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拉丁地区与希腊地区的矛盾与差异 希腊和罗马本为两个独立的地理单位和文化体系,希腊是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其文化成果之盛、水平之高是远超罗马的。这两种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靠着商贸往来和殖民活动相互有了接触,公元前3世纪之后,罗马人对希腊世界展开征服战争,虽然最后将希腊囊括于罗马帝国的版图中,但拉丁和希腊这两个民族和两种文化体系并没有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中融为一体。随着基督教在东部帝国的诞生,希腊人的文化优越感更加强烈,“在每一个时代,希腊人都因自己在世俗和宗教知识方面的优越性而引以自豪;是他们最先接受了基督教之光,是他们宣布了7次宗教大会的教义;唯独他们拥有圣经和哲学的语言:那些沉浸在西部黑暗中的野蛮人对高深的神学问题的辩论,根本无从开口”。东西帝国政治上的分裂也是以希腊世界和拉丁世界为两个中心展开的。在罗马帝国晚期,四帝共治制度为以后东西帝国的政治分裂开了先河;君士坦丁大帝将统治中心东移,又进一步加剧了东西之间的差异;公元395年东西帝国正式分治,尽管皇室同宗同源,但事实上已经形同陌路,当西罗马被蛮族入侵时,东罗马帝国隔岸观火,坐视其亡,“在君士坦丁统治时期以后,又因得意于平等关系或支配关系而激化,最后更因他的反叛的臣民,宁愿去和法兰克人结盟,而一发不可收拾”;查士丁尼西征得胜之后,以解放者的姿态控制罗马主教的宗教活动,加之在“一性论”问题上的举棋不定,使西部教区的宗教贵族十分反感。希腊和拉丁地区之间文化和政治的分裂最终导致了东西教会的分裂。

东西教会分裂原因之一教义中的“和子句” 东西教会分裂不仅是政治和文化分裂的体现,而且是东西两派为争夺基督教首席正统地位而引起的相互斗争的表现。教会分裂的原因分析中,吉本指出“7世纪的西班牙会议和后来的法兰西会议,在神秘的三位一体问题上,改进或破坏了尼斯会议决定的教义”,尤其是东西部教会对“和子句”(拉丁语filioque)的认识分歧是东西教会分裂的开始。公元5世纪至6世纪,西班牙教区的弥撒中首先将“圣灵来自圣父”句改为“圣灵来自圣父和圣子”,引起东部教会的不满和愤慨,“他(圣子)仅仅生自圣父,或许由圣子而生?还是同时来之于圣父和圣子?希腊人坚持这两种观点的第一种,拉丁人坚持第二种;而尼斯教义加上的filioque一词便引发了东方教会和高卢教会之间激烈的不和”。东西帝国的统治者也加入到教会的纷争中,东罗马皇帝利奥三世将《尼西亚信经》刻成银牌,供奉在罗马的圣彼得墓上,彰显自己对“和子句”的否定态度;而公元809年,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下令将“和子句”写入《尼西亚信经》,坚决维护“和子句”的正统地位;公元857年君士坦丁堡主教福提乌斯把“和子句”列为西部教会的五大谬误之一。双方的分歧无法弥合,最终导致东西教会对这个信条的永久性差别,以至于“现在罗马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都必须承受并回敬那些否认圣灵同时来自圣父和圣子的希腊人的诅咒了”。

分裂原因之二 教会习俗 东西部教会对于教会内部的宗教习俗的规定也有重大的分歧,罗马要求它的所有教士和副主祭严格履行终身不娶的义务;而在希腊教会中,这规定则仅限于主教,“那些教区的教士,那些爸爸们与他们在接受圣职之前所娶的妻子共享着天伦之乐”。“在11世纪,一个有关未发酵面包(饼)的问题曾经引起激烈辩论,不论在东部还是在西部,圣餐礼的本质的差异都在于使用发酵过的或未发酵的面包(饼)”,东部教会常常批评罗马教会的风俗,斥之为异端。

