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的超声检查

第三节 胸腔积液的超声检查

胸腔积液在临床上非常多见,由肺癌引起的亦不少,通过常规X线检查即能发现。但在少量积液或伴有胸膜肥厚的情况时,X线检查仅能显示肋膈角模糊或呈现一片模糊阴影,无法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B型超声显像法则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和形像是一种简便、有效、准确的诊断方法。

一、病理基础

胸腔积液(胸水)可分为漏出性和渗出性两种。前者常是由于心脏病伴右心衰竭、肾脏病变或血浆蛋白过低而引起。后者可以是炎症性的,从稀薄的浆液性渗出液到稠厚的脓性液体;也可以是淋巴管或乳糜管阻塞、破裂,使乳糜流入胸腔而形成乳糜性胸水;或者由于胸膜损伤而引起血胸、血气胸、乳糜胸;也可以是胸膜原发或继发肿瘤引起的血性胸腔积液。

二、超声检查

(一)游离性胸腔积液

正常情况下,脏壁两层胸膜合二为一,呈一光滑的高回声带,其间的微量液体仅起润滑作用,不易被测出。当胸腔积液时,胸膜的脏层与壁层分开,两层间出现无回声区,这是胸腔积液声像图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征象。两层胸膜分离的范围与宽度视积液量而定。

少量胸腔积液因重力作用首先积聚于胸腔的底部,X线常不易察觉,超声扫描时发现于肺底与膈肌之间呈现长条带状无回声区,后侧肋膈角窦液性无回声区呈三角形。其形态和宽度随呼吸、体位而变动,具有流动性;吸气时肺下叶膨胀,液体被挤压分散,肋膈窦液性无回声区变小或者消失;呼气时又重现或增大,向健侧卧位时液体向内侧流动,外侧无回声区变小或消失。

中量积液(坐位时,液性无回声区上界不超过第6后肋水平),胸腔积液向上扩展,压迫肺下叶,液性无回声区范围增大,深度加宽。由于重力作用,坐位时呈上窄下宽分布。呼吸及体位改变,液性无回声区的深度和范围也随之改变,胸腔底部无回声区在深吸气时增宽,胸腔上部的无回声区变小;深呼气时则相反。由坐位改为仰卧位时,液体下注至背部,肺上浮,因此腋后线胸腔积液的无回声区增大,而腋前线及中线的积液厚度减少或者消失。

大量积液(坐位时,无回声区上界超过第6后肋水平),肺受压向肺门纵隔方向萎缩,体积变小,同侧膈肌下移,膈回声带变平。心脏向健侧移位,大部分胸腔呈液性无回声区,此时呼吸和体位改变对胸腔积液的厚度及形态影响不大。萎缩的肺脏呈均匀弱回声,中心部可见支气管的残留气体强回声,深吸气时增多。

胸腔积液的透声性一般较差,在其内部可见到稀疏或稠厚的点状回声,随体位改变或呼吸运动,可见点状回声的移动。

(二)局限性胸腔积液

1.包裹性积液包裹性胸腔积液可局限于胸壁、叶间、纵隔、肺底等处,往往为多量的胸腔积液局限化后形成。当包裹性积液局限于胸腔侧壁或后壁时,在声像图上常在肺的强回声与胸腔间显示半圆形或扁平状无回声区,近胸壁处基底较宽,两端呈锐角。腔壁增厚而内壁不光滑,有时腔内有分隔,并可见粗大点状或条索状回声。

2.肺底积液肺底积液多为单侧性,在肺与横膈之间出现无回声区。从肋间探测可以显示上下范围很窄的扁平状无回声区;从肋缘下探测时,可在膈肌上外方见到向外呈弧形凸起的无回声区,上下缘之间的距离远较肋间探测时为宽,而两侧端处的上下距离较中间部位为短,膈肌强回声与肝脏回声紧密相贴而不分离。

3.肺叶间积液肺叶间积液如果其外缘抵达胸壁,可通过扇形探头(也可用凸弧形探头或线阵探头)于肋间斜切,可显示外窄内宽的无回声区。

4.纵隔积液在纵隔区可探及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常无明显边界及包膜回声。当其与大量胸腔积液和其他部位胸腔积液同时存在时,较容易诊断。如为单纯纵隔积液,常不易与纵隔囊肿鉴别。

(三)胸腔积液的超声定位

由于引起胸腔积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明确积液产生的原因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临床医师往往需要超声积液定位后进行胸腔穿刺,穿刺成败的关键则是超声确定穿刺点。首先要求患者在超声检查时的体位与胸腔穿刺时体位相同;其次确定穿刺点前要测量胸腔积液的范围,标出积液的上下界和前后界,测量积液的最大深度;在确定穿刺点时,应取无回声液体的较低位置,并且该点的位置比较恒定,避开肋骨,测量该点胸壁厚度;超声检查中仔细观察积液的透声性,为临床提供积液是黏稠液还是稀薄液体的信息。

(赵月环 郭 伟 赵 珑)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2.赵月环.胸腔积液的超声诊断及定位[C].中华医学优秀成果文选,2004,3(4).

3.董宝玮.临床介入性超声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