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生物战剂
2.形形色色的生物战剂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生物战剂主要指具有杀伤效能的致病微生物。但科学上又是如何定义的呢?准确地说,生物战剂是指能够满足军事目的与实用技术要求,对人、畜造成大面积杀伤,对农作物造成大面积破坏的致病微生物以及由这样的微生物所产生的感染性物质的总称。
目前,生物战剂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毒素6大类。
细菌
细菌为单细胞微生物,是地球上起源最早的细胞生命形态,大小常以微米来表示。根据细菌的外形,可分为球菌、杆菌和弧菌3种,像鼠疫杆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日美都曾使用细菌对敌国进行攻击。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要数鼠疫杆菌和炭疽杆菌了。
鼠疫杆菌
鼠疫,特别是腺鼠疫,又称为黑死病,曾经是最流行的疾病之一。据记载,公元1334~1351年,鼠疫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使当时的人口死亡大半。鼠疫杆菌对人有高度感染性,估计约吸入2000~3000个鼠疫杆菌即可使人感染发病,其传染途径之广,症状之严重,死亡率之高,堪称烈性传染病。在20世纪30年代起,鼠疫杆菌被日军选为生物战剂,曾在侵华战争中频繁使用。
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本身存在时间久远,加之被人类广泛研究,所以容易获取,成为最容易获取的细菌。炭疽引起的传染病因其病情急,死亡率高,也成为典型的急性致命传染病。以上两种原因导致炭疽杆菌成为恐怖分子制造生物恐怖事件的首选,在2001年10月美国爆发的邮寄炭疽杆菌恐怖事件中,多数人死于吸入性炭疽,这也是人类所遭遇的首次生物恐怖袭击。
病毒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物特征,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生物,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核心与壳体。核心由核酸组成,是病毒遗传信息的储存处,也是病毒复制的中心;壳体由蛋白质组成,具有保护作用。病毒又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3种。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病毒属于动物病毒,主要包括天花病毒、伊波拉出血热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等,这里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天花病毒。
植物病毒的形态
天花病毒
天花,曾是世界分布的古老的病毒性传染病。1977年在亚、非、南美等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天花病毒致病力强,传染性强,病情严重,死亡率高,重型天花病毒曾被列为致死性生物战剂。自世界卫生组织开展大规模接种牛痘运动后,天花已于1979年在全世界根绝。现今只有两个官方实验室保留有天花病毒以备不时之需,其中一个在美国的亚特兰大,另一个在俄罗斯的莫斯科。
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体由美国的病理学家立克次首先描述,故名。其大小为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和病毒一样只能在活细胞中生长,一般不耐热,但耐冷,容易被化学药品杀死。自然界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立克次体有10余种,拥有生物战潜力的包括普瓦斯基立克次体、恙虫热立克次体和贝氏立克次体,这些微生物可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热和Q热(伯氏考克斯体所致疾病,美国将其列为标准生物战剂)。流行性斑疹伤寒以人的体虱为媒介,在人群间传播。这是一种致死性战剂,据历史记载,在战争与灾荒发生的年代,曾发生过多次斑疹伤寒大流行的事件,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夺走无数生命。
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衣原体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寄生于人、哺乳动物及禽类,并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包涵体,只有少数会致病。会感染人类的衣原体有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及肺炎衣原体,目前只有鹦鹉热衣原体可作为生物战剂。
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疾病称为鸟疫或鹦鹉热,症状为高烧,继续发展为肺炎。早在1874年,已有人因接触鸟类而患病的记载。1892年,巴黎出现肺炎的大流行,后来证明与鹦鹉有关,定名为鹦鹉热。随后,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现除鹦鹉外,许多种禽鸟均可使人发生类似感染。鹦鹉热衣原体致病力与传染性强,感染剂量小,一个病毒颗粒即可引起感染,故美军将其列为生物战剂。
真菌
真 菌
真菌构造比细菌复杂,有明显的细胞核,其中有少数为单细胞结构,多数是多细胞结构;有菌丝,能形成孢子,透过无性孢子或孢子进行繁殖。真菌以有机物存在,并有一定温度、湿度就可繁殖,主要包括球孢子菌、组织胞菌两种。真菌引起的人类疾病多为慢性病,这类战剂多数是用来进行农业生物战。据报道,美国在1951~1969年间,就曾进行过多次真菌生物战剂试验。
毒素
毒素在很多方面既可成为化学战剂,也可成为生物战剂,因此专家们常把毒素这种战剂称为生物化学战剂。某些细菌或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合成对人畜有害的有毒蛋白质叫毒素,肉毒杆菌毒素和葡萄球菌肠毒素以及其他植物毒素均可作为生物战剂。
肉毒杆菌
肉毒杆菌毒素作为生物战剂研究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美军曾将其列为标准致死性生物战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大量生产和储存。英国对这种毒素也相当重视,英国间谍曾使用它暗杀德国保安机关头子海德里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工人员使用生物武器的最生动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