分裂原因之三 争夺教区势力 吉本同时也指出,“希腊教徒发生分裂的直接原因却可追溯到那些坚持认为那古老的大教区具有高于一切的至高权利的首席教士们,以及那在基督教世界大于一切的、居于统治地位的都城之间的角逐”。阿拉伯帝国兴起之后,东罗马帝国先后丧失了安条克、亚历山大利亚和耶路撒冷三个教区。为了加强东部教会的势力,东部教会在皇帝的支持下帮助摩拉维亚反抗德意志封建主和教会的入侵,将该地收为新的教区。在公元862年,摩拉维亚在东罗马的支持下取得独立,东罗马立即派教士进入摩拉维亚,宣传东部教会教义,推动斯拉夫文化的发展。但好景不长,西部教会在德意志领主的支持下于公元870年发动了政变,推翻了亲东罗马势力,取得了东扩的优势。在争夺保加利亚王国的问题上,东西教会也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公元864年东罗马帝国形成对保加利亚王国的控制,并使该国改信基督教。但保加利亚对东罗马的强势控制心存不满,暗中同西部教会勾结,并承认罗马主教在基督教会中的至高无上地位。君士坦丁堡主教、“一个充满野心的俗人”福提乌斯得知此事,怒斥罗马教廷犯下异端罪恶,并主张把罗马主教尼古拉一世开除教籍,而“尼古拉立即抓住这个求之不得的机会,以便审判并加罪于他的东部对手”。此后东西部教会对于保加利亚的争夺变得更加激烈,经过数个回合的较量,公元884年,东部教会终于全面控制了保加利亚。

分裂原因之四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963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教皇的加冕之下,成为“神圣罗马皇帝”,自称为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此举极大地刺激了东罗马皇帝和教会。东罗马帝国一直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人自居,同时认为西部帝国虽然被蛮族所灭,但作为罗马传统的象征——君士坦丁堡仍然存在;而罗马主教为蛮族皇帝加冕“神圣罗马皇帝”是对东罗马的挑衅。此外,在查士丁尼西征之后,东罗马仍然保留着在意大利南部卡拉布利亚和阿普里亚的占有权,东部教会也在这里传教。东西教会又围绕着查士丁尼的遗产展开争夺,相持不下。1054年,东西教会最终分裂,东部称“东正教”,西部称“罗马公教”。

衰落过程 在查士丁尼时代,东罗马帝国的危机就已经显现。西征消耗了东罗马的国力;同波斯人的战争持续了近百年,东罗马陷入僵局不能自拔;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崛起,多次南下巴尔干半岛,并进攻君士坦丁堡;7世纪后半期,阿拉伯人崛起,并迅速在地中海东部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夺取了埃及、叙利亚、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占据了近一半的东罗马帝国领土。北部兴起的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在公元9到10世纪,对君士坦丁堡构成极大威胁。虽然东罗马帝国在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克穆宁王朝(1081—1185年)和安基卢斯王朝(1185—1204年)时期曾几度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但东罗马帝国的强盛毕竟已江河日下。公元11世纪之后,对东罗马构成强大威胁的是塞尔柱突厥人,东罗马帝国在同塞尔柱的战争中多次惨败,领土被挤压得只剩下小亚细亚西部的几个沿海城市,从君士坦丁堡皇宫的窗外看去,异族的统治区就在眼前。西欧王国也掀起的十字军东征运动,公元102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占,城市遭到毁灭性破坏。公元13世纪,奥斯曼人国家兴起。公元14世纪中期,东罗马帝国的势力被驱逐出小亚细亚。公元1453年,奥斯曼人夺取君士坦丁堡并更名为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灭亡。

