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狂傲与谦逊
我赞同,埋怨上帝不公是没有道理的;实际上,与人们通常想像的不同,一个人品格的好坏才是他命运好坏的原因。当然,也不尽然,这方面的反例还为数不少。但是,相比我们所掌握的幸福与不幸的一般情况看,这种反例毕竟是少数。实际上,它不可能背离人世间的一般道理。一个人若天性仁慈、关爱他人,总能得到世人的爱戴与尊重——这是人生的常态;也总能成就任何事业和追求——此外还有随之而来的满足感。人的其他美德也是如此。幸福与德行和优点相连,不幸则与恶行和过失相连;这虽说不是必然,但也是自然的。
然而,我必须承认,在谈到另一种道德品质时,这种规则会发生例外;这种道德品质就是谦逊。谦逊之人倾向于有才不外露;而狂傲之人常常最大程度地展现自己,也正是由于狂傲,很多出生低微、一无所长的人能够出人头地。惰性与平庸是人的一般特性。一个人在装腔作势,人们却愿意接受他;一个人大言不惭,人们却认为他真的有长处。适当的自信是美德的天然附属物;但很少人能区分何为自信,何为狂傲。另一方面,心虚本应是恶行与过失的必然结果,现在却让谦让之人蒙冤,因为单从外表来看,它与谦让特别相像。
狂傲的确是一种恶行,但它能与德行一样,对人的命运产生同样的影响。我们看到,学会狂傲并不难,在这一点上,它与其他的恶行很不一样。其他的恶行都多少带有点痛苦;由此,狂傲之人越发狂傲。不乏有人感到谦逊对自己的命运不利,他们决心变得狂傲一些,于是对任何事情都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但是,显而易见,这些人很少成功,最后不得不退回到原来的谦逊本性。一个人凭借狂傲混迹于世,他的狂傲一定属于他最自然的本性。装出来的狂傲是没有用的,也不能持久。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不管犯下什么错误,只要能知错,就离自己的目标近了;但如果他追求的是狂傲,并且最后没有得逞,那种挥之不去的失败感会使他羞愧难当,终日惶恐不安。在随后的日子里,羞愧感越积越重,到最后,人们发现,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徒然无益地装出一副狂傲的样子。
如果有什么能使谦逊之人受人追捧,那一定是他碰巧赶上了好运气。财富自然能使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倍加受人欢迎——他若有一些优点,财富能让他的优点愈加鲜明;他若没有优点,财富也能为他带来优点,而且不止一条。家财万贯的傻瓜和流氓,在最具品德之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情形真是妙不可言。对于这种冒犯,美德之人反应并不强烈,甚至有时会用自己谦逊的举止予以包容。他们有良好的见识和经验,这使他们不轻易下结论,对任何事情都尽力做最精细的考察。另一方面,他们感情细腻,这使得他们害怕出错,害怕在这个世界上失去自己的美德与尊严——他们对这些太看重了。兼备智慧与自信,与调和恶行与谦逊一样,都难以做到。
以上是我对狂傲与谦逊这一问题的思考。下面我把这些思考写成一则寓言,希望能见容于读者诸君。
起初,朱庇特,将美德、智慧与自信三神编为一组,将邪恶、愚蠢与怯弱三神编为一组,编完了之后,派他们到人间去。朱庇特自认为这种编配是极其英明的,他说自信是美德的天然良伴,邪恶只配与怯弱为伍。但是,他们没走多远,就产生了分歧。智慧之神是第一组里的向导,不管有多累,在上路之前,她都要仔细考察路况,搞清楚它通向哪里,有什么危险、困难和阻碍。这般深思熟虑耗时颇多,使得自信之神大为不快。自信之神不管遇到什么道路,总是急于前行,不愿意事先过多思量。到后来,智慧与美德二神走在一起,自信之神由着自己的冲动天性,不顾自己的向导和同伴,径直往前走了很长一段路程。他不觉得自己需要同伴,也不想跟着他们亦步亦趋,后来就再也没见过他们了。同样,另一组也是如此,他们虽然是由丘比特编到一起,但彼此之间也是分歧不断,最终也分道扬镳了。愚蠢之神不会探路,也不懂得判断路的好坏,更不知道选哪条路前行。怯弱之神加重了这种优柔寡断,由于犹豫和踌躇,他总是延误行程。这让邪恶之神大为不快,他不愿听人说困难和延误,总是随心所欲,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他知道,愚蠢之神虽然对怯弱之神言听计从,但若他一个人独处时,还是容易被摆布的。于是,像不羁之马甩掉骑手一样,他干脆赶跑了怯弱之神,认为他干扰了自己的快乐。他与愚蠢之神结伴而行,难舍难分。这样一来,自信之神与怯弱之神都被各自的同伴从身边打发了,他们各自漫无目标地游荡了一段时间,最后,几乎同时,来到一座村庄前。自信之神径直向一座大宅走去,这座大宅原是属于村庄的一个地主——财富之神的。未等门人通报,他直接闯到里间,发现邪恶与愚蠢二神已经先行到达,正受到款待呢。他跻身入席,忙不迭地向主人自我介绍,又与邪恶之神打成一片,就像当初的愚蠢之神一般。他们成了财富之神的常客,从此难舍难分。这个时候,怯弱之神不敢靠近大宅,结果只受到贫穷之神的邀请,贫穷之神原是那地主的众多佃户之一。怯弱之神走进茅舍,发现智慧与美德二神已先行到达这里。原来,他们遭到了地主的拒绝,精疲力竭地来到这里休息。美德之神同情怯弱之神,智慧之神也发现,怯弱之神的性情还是很容易改进的。这样,他们接纳怯弱之神加入到自己的队伍中来。渐渐地,在美德与智慧二神的帮助下,怯弱之神改变了自己的性情,慢慢变得更加温和、更具魅力了,最后,他的名字变成了“谦逊”。自信之神虽然很难听人劝诫,但是由于坏朋友的影响总是比好朋友要大,自信之神渐渐与邪恶与愚蠢二神同流合污,最后,他的名字变成了“狂傲”。人类只看到丘比特对这些神的最初编配,看不到他们的分化组合,因此犯下这样奇怪的错误——他们一看到狂傲,就觉得找到了美德与智慧的证据;一看到谦逊,就称之为邪恶与愚蠢的仆从。
[1][这篇文章曾发表在《道德与政治论文集》(Essays,Moral and Pohtical,1741)中,后来又出现在《杂文与论文若干》(Essays and Treatises on Several Subjects,1760)中,此后被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