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恐怖——恐怖分子的最爱
三、化学恐怖——恐怖分子的最爱
当我们谈起化学武器的威胁,首先想到的便是这些武器在战场上大规模地、突然地运用。但是,除了战争运用之外,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样也存在着化学武器袭击的危险,这便是恐怖分子的偏爱——化学恐怖。
目前,世界上已为人所知的恐怖组织大约有上千个之多,他们中既有为了政治信仰、种族、民族目的,又有出于宗教信仰而掀起的恐怖浪潮。当然,还有一些仇视社会、敌视国家的极端组织和个人,为了达到自己某种目的,不惜铤而走险,制造种种恐怖事端,危害公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恐怖分子采用的手段更加残酷,方法更加多样,危害也更加严重。
近年来,利用化学武器发动恐怖袭击的事件日益增多。根据蒙特雷国际研究所的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化学恐怖活动明显增多,国际社会共发生154起化学恐怖事件,约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活动的83%。
恐怖袭击的手段和方式多种多样,为什么恐怖分子唯独对化学恐怖活动宠爱有佳呢?
国际化学武器标志
(1)获取容易
化学武器及其相关物质数量多,分布广,国际社会控制其流通的手段和机制还不完善,非法交易频繁,给恐怖组织非法获得有机可乘。有的因为年代而流失,如巴西于1937~1942年间依据合同为德国生产过芥子气,但下落不明。有的是违背国际和国家有关法规而出口和转让的,如1992年11月,德国盐业有限公司与利比亚化纤有限公司进行了化学武器的相关贸易,泄露了生产沙林、梭曼、芥子气的详细工厂设计方案。有的是因为管理不善造成的,如1993年2月20日,比利时安特卫普警方在福尔肯普林的一次例行检查中没收了2名波兰人从欧洲东部进口的7850罐CN刺激剂。
(2)制造简单
对于具有大规模杀伤威力的核武器,制造技术十分复杂,一般国家集中全部科技力量都难以制造,一些组织或个人就更加无能为力了。而化学武器的制造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所有设备都很普通,所用技术绝大多数也都是双用途的,例如制造神经性毒剂的化学品能制造塑料和食品,原材料几乎所到之处都可以买到。而且许多毒剂的合成方法、理化性质、独行数据等可以从公开文献中查到。这就为一些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获取毒剂大开了方便之门。特别是当制造数量不大的时候,生产便很容易秘密进行,且不易引起注意。例如,1976年在维也纳就曾经发现一名工程师秘密生产了2公斤的沙林前体,并以14000马克卖给了抢劫银行的犯罪分子。1978~1979年间,在联邦德国某地一名恐怖分子的住处发现了400千克制造有机磷神经毒剂中间体。而在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袭击事件之后,警察当局对奥姆真理教总部和道场等处进行了搜查,结果发现了大批用于制造沙林毒剂的设备和原料。而奥姆真理教的这些活动,都是在没有引起周围注意的情况下秘密进行的。
以色列举行防化学武器恐怖袭击演习
(3)使用简单
化学武器的使用方法多种多样,而且十分简单。有时甚至根本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装置或手段,而只要将其带入攻击的目标就行了。然后,毒剂就可以靠自身的挥发和传播造成伤害。而且除爆炸分散外,其他分散方法一般都既无声响,也无火光,极适合于在不被人发觉的情况下秘密使用。而当产生了后果被发现以后,使用者早已逃之夭夭。
(4)后果严重
化学武器在用于恐怖袭击时,只需要很少数量就可以构成实际威胁。如神经毒剂维埃克斯只要针尖大小的一滴落在皮肤上就能使人丧命。若将沙林随送风系统释放,则能在建筑物内造成重大伤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估计,如果把几克致幻剂LSD25加入部队的饮水中,即可在准确的时间里使部队丧失战斗力。如果使用化学武器攻击首脑机关、指挥、通讯和运输中心,后果将更为严重。具体的讲,一个直接的后果,由于化学武器本身的扩散作用,可在无意中使目标区内以及下方向相当距离内的居民受到波及,使用化学武器的量大时还将引起人类生存环境无法预测地持久性改变。另一个是间接后果,可能造成社会动荡,政治和经济秩序混乱等。
越战中受到美军化学武器袭击的患儿
(5)防范困难
由于化学武器或有毒有害化学品呈多种状态,形态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形成气态或气溶胶后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化学武器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气味、外观同一些日常用品相似,人们会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通过呼吸、接触、饮食而受到伤害。有些毒剂的中毒死亡症状与自然死亡非常相似,以致有时使用后难以发现。在恐怖袭击中化学毒剂用量很小,很容易装在玻璃、塑料等容器内带进目标区,然后在不引起注意的情况下将其分散出去,并很容易不被发现地逃离现场。还由于恐怖袭击的目标地域分散化,以及可能中毒和染毒的人数众多,使得对化学恐怖袭击的防范极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