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分裂

帝国分裂

约维安当政 公元363年尤利安的死使帝国公共事务陷入无所适从的危险境地,君士坦丁家族没有后继者可以继承皇位,而且罗马军队正处于对帕提亚人战争的关键时刻,进退维谷。内廷侍从长官约维安被军队推举为皇帝。约维安的优势在于其父亲瓦罗尼安的功绩卓著,荣退之后,仍然深得罗马人的支持;而约维安作为一个基督教虽无明显表现,但他朴实的外貌、愉快的性格、随和机灵的谈吐,却使他赢得了士兵们的好感。军情紧迫之时,他被推上政治舞台的最高处。

约维安的恢复措施 虔诚的约维安把最初的一段和平时期用以恢复教会和国家的内部安宁。由于他的前代皇帝尤利安的背教,宗教矛盾所酝酿的内战仍无休止地进行。在整个帝国内部“天生的人的感情被盲目的宗教狂热和复仇心理所消灭;法律被践踏或滥用;东部的城市到处血迹斑斑;罗马人的最为势不两立的敌人就在国家内部”。与尤利安不同,约维安从一开始就公开表示信仰基督教,因此在从两河流域北部撤军的过程中,他命令在罗马军团的最前边高高举起十字架旗帜。等到他一登上皇帝宝座,便立即向各省的总督发出通知,确立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尤利安的敕令被废止,基督教的各种特权得到了恢复并有所扩大,约维安的这种措施深得基督教徒们的支持。但是,教会内部一度搁置下来的激烈争论又复活起来了,因此出现了这样的闹剧:为了得到新皇帝的支持,各教派领导人物急匆匆奔向帝国东部埃德萨或安条克的行宫,东部的驿道上挤满了各个教派的主教,皇宫的各个房间都回响着他们乱哄哄的叫喊声。约维安要求基督教派之间彼此和睦、互相谅解,并进一步肯定尼西亚会议的信条。约维安还邀请阿塔纳西乌斯参与他的宗教改革,并授权他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和正统基督教教会的管理部门继续执政达10年之久。

蛮族危机 约维安仅仅当政8个月便死去。在约维安之后,瓦伦提尼安当了皇帝,并与他的兄弟瓦伦斯共同执政。这时西部和东部诸省已正式划分开。在宗教政策上,瓦伦提尼安在西部继续执行他的宽容政策,而瓦伦斯则在东部奉行阿里乌斯主义。在此时期,罗马边疆的蛮族入侵问题日益凸显,在高卢有阿勒曼人和勃艮第人,在不列颠有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在多瑙河畔有哥特人和萨尔马提亚人。这些民族现在都受到匈奴人的驱赶,踏入罗马境内,哥特人已被允许在多瑙河河岸定居。不久哥特人因为罗马人的民族压迫而进行叛乱,威胁着君士坦丁堡,瓦伦斯于387年在阿德里安堡与哥特人交战,战败被杀,罗马军队遭受重大损失。提奥多西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击败了高卢人,并与他们签订和约。与此同时,西部的政局也发生了激烈的动荡,皇帝格拉喜安的无所作为的统治一直使罗马军队极为不满,马克西穆斯在不列颠首先发难,刺杀格拉喜安。提奥多西与马克西穆斯结成联盟,言定由马克西穆斯统治阿尔卑斯山以西地区,并确定了格拉喜安的兄弟瓦伦提尼安在意大利的统治权。马克西穆斯于387年侵入意大利,瓦伦提尼安和他的母亲逃往塞萨洛尼卡的提奥多西处。提奥多西娶瓦伦提尼安的姐姐为妻,击败了马克西穆斯,并将他斩首,从而结束了这场内战。提奥多西由于他进一步加强了正统基督教的正统性而得到了大帝的称号,他成了最后一个独自统治着西部和东部罗马帝国的皇帝。

教派冲突 提奥多西皇帝在内政方面首先面临的仍然是基督教派之间的冲突。阿塔纳西乌斯派的正统观点虽然受到政权的强烈维护,但君士坦丁堡一直是阿里乌斯派的据点,阿里乌斯派反对三位一体学说并否认基督的神性,对正教构成强大威胁。提奥多西是按三位一体的正教信念受洗的第一位皇帝,公元380年他将阿里乌斯教派赶出了东部地区;381年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宗教大会,再次确立尼西亚会议上提出的三位一体的神学体系。在公元380到394年间,提奥多西颁布了一系列严格反对异端邪说的敕令。

