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战之父——哈伯
1.现代化学战之父——哈伯
翻开20世纪的化学史书,你会发现一个响亮的名字——弗里茨·哈伯。这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作为一个化学家,一个科学天才,哈伯首先人工合成了化肥,使粮食大幅度增产,为人类摆脱饥饿的困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而荣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同时,作为一个战争魔鬼,他又首创了大规模化学战,成为现代化学战之父,使成千上万的人痛苦地死去或终身致残,严重地摧残了人类文明,本人也几乎受到盟国的审判。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
弗里茨·哈伯1868年12月9日出生在德国边陲城市布雷斯劳一个犹太富商家中。当时,德国的化学工业已遥遥领先于世界水平,尤其是商用合成染料的大力发展,已使德国拥有染料3500多种,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染料之乡。
少年时的哈伯
中学毕业后,哈伯曾在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预科攻读有机化学。大学毕业后,由于所发表的论文见解独到,德国化学界为之轰动,德国皇家工业科学院破格授予其化学博士学位,当时他年仅23岁。
1894年起,哈伯在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任教。在合成氨发明之前,农作物所需要的氨肥主要来自粪便、花生饼、豆饼等。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各国越来越迫切需要建立规模巨大的生产氮化合物的工业。为此,许多科学家曾进行过不懈的探索和研究,150年过去了,仍然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1906年,哈伯使用锇催化剂在20.3兆帕、600℃高温下,获得了浓度为8%的氨,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哈伯的科研成果极大地震动了欧洲化学界,独具慧眼的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捷足先登,抢先付给哈伯2500美元预订费,并答应购买以后的全部研究成果。1909年,哈伯的改进生产流程专利权被巴登公司买到,并声明,不管生产工艺如何改进,合成氨的售价如何下降,巴登公司每售出1吨氨,哈伯将分享10马克,其收入永不改变。由于这一卓越贡献,哈伯于1919年获得了191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从此,他跻身于世界著名化学家的行列。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新发明一样,合成氨首先被考虑如何用于军事。1911年,正当哈伯因发明合成氨而名声大振、成为德国乃至全世界崇拜的英雄的时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看中了他的才华,考虑着如何利用他为自己的政权效力。
哈伯协助德国政府研制化学武器
1914年秋,在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一次会议上,德国最大的化学工业联合企业法本公司的巨头卡尔·杜伊斯贝极力主张进行化学战,他亲自研究可用于战争的各种毒剂的毒性。而当时已是柏林威廉学院院长、法本公司的化学家弗里茨·哈伯与几位教授则早就开始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寻找适用的毒剂和施放方法。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实验,1915年1月,哈伯向参谋总部提出了一条灭绝人性的建议:大量使用氯气钢瓶,借助风力把毒剂云团吹向敌方,用以大量杀伤而不是骚扰敌人。氯气是一种强烈的窒息性气体,空气中有万分之零点三的氯气就足以使人咳嗽不止,千分之一浓度的氯气即可使人丧命。它易于以液态形式存放在钢瓶中,一旦遇到空气就气化成低悬的烟雾,凭借有利的风势就可以飘到敌方阵地中去。而此时,法本公司储存有大量的氯气,并有日产40吨以上的生产能力。德军统帅部采纳了哈伯的建议,1915年春,德军战争部增设了一个秘密机构——A10局,由哈伯任局长,并成立了一个专门进行氯气袭击的试验研究室。随后,德军在科隆附近的一个训练场进行了用钢瓶吹放氯气云团对羊群杀伤作用的试验,并取得成功。同时将其第351工兵联队(团)改编为“毒气施放团”,这是德军,也是世界上第一支毒气部队,一个新的兵种出现了。
哈伯的第一任妻子克拉拉·哈伯
战争期间,哈伯的妻子出于人道主义及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无比愤恨,曾多次恳求他停止研制化学武器,但哈伯不予理睬。5月,他在华沙西侧的博利矛夫附近,对防护装备很差的俄军连续发动了三次毒气袭击,使2500名俄军士兵伤亡。与此同时,他的爱妻克拉拉·哈伯愤而自杀。
1915年12月9日,哈伯指挥德军对比利时伊普雷地区的英军进行了首次光气化学战,造成英军1000余人中毒;1917年,他又指导德军在伊普雷战役中第三次对英军使用化学武器,导致1.4万人中毒。整个战争期间,德军几乎每次主要的化学战都与哈伯的指导、研制有关,所以,人们一直把他称为“化学战之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将近有130万人受到化学武器的伤害,其中9万人死亡;另外,在化学战后的幸存者中,大约60%的人员因伤残不得不离开军队。所以,哈伯及其进行的化学战,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的科学家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
哈伯终于意识到他所犯下的罪恶,内心十分痛苦。1917年,他毅然辞去了在化学兵工厂的所有职务,一年后,战争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1919年,瑞典科学院考虑到哈伯发明的合成氨已在全球的经济发展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经过慎重研究,正式决定颁发给哈伯1918年度唯一的化学奖。但消息传出,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有的科学家指出这一决定玷污了科学界,哈伯不仅没有资格获得这一最高荣誉,而且应该下地狱。也有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哈伯虽然一度为帝国主义所利用,但科学是受制于政治的,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都既可用来造福人类又可用来毁灭文明,哈伯发明合成氨,是可以将功抵过的。
1919年在工作中的哈伯
然而最令哈伯感到遗憾的是,他对德国、对战争的狂热却并未得到刚刚上台的希特勒的赏识,因为哈伯是犹太人,纳粹分子们都习惯称呼他为“犹太人哈伯”。因此,他被赶出了德国,被迫流亡国外,过着被人抛弃的没有祖国的生活,默默无闻,穷困潦倒。终于,1934年的冬天,哈伯带着忧愁与绝望死在了异国他乡,终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