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回到吉本的年代

穿越时空——回到吉本的年代

当我们顺着时光隧道返回到18世纪的英国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勃勃生机的社会,她已经基本上摆脱了旧制度对社会发展的束缚,走上了近代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文明的道路,成为世界霸主,维多利亚黄金时代就在眼前,她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

称霸的英国会成为罗马吗

英国早在17世纪就掀起了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1649年被推上断头台,但1688年的“光荣革命”进行得并不彻底。即便如此,欧洲以此为标志,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18世纪的英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科技的巨大进步孕育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诞生,整个国家开始走向工业化。在宗教文化方面,1543年英国亨利八世的改革,标志着英国国教的建立,英国王室和基督教界企图脱离罗马教皇的控制;尽管宗教改革运动在亨利八世之后有所反复,但在伊丽莎白一世即位之后,英国国教被再度确立;1571年《三十九条信纲》的颁布成为英国国教教义,英国国教以《圣经》作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否认罗马教皇的最高权威。此后,清教徒掀起“纯洁”国教运动和更为激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并试图脱离国教,将宗教改革推向深入,但不幸遭到都铎王室镇压,此后清教势力不断分化。在18世纪,英国国教在国家宗教中处于领导地位。从英国的政治革命以及宗教改革运动中,我们可以明显地体会到弥漫在英国资产阶级内部革新与保守并存的气氛。

欧洲在18世纪最重要的思想运动是启蒙运动,新兴的思想家在17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基础上,鼓吹理性主义思想,掀起新的思想文化革命。他们认为人类可以凭借理性的力量发现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法则规律,并主张宗教容忍,反对禁锢思想和遏制自由的教条与制度。他们主张经济上的自由放任、政治上的开明君主统治甚至民主政治、哲学上的客观与理性主义和宗教上的宽容博爱精神。运动的中心在法国,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为主要代表,并迅速扩大到欧洲其他国家。在史学领域,理性主义重视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视历史为一个符合理性规律的发展过程,并开始对保守的历史观念提出勇敢的挑战。吉本是这场启蒙运动中涌现出的著名历史学家。

18世纪的英国正向“日不落”帝国大步迈进。就外部形态而言,英国所具备的庞大的殖民属地与征服世界的霸权与气势并不亚于当年的罗马帝国。英法两国从1701年至1744年就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霸战争,英国凭借着荷兰、奥地利、葡萄牙和普鲁士等国的支持,打败法国。战后的《乌特勒支和约》,加强了英帝国的海上殖民地势力,极大地削弱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但英法争霸并未就此结束,1756年至1763年,英法两大集团展开了七年战争。在北美、非洲、西印度洋群岛和印度等地区范围内,英国获得全面的胜利。1763年所缔结的《巴黎和约》确保了英国获得北美殖民地。英国成为海上霸主。英帝国的繁荣使英国历史学家普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英帝国如何能保持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而不至于像罗马帝国那样衰落和崩溃?如果说大卫·休漠的《英国史》描绘了英帝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那么吉本的《衰亡史》似乎要总结和探讨的是帝国衰亡的教训,为英帝国提供借鉴。

爱上“流泪的拉丁语”