十字军东征 公元11世纪,在阿拉伯人东扩的过程中,西欧封建主同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就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这些战争都是在教皇们的支持下,以讨伐异教徒的名义进行的,可视为十字军东征的先声。公元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圣城耶路撒冷,给了西欧各国发动“圣战”的直接借口。从公元1095年至1292年,西欧各国先后共进行了8次十字军东征,他们打着驱除异教徒的旗号,并以解除塞尔柱突厥人对东罗马的入侵和围困为借口,而真正目的则是借东征之名转嫁西欧的社会危机、打垮东征教会并实现教会统一、对东罗马帝国全面控制和占领。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对于东罗马帝国打击最大的是公元1202年开始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的发动者是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东征的借口虽然是消灭占领耶路撒冷的异教徒,但最后被占领的却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英诺森三世刚一登上圣彼得的宝座,他便在意大利、日耳曼和法兰西宣告进行新的十字军东征的必要。巧于辞令的教皇生动地描绘了耶路撒冷的劫难、异教徒的胜利,以及基督教世界的耻辱:他慷慨地提出了赎罪的办法,所有在巴勒斯坦亲自服役1年或找个替身服役2年的人,都可完全赦免一切罪过。”尽管西欧主要帝王如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法兰西的菲利浦·奥古斯都以及英格兰的理查等由于陷于国内事务的困境之中而不能自拔,对这圣战的号召并不热心,但一些法兰西的封建贵族,如香槟的伯爵狄奥巴尔德或提鲍特、布卢瓦和夏尔特尔的伯爵路易、蒙莫朗西的马太、维勒阿杜安的杰弗雷等对教皇的号召却积极支持。十字军缺乏航海经验和运输能力,“法兰西贵族也既无船只又对航海活动一无所知。他们采取了一个明智的决定,选出包括维勒阿杜安在内的6名代办或代表,让他们全权指挥整个联盟的行动”,然而“只有意大利的一些海上小邦拥有运输这些随带武器和马匹的圣战勇士们的工具”,于是热衷于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法兰西贵族选择了威尼斯为自己的盟国,企图借助威尼斯的力量来帮助运输军队和给养。

进军君士坦丁堡 十字军帮助威尼斯攻占了位于亚得里亚海东岸的匈牙利萨拉城,取得落脚点,然后又同威尼斯订立了瓜分东罗马的协议,威尼斯取得了平分战利品的特权。一切准备停当之后,1203年春,十字军以协助东罗马皇太子消灭政敌为名,进军君士坦丁堡。“多少代以来,亚得里亚海上也没出现过这么强大的一支舰队:它由120条运载马匹的平底大船,240条装满战士和兵器的运输船,70条满载给养的军需船,以及50艘随时准备与敌人作战的坚固的战舰组成。在风向顺畅、天气晴朗、水波不惊的时候,每一双眼睛都会惊喜地观赏着那布满海面的军队和军舰的壮观景象。那同时既是装饰品又是防身工具的骑士和护卫队员们的盾牌被排列在各条船的两边;船尾上挂满着各民族和家族的旗帜;代替我们现代的大炮的是300架可以抛掷石块和箭头的机械;单调的航海生活也有音乐声加以调剂;这些冒险家,通过互相肯定相信凭着4万个基督教英雄便足以征服世界,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十字军在希腊短暂登陆之后,绕过了伯罗奔尼撒岛南端,在赫勒海峡的亚洲一侧的阿比多斯下锚。此后,十字军的船队直接到达君士坦丁堡以西3英里的圣斯蒂芬寺院附近的欧洲海岸。“在他们沿城根过去的时候,他们以叹赏的目光注视着这座从它那七座山峰上拔地而起,矗立在欧、亚两大陆上空的东部的都城,或者应该说是世界的都城。那500座宫殿和教堂的圆形拱顶和高耸的塔尖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并倒映在水中。”东罗马的君王看到外族人忽然兵临城下,大为震惊。

