龙泉窑五孔盖瓶

图2.12 定窑白釉碗

2.1.3.6 元代瓷器发展

考虑到战事危害,元朝北方陶瓷生产有一定没落,与其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南方地区瓷窑,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陶器出口贸易刺激,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瓷窑获得了长久发展。

景德镇元朝瓷器发展里的较大成就,还要算青花瓷器与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图2.13)。景德镇因为具备先天性的烧瓷气候条件与强大的技术水平,元代的时候就建立了“浮梁瓷局”(李辉柄,2005)。“浮梁瓷局” 的建设立即造就了景德镇陶器尤其是青花陶器的蓬勃发展。青花陶器一经产生就很快发展。剖析原因有以下几点:① 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绘,青花纹样可绝不褪色。② 白釉上显现出蓝色纹样,具备清亮、淡雅的实际效果,虽然只白蓝双色,但是浓淡深浅的改变,合适且恰当的疏密构图的方法,全是我国传统水墨手法的承续,为世界各国所接受。③ 青花的原材料是氧化钴,与胎土烧结温度差不多,着色力强,耐热,因此非常容易烧制。也正因为青花瓷具有了以上优势,因此当时没有任何一个窑及任何一个种类能和景德镇及其烧造的青花瓷一竞高下,景德镇也随着青花瓷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兴盛。

图2.13 元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2.1.3.7 明清时期瓷器发展

明朝和清朝,我国制瓷业在此时期发展迅速。明朝初期在景德镇创建御窑厂,以政府的力量促进烧瓷工艺技术提升和创新。明成化、嘉靖年间,造就并发展了斗彩、五彩瓷器。清朝康熙—乾隆三朝,在明朝前提下全力发展制作瓷器,研制了粉彩瓷、珐琅彩瓷及釉上蓝彩、金彩等多种制瓷的工艺,在烧制方法、技巧、造型艺术水平层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又一高峰(李辉柄,2005)。

明洪武二年,明朝政府在景德镇珠山以南建立了官办手工制瓷业大工场—— 御器厂,这是景德镇史上的第一个皇家瓷厂。明永乐、宣德时期,官窑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烧造的青花瓷器,因其胎、釉细致,深蓝色鲜艳,外观多种多样和纹样优美而享有盛名。红釉瓷器颜色鲜红色,绚丽多彩。永兴白瓷釉面质地雪白、如玉一般温润,釉的颜色也温和舒目。斗彩瓷器是明朝成化时期新发展出来的一种彩瓷佳作。这类彩瓷因为是从釉下彩青花发展到釉上彩,然后把两种彩同时应用于一件瓷器上,明嘉靖时期,烧制出一种五彩瓷器,万历时期又获得非常大的发展(图2.14)。

图2.14 五彩云鹤纹罐

清朝瓷器生产,达到我国瓷器发展的高峰,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兴盛,景德镇瓷器进入发展历史上的辉煌时代。凡是明朝现有的工艺种类,大多数逐步提高或自主创新。清朝康熙时期的青花采用的是云南珠明料,青花呈色纯粹光亮,深蓝色艳丽,深浅两色,条理清楚;雍正时期的青花瓷继承康熙时期青花,但呈色较为素雅;乾隆皇帝时期青花呈色比较深,但多仿明朝大明宣德青花(图2.15)。

图2.15 青花龙纹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