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有效的多角度防护手段
2.行之有效的多角度防护手段
核武器对人员的杀伤破坏作用,是由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四种杀伤因素造成的。人员受到一种杀伤因素的伤害叫单一伤,受到两种以上杀伤因素的伤害叫复合伤。当敌人使用核武器时,人员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听到空袭警报后,进入人防工程防护,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的人员就地防护。
对核武器的防护
对冲击波、光辐射和早期核辐射的防护
由于冲击波、光辐射和早期核辐射持续时间非常短,所以,它们也被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对瞬时杀伤破坏因素的防护主要是:
当人员处于具有密闭、滤毒通风设备的工事内时,发现核爆炸后,先行隔绝,再根据情况进行滤毒通风或清洁通风。在隔绝时,应保持安静,不要吸烟,少用或不用明火照明,以减少工事内氧气的消耗。当人员处于不密闭的工事内时,发现核爆炸后,人员应用棉球等堵住耳孔,以防彭膜损伤。当人员隐蔽在露天工事内时,发现核爆炸后,人员应卧倒在工事底部,闭眼、闭嘴、腹部微收,两手交叉垫于胸下。两肘前伸,用两大臂遮住胸部,避免或减少光辐射对暴露皮肤的伤害。在单人掩体内的人员可蹲下,姿势尽量低下,可用两手堵塞耳孔。
当人员来不及进入工事时,发现闪光后,应迅速利用就近地形地物卧倒(与露天工事内的卧倒动作相同)。卧倒的方向依核武器爆炸的方向和地形的特点而定。在开阔地面的人员应背向爆心卧倒。当地形地物较小时,应对向爆心卧倒,以重点防护头部。在室内来不及外出隐蔽的人员,应该避开门、窗,在屋角或靠墙下的床下、桌子下卧倒,以避免间接伤害。正在行驶的车辆,发现闪光后,应立即停车,车上人员最好在车上卧倒,不能卧倒的人员姿势要尽量低,并把紧车厢或把手。
听到报警后,迅速拉断电闸,关闭煤气
对放射性沾染的防护
在核袭击后,迅速组织技术力量对人员活动的地区进行辐射侦察,查明沾染区情况;人员要力求避开在沾染区或高照射量率的地区行动;人员通过沾染区时尽量乘坐车辆,在沾染区作业时要尽量缩短时间;充分利用工事、建筑物和山洞等气蔽物进行防护;及时穿戴个人防护器材,防止人体受沾染;对撤离沾染区的人员和武器装备等,进行沾染检查。当敌方实施核袭击时,及时采取上述防护措施,可以减轻人员伤亡和武器装备及其他军用物资的损失。
及时撤离沾染区
当人员在沾染区内时,为减轻放射性沾染的伤害,应及时戴上防护面具或口罩,也可用毛巾捂住口鼻;穿上防护靴套,或将裤腿、袖口扎紧,用雨衣、棉布、床单等就便器材把暴露的皮肤遮盖起来;避免随便接触染物品、坐卧和脱下防护器材;尽量不在沾染区内吃饭、喝水、吸烟;尽量减少在沾染区的停留时间。当人员通过沾染区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开高照射率地区,并快速通过。
当人员离开沾染区后,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沾染。例如,利用扫帚、树枝等自行或相互扫刷、拍打,清除服装上的放射性灰尘。扫刷、拍打时,人要站在上风方向。然后脱去面具或口罩,漱口、擤鼻,并用水和清洁剂擦洗身体的暴露部分。缺水时,可用毛巾、手绢等擦拭,擦一次,折叠一次。
在条件许可时,应用淋浴的方法冲洗,也可在未受沾染的江河中洗澡,进行全身清洁。受染服装用清水、肥皂洗涤效果更好。洗后要进行沾染检查,低于允许值方可离去。无仪器检查时,要注意对暴露和易存积尘垢的部分(如耳、鼻等)多洗几次。
防核服
防核器材简介
防核器材是对核武器的袭击实施防护的各种装备器材的总称。通常可分为5类:①核武器观测器材。用于对核武器袭击进行观测、报警等。如测定核武器爆炸的威力、时间、地点、方式、弹种等参数的核爆炸探测仪器等。②核武器侦察器材。用于发现核武器放射性沾染等杀伤破坏效应和测定空气、水域、地面、人员及物体受染情况等。如放射性沾染测量仪、核辐射剂量探测仪器等。③核武器防护器材。用于保护有生力量,避免或减轻核武器袭击所造成的伤害等。如用于防护核爆炸瞬时效应和放射性沾染的加固工事、洞库、屏蔽物、防护服等。④核武器洗消器材。用于对遭受放射性沾染的人员、武器、装备进行洗消等。如洗消剂,洗消车辆等。⑤核武器预防急救器材。用于预防核辐射伤害等。如抗辐射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