十字军劫掠君士坦丁堡 “这征战的序幕进行得毫不费力,各省的希腊人全无爱国心或勇气,在一支势不可当的军队面前溃不成军”。公元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这帝国虽仍保留着君士坦丁堡和罗马的名字,实际已被拉丁朝圣者武力征服了。君士坦丁堡被一阵猛攻占领了;除了宗教和天理良心以外,便再没有任何其他战争法则对那些征服者有任何约束了”。十字军烧杀抢掠达一个星期,被掠夺的财物堆积如山,装满了三个教堂。在由法兰西和威尼斯人将全数平分之后,法兰西人所剩共计40万马克的白银,约合80万英镑,“如果要我说清那个数目在现代公共和私人交易中究竟值多少,我能想到的最好办法是估计它约等于现在英格兰王国一年收入的7倍”。圣索菲亚大教堂遭受了拉丁人出于教派仇恨的亵渎,他们掰下教堂上面的珠宝,把圣餐杯当酒杯使用,赌钱的桌子上铺满了耶稣和圣徒的画像;为了要得到教堂的金穗,至圣所的大幔帐被撕扯下来;祭坛也被砸成碎块分掉了。十字军的骡马全满载着他们从门上和讲坛上扒下来的银制工艺品和镀金的雕刻;一个妓女被推上了主教的宝座唱歌跳舞,以嘲弄那些列队唱圣歌的东方人。连死去皇帝的陵墓也难逃劫数,大教堂中所有皇帝的墓都被掘开,查士丁尼的坟墓也未得幸免,“查士丁尼的尸体在600年后竟未发现有丝毫腐败或霉烂迹象”。最让人痛心疾首的是在攻陷城市的三次大火中,藏书丰富的君士坦丁堡图书馆被毁于一旦。在都城被占领之后,君士坦丁堡主教被迫迁往尼西亚,而十字军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建立了“拉丁帝国”,东正教置于罗马教廷的管制之下。

君士坦丁堡的收复 虽然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之后,东正教地区被罗马教廷所统治,但教徒并不甘愿受罗马教廷的奴役,尼西亚也成为东正教反抗拉丁帝国的中心。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努力,君士坦丁堡于1261年被收复,主教区也随之迁回,东罗马帝国不久又收复了十字军所占领的其他地区,但帝国领土已经大为缩小,统治范围包括了小亚细亚西北部、色雷斯、马其顿、爱琴海北部和伯罗本尼撒半岛部分地区。不久之后,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威胁已经直逼君士坦丁堡了。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在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率领下,以大军20万、战舰300艘的绝对优势,作好了进攻君士坦丁堡的准备。史籍记载,穆罕默德二世少年有为,他在21岁时登上王位,开始治理国家。他颇具文采,除了自己的母语外,还懂阿拉伯语、波斯语、希伯来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五种语言;他对世界的历史和地理了如指掌,也颇有占星学和数学上的造诣;他喜爱意大利画家的作品,对艺术品有非凡的鉴赏力。此外,他还武勇善战,用无敌之剑共征服两个帝国、十二个王国和两百座城市,东罗马末代君主君士坦丁十三世与之相比就非常孱弱了。

