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瓷器的起源

2.1.2 瓷器的起源

瓷器要在陶器的前提下烧制成功,它来源于陶而比陶更加精细。大概在新石器时期前期,人类的祖先就创造了用胶态无光泽有黏性的土做原料烧制陶器。陶器(安金槐,1978)分两种:一种是用黏土做陶器的胚烧制而成泥质陶器;另一种是在黏土中掺加一定比例的砂粒或蚌末及其他的配料作坯烧制而成夹砂陶器。以上两种陶器的胎质都是采用黏土为基本原料。因为黏土内含有化学分子的特点,烧成温度必须要在600~700 °C,不得超过1000 °C,假如温度超出1000 °C,陶窑里的陶器胚胎便会变软变形,乃至会出现熔融态。因此使用黏土只有烧制成陶器。

瓷器要用瓷土为原料并且在瓷土内掺加一定比例的石英石作坯烧制而成。这是许多人在长久的烧制陶器在实践中,看到了瓷土这类原料还可以烧制容器才创造的。因为瓷土内带有Al2O3和SiO2等防火程度高的化学分子,其烧成温度能够超出1000 °C。温度超出1000 °C,胎质才能实现煅烧水平。因此瓷器的胎质硬实,具备不吸湿或者少吸水的能力,击之能够传出清脆的声音金鼎声。在我国瓷器的发展最开始为原始素烧瓷器、原始青瓷器等。

新石器时期的白陶(灰陶)是瓷器的起源,新石器时期后期,人类的祖先就拿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色、器表无釉、温度相对较低的容器,即所说白陶亦称灰陶。新石器时期至商朝的白陶器,主要使用高龄土烧制而成的,材质雪白细致,它是和瓷器比较接近的陶器。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黄河下游的那一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一些胎质白而坚固的白陶及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福建等地区一部分新石器时期末期遗迹中出土一些白陶和几何印纹硬陶,它们胎质不是用一般的黏土可以烧制而成,因而不可归属于陶器的范围。其胎质可能是用瓷土作原料烧制而成,应归属于瓷器的范围,它估计就是最早使用的最原始的素烧瓷器(图2.3)。

夏商周是中国奴隶社会时代的发展阶段。因为青铜生产设备的较多采用,生产力水平明显增强,使各种各样手工业者生产也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趋势。因此到商朝早期,尽管原始素烧瓷器还在继续应用,但在原始素烧瓷器的前提下,已研制出初始青瓷器(图2.4)。

图2.3 白陶刻几何纹瓿

图2.4 原始瓷青釉四系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