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穿刺术
第六十章 淋巴结穿刺术
淋巴结分布于全身,其变化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密切相关。淋巴结肿大是临床常见征象,多为炎症、结核、转移癌及淋巴瘤等引起,以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多见。淋巴结细针穿刺术已成为肿大淋巴结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对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行穿刺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减少不必要的创伤。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具有创伤小、禁忌证少、安全快速、操作简便易行、费用低的优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及广大患者所接受,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一、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操作步骤
摸清及选择适合穿刺的肿大淋巴结,局部皮肤常规消毒。以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淋巴结,右手持一次性10 ml无菌干燥注射器(可更换针头为18~19号),沿淋巴结长轴直接刺入淋巴结内,保持负压,在不同方位抽吸数次,利用负压吸出淋巴结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固定注射器内栓,拔出针头。将注射器取下充气,将针头内的抽吸物喷射到载玻片上,马上涂片2~4张。干燥固定后,常规瑞氏染色,光镜下阅片。
(二)注意事项
在实际操作中,对淋巴结及穿刺部位的选择要恰当,要选择易于固定、不宜过小以及远离大血管的淋巴结。对于紧邻较大血管的淋巴结要注意,穿刺时要避开血管、神经。涂片时操作要快,以免穿刺成分中的血液凝固,影响涂片及阅片结果。穿刺时若未能获得抽取液,可以原穿刺点反复多次不同方向连续穿刺取材,以获得良好的取材。
淋巴结穿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一些深部肿块、病灶小而隐蔽的微小癌或早期癌,或者由于抽样量少、抽样不全、不准确,难以穿刺取材而造成漏诊。穿刺细胞学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相比较,难以看到组织学结构和组织间质,对一些肿瘤的诊断有一定困难或产生漏诊现象,对缺乏细胞学特点较难诊断的疾病应该切除淋巴结,行常规病理诊断。
二、常见淋巴结病变镜下细胞学特点
淋巴结病变镜下细胞学特点各异,有些很难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就诊主诉及既往病史,密切联系临床和相关影像学诊断,必要时需要用组织学、免疫组化等来明确诊断,提高诊断率,把漏诊率和误诊率降到最低。
(一)淋巴结炎
主要细胞为成熟淋巴细胞,也可见一些幼稚淋巴细胞、原始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涂片背景细胞有多样化的特点。
(二)淋巴结核
淋巴结核可分为增殖型和干酪型结核两种,在细胞学涂片中发现典型的类上皮细胞或朗罕巨细胞者确诊率很高。在干酪型结核的细胞学涂片上,可出现大量坏死物,为紫红色无结构物质,有粗细不等颗粒及不规则空隙相间,甚为杂乱,应注意与亚急性化脓性炎症和癌性坏死物相鉴别。
(三)淋巴结转移癌
转移淋巴结可分为腺癌、鳞癌、未分化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其细胞学特征主要取决于分化程度和退化变性,其癌细胞聚集成团或散在分布,细胞形态多种多样、核大、深染、染色质增粗、核仁明显、核分裂相。一些腺癌细胞常保留其原发癌的形态和功能,在分化程度低时,要注意鉴别。
(四)淋巴瘤
淋巴瘤可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形态明显异常,呈不规则圆形或卵圆形,核形有切迹和凹陷,不规则结节状隆起,染色质颗粒粗,核分裂相易见。霍奇金淋巴瘤涂片特点表现为细胞多种多样,有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等,具有诊断意义的是在涂片上发现R-S细胞。在淋巴瘤的诊断中要注意与分化差的转移性癌相鉴别。
(张百江 宋平平)
参考文献
1.梁茹,刘旭明.1 166例淋巴结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8,14(2):130-132.
2.舒仪经,阚秀.癌症早期诊断现代技术: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 420-3 423.
3.彭孝敬,宋善俊,晏想成.临床细胞学图谱[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4304.
4.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