奥斯曼人围攻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黑海相交之处的一处三角形岬角上,三角地的北边是著名的金角湾,君士坦丁堡人用巨大的铁链将其出口封锁,并用8条大船和20多条小船以及若干单桅小艇守卫;三角地南边是普罗蓬提斯(又称马尔马拉海),是君士坦丁堡人的主要防御区,因此“组成君士坦丁堡的三角形状的沿海的两条边,是任何敌人都难于接近的;普罗蓬提斯天生易守难攻,那港口曾经过精心防护。而在这两片水域之间的那三角形的底部,即陆路一边,则有双层城墙和一条100英尺深的壕沟作为保护”。权衡利弊之后,奥斯曼人首先选择了三角地的尖端突出部这条长达6英里的防线作为攻击的主要方向,并使用了滑膛枪和大炮作为攻击武器,“他们的小型武器(滑膛枪)却能一次发射5发,甚至10发相当于核桃大小的铅弹,在近距离作战中,同一发子弹就可能穿透好几层胸甲和肉体”。此外,奥斯曼人还建造了硕大无比的木制炮楼,并被安装在轮子上推着前进,“这个可移动的装满弹药和柴草的军火库,外面覆盖有三层牛皮作为保护;上面所开的一排排炮眼可以安全地不断射出炮弹”。除了地面攻击之外,穆罕默德想到的第二个办法是打地洞,但附近的地面全是岩石,他所挖的每一个洞都被基督教徒的工兵阻断或破坏。相比之下君士坦丁堡人处于劣势,“他们的火药却储备不多、火器在数量和威力上都不够强大,即使有一些重炮,不敢把它安置在城墙上,唯恐那古老的建筑经不住它的爆炸力的震撼而坍塌”,但君士坦丁守军作战勇猛顽强、誓死不降,他们利用坚固的城墙和防御工事,烧毁了奥斯曼人的炮楼,取得了防御战的初步胜利。

攻占君士坦丁堡 奥斯曼人久攻不下君士坦丁堡,于是决定探测君士坦丁堡防御最薄弱的地方作为攻击的重点。他们发现金角湾的出口虽然被封锁,但海湾一侧的防御工事却最为薄弱,于是奥斯曼人同君士坦丁堡加拉太区的热那亚人密谋,许诺在城破之后保留加拉太的热那亚人的商业特权,以此为交换条件,奥斯曼人从加拉太区后面的陆地上用“坚硬、结实的木板制作的平台铺出了一条平整的通路,为了使它更光滑,上面还涂上了羊油和牛油”,将80艘轻型军舰以及50和30划手的双桅帆船从博斯普鲁斯海峡拉上岸,并依次装上转辘,靠人力和滑轮拉着前进,一夜之间将船队运送到金角湾的浅水区;同时还在狭窄的地段建起了一条50肘宽、100肘长的浮桥,准备直接进攻君士坦丁堡。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占卜之后,决定于1453年5月29日的早晨展开总攻,君士坦丁堡在坚持了53天的抵抗之后,终于被攻占。在攻入君士坦丁堡之后,奥斯曼人纵兵掳掠三日,东罗马的宫殿被毁,“圣索菲亚大教堂再次遭受厄运,多少代积累下来的供品也都被抢劫一空;那金银珠宝器皿和装着神像的花瓶被极其邪恶地变成为人所用之物。一切在异教徒眼中稍有价值的东西在剥去上面的圣像以后,那些帆布,或木料便被扯碎,或打烂,或烧毁,或踩在脚下,或被极其恶毒地用于马厩或厨房之中。然而,这种亵渎神明的做法却是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征服者那里学来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决定将这座东部教会的主要教堂改为清真寺,原有贵重的可搬动的器具全被搬走,十字架全被推倒,原来布满图像和拼接画的墙壁全被冲刷、刮净,苏丹首先在大祭坛上进行祈祷和感恩仪式,“这里就在不久之前还在最后一位恺撒的面前举行了基督教的神秘庆典。他从圣索菲亚大教堂前往那庄严而荒凉的、供奉着100位君士坦丁大帝的继承人的大殿,但是,这里就在几个小时之前已被剥夺掉一切皇家的气派”,东罗马帝国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打击下终于彻底灭亡。

经典名句

●(对异教的评价)希腊和罗马的虔诚的多神教教徒也很少把关于来世生活的学说看做是一个基本信条。众神的意旨,就其与公共社会的关系而非与私人的关系而言,主要显现在这个世界的可见的舞台上。人们在朱庇特或阿波罗的圣坛前祈求的愿望清楚地表明他们的崇拜者所关心的只是今世的幸福,而对于来世的生活则或者毫无所知,或者毫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