吉本是如何痴迷于研究罗马帝国历史的呢?这要从他幼年时代所受到的教育谈起。让我们把视线集中到英国,具体来说是集中到18世纪英国萨里郡的普特尼镇,看看那个时代英国上层所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英国贵族子弟在接受中学教育之前,通常接受家教或父母的基础教育,所学科目多为读、写、算三艺,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识字课和算术课。吉本7岁开始通过家教接受正规小学教育,并学习英文和拉丁文语法和阅读技巧。9岁的时候,由于家庭变故的原因,吉本被送入金斯敦镇的一所寄宿小学。小学教育是极其严格的,“长辈们的蛮横,也许还有残忍的老师用棍棒责罚”让年幼的吉本很不适应。英国小学偏重对拉丁文的教育,吉本在小学完成了拉丁文法学习,开始了拉丁文学作品的阅读。拉丁文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的通用语言,在18世纪的欧洲,随着民族国家的不断强大,民族语言已经逐渐取代了拉丁语,成为当时文化的主要载体,但拉丁语仍然作为贵族小学和中学的主要教学科目。拉丁文法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极其枯燥、复杂和艰苦的,英文中有“流泪的拉丁语”这一俗语,意思是拉丁文法学习让人痛苦到流泪,而吉本也“以许多眼泪和一些血为代价,获得了拉丁文法知识”。但是吉本一旦进入到拉丁作品的阅读和学习过程中,似乎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他尤其喜爱罗马著名作家科尔涅利乌斯·内波斯的传记作品,此外,吉本还阅读了《维吉尔全集》和奥维德《变形记》的英文翻译本,特别是英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翻译的《荷马史诗》更是让他痴迷。在进入西敏公学之后,吉本已经能够阅读领会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贺拉斯的作品。英国贵族传统的精英式教育,特别是这种教育制度中对于古典语言的严格训练,为以后吉本的历史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吉本良好的历史意识和学术素养。

当辉煌已成往事

中国有句古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英国的传统教育观中也有类似思想。英国的古典文化教育制度不仅重视对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样注重通过旅行考察来巩固所学知识,开阔学者的眼界,这种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从1764年4月至1765年5月,吉本花了一年的时间在意大利各地旅行,并深深地被古罗马文化所吸引。特别是当他于1764年10月第一次到达罗马的时候,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我的脾气不是很容易感染热情的……可是当我在经过了25年这么长的时间之后,却忘不了当年首次走近并进入这座永恒的城市时激动我内心的强烈情绪,难以用语言将它表达出来。我一夜不能入眠,第二天我举起高傲的脚步,踏上古罗马广场的遗址。每一个值得纪念的地点,当年罗慕路斯站立过的、西塞罗演说过的或者凯撒被刺倒下的地方,一下子全都呈现在我眼前。”但是吉本只能在残垣断壁中寻找帝国昔日的辉煌了。10月15日,当吉本坐在卡匹托林山的朱庇特神殿遗址上默想的时候,天神庙里的修道士正在做晚祷,唱诗班那悠扬的和声飘荡在暮色之中。遥想当年朱庇特神殿曾是罗马精神的象征,它庇护罗马从台伯河边的一个小城发展成一个大帝国,但如今已不知踪影。山下的天神殿已经不知不觉中被改造成天主教礼拜堂,罗马城中心的辉煌建筑早已变成一片废墟,远处的斗兽场在夕阳的映衬下更显残破不堪。台伯河对岸肃穆的圣彼得教堂的钟声似乎不断地向古老的罗马广场提出一个个问题:罗马辉煌安在?历史上那些显赫一时的帝国又能维系多久?英帝国会不会又成为下一个罗马帝国?种种疑问使吉本萌发了撰写罗马城衰落和败亡的念头,而这种念头催生了吉本难以遏制的创作冲动。

然而要对整个罗马帝国的衰亡历史进行深刻的研究又谈何容易。罗马帝国幅员辽阔、文化多样、民族众多,单就这样一个帝国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就并非易事;关于罗马灭亡的原因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就有历史学家进行研究,要在众多的史料和专著中钩沉出新更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在罗马帝国的灭亡原因中,如何分析基督教的历史作用,则更是一件难事,稍不留意就会得罪神学家和教徒,遭到无端谩骂和攻击。但是,吉本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退缩,他在《自传》中也承认,刚开始《衰亡史》的写作时,一切都是模糊不定的,甚至书名和“帝国衰亡”的确切起止时间都没有明确的打算。但在写作和研究过程中,吉本的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他花费数年的时间搜集文字史料和考古资料,穷尽前人的所有成果;在写作过程中数易其稿,并努力地在呆板的记事体和夸饰的论辩体之间选择适中的笔调,字斟句酌。天道酬勤,吉本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努力,六卷本的《衰亡史》终于出齐,罗马帝国一千二百年的兴盛与衰亡历史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