米兰大主教安布罗斯 在提奥多西的统治集团中,米兰主教安布罗斯最为突出。他出身于罗马贵族家庭,父亲曾担任过高卢的禁卫军卫队长等要职;安布罗斯从小接受传统古典教育,走上仕途之后一帆风顺,获得了利古里亚省的总督职位,该省包括了皇宫所在地米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在34岁时正式接受洗礼,突然从罗马总督改任为大主教,人们传说他是受到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影响;他在担任主教之后,一方面欣然抛弃华而不实的世俗生活方式,一方面极力用基督教教义指引皇帝进行宗教改革。史籍记载格拉喜安像对待父亲一样敬他爱他;在格拉喜安被刺之后,他一度被派往特里尔宫廷。他以同样的坚定态度和灵巧手段稳定了帝国西部的政治和平,约束住了马克西穆斯的内战野心。瓦伦提尼安当政之初年纪很轻,政权完全被他母亲贾斯蒂娜所控制,她信奉了阿里乌斯派信条,并且还极力把她的信仰灌输给她的儿子。贾斯蒂娜向安布罗斯提出放弃在米兰教区只容许单一教会的做法,向正统基督教教义发出挑战。安布罗斯面对来自皇室的压力决不让步,双方发生激烈的冲突。贾斯蒂娜甚至下令让安布罗斯前来宗教会议上受审,但她没有想到,安布罗斯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教民的不满终于酿成骚乱。如果没有安布罗斯的尽力劝阻,人们的狂热情绪会造成严重后果。贾斯蒂娜和瓦伦提尼安对安布罗斯仍然嫉恨在心,企图流放安布罗斯,但安布罗斯勇敢地拒绝服从,并得到虔诚的教徒的一致支持,他们轮流值班保护这位大主教,把守大教堂和圣殿的大门,安布罗斯再次脱险。

安条克的叛乱与塞萨洛尼卡的大屠杀 对于提奥多西皇帝,吉本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后人不能不认为提奥多西的为人完全足够写一部由衷的洋洋大观的赞美诗”,“他是罗马人的尊严和幸福的最忠实的捍卫者”。提奥多西皇帝对臣民的恻隐与宽容之心,在安条克和塞萨洛尼卡叛乱的处理上得到充分体现。

安条克叛乱的原因在于宗教方面,当地的阿里乌斯派的臣民们对正教教义并不理解,并且因失去他们的教会感到痛心;其次,哥特战争的巨大花费以及和约所必然带来的巨大开支都使皇帝不得不加重人民的赋税负担;安条克人不堪忍受重负,于是请愿的群众包围行政官员的法庭求情,但由于官员的傲慢无理,激起了人民的叫骂。对地方官员的不满最后演变为对皇帝本人的攻击,提奥多西的雕像、其父和其妻弗拉克基拉的雕像、他的两个儿子阿尔卡狄乌斯和霍诺留的雕像,全都被轻蔑地从基座上推倒下来,砸成碎块扔在街道上。皇帝由于人们对他本人的侮辱感到恼怒万分,决心将这座罪恶的城市夷为平地,并将其罪恶的居民斩尽杀绝;短短24天之后,罗马军队平定叛乱,安条克这座东部名城将被剥夺掉原有的土地、各种特权和岁收,谷物分配也完全取消。皇帝还派出专员来对个人的罪责进行追查,并对叛乱者施以酷刑。但最后为了彰显帝王的宽宏大量,他赦免了安条克的罪过,安条克的臣民们由恐惧变成了对他的赞美与欢呼,对安条克的宽恕成为提奥多西皇帝的一种美德。

由于罗马军队的欺压,塞萨洛尼卡爆发叛乱,罗马的主要官员惨遭当地人杀害。提奥多西皇帝住在米兰,得到了有关塞萨洛尼卡人民如此胆大妄为的暴行的情报以后感到十分震惊。在提奥多西皇帝的授意之下,罗马政府假意饶恕了这次叛乱的罪恶,塞萨洛尼卡的市民们得到一份以皇帝的名义发给他们的请帖,假意邀请他们前去观看马戏。在观众全部来到以后,事先埋伏于竞技场周围的士兵们就在一声号令中行动起来,开始大屠杀。这场血腥的大屠杀持续了3个小时,被杀人数不下七千人。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得知提奥多西大屠杀的消息,他心中充满惊愕和痛苦,他劝说皇帝只有公开和真诚的忏悔才能消除罪孽。皇帝在安布罗斯的影响下,通过他自己的反省,深感痛心和后悔,但安布罗斯对此并不满意。提奥多西仍和以往一样又前往米兰大教堂进行礼拜活动,他走到教堂入口时被大主教拦住了,他对提奥多西皇帝说,仅是私下的忏悔不足以清偿公开犯下的罪恶,并要求皇帝公开忏悔。提奥多西皇帝在安布罗斯的规劝下,脱去作为皇帝标志的一切服饰,以痛苦乞怜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眼前,并在米兰的教会中痛哭流涕,请求宽恕他的罪恶。安布罗斯采用了多种温和和严厉的方法,在经过大约8个月对皇帝的“精神治疗”之后,宽恕了提奥多西的罪恶。

瓦伦提尼安皇帝之死 在太后贾斯蒂娜去世之后,瓦伦提尼安对阿里乌斯教派的依恋,很快便被更多的正教的教育所消除,他对尼西亚信条的日益增长的热情以及他对安布罗斯的人品及权威地位的父子般的关系,受到基督教会的赞赏和尊重。然而,在这位年轻皇帝尚未满20岁的时候,他却受到了国内叛乱行为的困扰,致使整个帝国再次陷入可怕的内战之中。一个名叫阿波加斯特斯的法兰克军人曾在格拉喜安时期任军中要职,在格拉喜安死后,他来到提奥多西的麾下担任高卢部队的最高司令,并深得皇帝信赖。军队的重要指挥权因而全都落在几个法兰克人手中,阿波加斯特斯的亲信被提升到重要的岗位上。随后阿波加斯特斯清除掉瓦伦提尼安身边所有忠诚的臣仆,迫使皇帝成为傀儡。瓦伦提尼安一方面暗中邀请米兰大主教安布罗斯担任调解人,规劝阿波加斯特斯,一方面密告东部皇帝危急处境,并声称如果提奥多西不火速派兵相助,自己将会被暗害。最后在得知提奥多西毫无相救之意时,瓦伦提尼安贸然决定免去阿波加斯特斯的一切职务,两人因此发生激烈的冲突。几天以后,有人发现瓦伦提尼安被勒死在宫中,阿波加斯特斯无疑是元凶。

提奥多西西征 阿波加斯特斯将修辞学家尤金尼乌斯推上皇位,并派使臣前往提奥多西的王宫,以伪装的悲伤的语气通报了瓦伦提尼安不幸意外死亡的消息,请求东部君王接受由西部的军队和各省一致推选的继任者为合法的西部皇帝。提奥多西甚知事态危急,他用一份丰厚的礼物和一个含混的答复打发走了尤金尼乌斯的使者,另一方面花了几乎两年的时间准备这次内战。他的两位主帅斯提利科和提马西乌斯,奉命全力招募新兵和重新整顿罗马军团的纪律,甚至不惜征召伊比利亚人、阿拉伯人和哥特人等野蛮人参军。西部皇帝和将军深知提奥多西急于西进,并企图速战速决完成复仇计划,于是他们收缩防线、诱敌深入。他们首先歼灭了提奥多西辅军中的哥特人主力,并暗中派出一支数量可观的部队占领了各个山口,将东部军队包围起来。提奥多西看到自己极度危险的处境,在逆境之中鼓励罗马军团勇敢地同敌人决战,最终打败顽敌尤金尼乌斯和阿波加斯特斯。

提奥多西之死 在打败尤金尼乌斯以后,提奥多西的功勋及威望已为整个罗马世界所承认。内战的结束让人们对他今后的统治都抱着无比美好的希望,而这位皇帝的年龄也不满50岁,这似乎预示着罗马历史上将会有一段时间较长的太平盛世。但是在仅仅四个月之后皇帝便去世了,这个意外粉碎了罗马人建立和平盛世的新希望,整个帝国由此正式分裂。在提奥多西死后,罗马帝国被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两位年幼的王子阿尔卡狄乌斯和霍诺留将分别在君士坦丁堡和罗马登基,此次分裂所造成的损失和痛苦是罗马人无论如何也没有料想到的。

阿尔卡狄乌斯的统治 公元395年罗马世界在提奥多西的诸子之间的瓜分标志着东罗马帝国的最终建立。东罗马帝国从阿尔卡狄乌斯的统治开始,直至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为止,在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中存在了1058年。东罗马的君主一直顽固地保留着那个虚假的罗马皇帝的称号,而且罗马帝国皇帝奢华的生活方式也被保留下来,君士坦丁的继承者们在他在欧亚交界处建立的皇都中建起了永久的居住地,君士坦丁堡的皇宫可与辉煌的波斯皇宫媲美。东部帝国统治地域以亚得里亚海和底格里斯河为界,而处于该帝国中人口众多的地区包含着许多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而那些曾接受希腊语言和习俗的居民则自称为人类中最开化、最文明的人群。“罗马共和国这个长期以来一直保留着几分自由气息的名称只限于那些拉丁省份,君士坦丁堡的君王们则以他们的臣民的臣服程度来衡量自己的伟大,他们完全不知道这种一味屈从的态度如何削弱和损伤人的聪明才智。”那些完全听命于主子号令的东部臣民,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意志。在阿尔卡狄乌斯统治的最初5年里,政权完全落在他的内侍官——残暴、贪婪的宦官尤特罗皮乌斯手中。此后,阿尔卡狄乌斯的政权在很大程度上又被皇后叶夫多基亚控制。

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姆 尤特罗皮乌斯在当政期间比较重要的措施是为君士坦丁堡设立了新主教。在最近一次的东部旅行中,他对安条克的一位地方教会监督人约翰的布道演说深为敬佩,此人便是以后被称为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姆或“金口”约翰的那位主教。皇帝传令给叙利亚的总督,让他把克里索斯托姆从安条克送往君士坦丁堡,并任命为当地新主教。克里索斯托姆无疑是当时东部帝国一位享有盛誉的文化人,当地民众把他当作圣徒和出色的演说家来看待。在安条克和君士坦丁堡,体现他雄辩才华的演讲辞一直被人小心保存下来,我们所看到的千余篇布道或训诫演说也充分体现出克里索斯托姆的出众的布道口才。克里索斯托姆出身于叙利亚首都安条克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便在当地的名师利巴纽斯的学院中学习修辞学,利巴纽斯很快就发现了他这个门徒的出奇的天赋。但成年之后,他并未继承老师的事业,而是虔诚地接受了神圣的洗礼成为基督徒,并抛弃了财富和荣誉,自愿置身于附近的沙漠地带苦行6年之久。升任大主教之后,克里索斯托姆始终体现自己作为修道士的美德,他将所得的丰厚的年俸用于创办医院,深得民众爱戴。

克里索斯托姆的放逐 这位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辛勤耕耘激怒了两股反对他的敌人,一些嫉妒他的成功的教士和主教,以亚历山大的主教提奥菲卢斯为代表;另一些是被他的布道词谴责为顽固不化的罪人的人,以皇后叶夫多基亚为代表,此两种势力逐渐结合起来。克里索斯托姆有一次巡视亚洲省份的时候,痛恨当地教士的腐败,免除了吕底亚和弗里吉亚等地的十三位主教的职务,这些人心怀不满,企图除掉克里索斯托姆而后快,而亚历山大的主教提奥菲卢斯同这些人结合起来,趁机陷害克里索斯托姆。提奥菲卢斯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的宗教大会上,以47条罪行指控克里索斯托姆,并接连四次指名传唤克里索斯托姆到会。在皇后的支持下,提奥菲卢斯以傲慢无理、违抗命令、辱骂叶夫多基亚皇后多项罪名为由,仓促宣布免去克里索斯托姆的职务,并将他放逐。此会议还备文上报皇帝,请他批准和执行他们的判决。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君士坦丁堡忠于克里索斯托姆的民众爆发了暴乱,提奥菲卢斯匆忙逃跑,人们迫使阿尔卡狄乌斯皇帝恢复了克里索斯托姆的职位,在胜利的人民的欢呼声中,这位大主教凯旋归来。此后,正直的克里索斯托姆仍然在公开场合多次批评叶夫多基亚皇后,招致皇后的再次报复,于是在提奥菲卢斯授意和遥控下,东部高级教士再次召开大会,承认过去对克里索斯托姆的判决仍然有效,克里索斯托姆第二次被放逐,尽管君士坦丁堡民众在大教堂、元老院及其附近的建筑都燃起了大火以示反抗和不满,但克里索斯托姆仍然被放逐了。皇后叶夫多基亚恶毒地将他流放到遥远的小亚美尼亚塔尔苏斯山中荒凉的库库苏斯镇,克里索斯托姆在那里度过了最后的3年时光。

小提奥多西的继位 皇帝阿尔卡狄乌斯同皇后叶夫多基亚的儿子小提奥多西于公元401年的诞生被东部帝国的臣民看做是一件无比幸运和荣耀的事,这位年幼的皇子被破格授予凯撒和奥古斯都的称号。但是此后不到4年,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叶夫多基亚被一次流产夺去了性命,而在阿尔卡狄乌斯31岁之际,在他统治了13年3个月零15天之后,终于死于君士坦丁堡的皇宫之中。公元408年小提奥多西即位,阿尔卡狄乌斯生前并不信任西部帝国的皇帝,反而将他7岁的儿子托付给波斯君王耶兹德格尔德照看,于是幼小的提奥多西受到了波斯的保护。西部帝国皇帝霍诺留的软弱无能以及他统治时期频繁的灾难,让阿尔卡狄乌斯感到他难以履行保护的职责;而这两个皇帝尽管有同胞手足之情,但不论在利害关系上还是在感情上,又是如此隔离,以致君士坦丁堡更愿意听命于波斯,而不愿听命于意大利宫廷。

普尔喀丽娅的统治 小提奥多西年幼无知,无法担当皇帝重任,此时历史将政治重担赋予了比他大两岁的姐姐普尔喀丽娅。普尔喀丽娅在16岁时便获得了奥古斯塔的称号,她在阿尔卡狄乌斯的三个女儿当中最具领导才能,她统治东部帝国近40年之久。在当政初期,普尔喀丽娅和她的两个姐妹阿尔卡迪阿和马里娜当着众教士和人民宣布,决心将她们的贞操奉献给上帝,她们还把遵守这一庄严誓言的决心刻在一块镶有宝石的金匾上,当众供奉在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中。这与其说是她们对基督教的虔诚信奉的表现,不如说是她们对于幼小皇帝的一种特殊保护方式,因为她们将宫殿变成了修道院,所有男人全都被谨慎地排除于这神圣大门之外,窥视皇位者自然也不例外。普尔喀丽娅和她的两姐妹,以及经过挑选的一些少女组成了一个宗教社区,过着完全禁欲的生活,但是普尔喀丽娅的虔诚却始终未曾影响她不知疲倦地参与世俗事务,当西部帝国为匈奴人阿提拉的武力所蹂躏的时候,在东部帝国却保持着长久的安宁,这不能不算是普尔喀丽娅的功绩。

小提奥多西的婚姻 普尔喀丽娅独自承担起教育小提奥多西的重任,“而阿尔卡狄乌斯的儿子命中注定只能在一群处于奴仆地位的妇女和阉人的包围中度过他的全部漫长的童年”,他被一层无法穿透的帷幕包围,与世隔绝,从事一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和事务,只信任他所喜爱的身边的人。他从不阅读呈他御批的公文,许多法令常常是在他的名义下推行的。在史籍记载中,皇帝本人生性纯朴、慷慨而富有同情心,但有时过于愚钝,不免会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压抑和愚弄,甚至在自己婚姻方面也受到普尔喀丽娅的制约。他的妻子阿塔内斯是希腊雅典哲学家莱昂提乌斯的女儿,在普尔喀丽娅支持下,两人结合。阿塔内斯婚前在雅典文化环境中长大,承认、接受的是异教宗教文化,但在婚后却主动放弃了异教信仰,接受了洗礼,皈依基督教,改名为欧多西亚,而且变得异常虔诚。但不幸的是在政治权利的争夺过程中,欧多西亚和普尔喀丽娅发生矛盾,朝廷也因两个女人的不和而出现纷争,但最后的胜利还是掌握在势力强大的提奥多西的姐姐手中。皇后欧多西亚看到提奥多西对自己的感情已是一去不复返时,她立即请求退居到遥远偏僻的耶路撒冷去,而且她的请求得到了许可。普尔喀丽娅的报复心变得更加强烈,皇后悲惨地被剥夺去一切荣誉和地位,沦为贱民。欧多西亚此后大约16年的余生是在放逐中度过的。在饱尝人生的兴衰成败之后,哲学家莱昂提乌斯的女儿于67岁时在耶路撒冷去世。

小提奥多西与霍诺留的死亡 小提奥多西当政期间,不遗余力地组织了对汪达尔人、帕提亚人和匈奴人的战争。422年和447年罗马军队两次击败帕提亚人,取得辉煌战果,但对于北非汪达尔人的战争却以失败告终,对匈奴人的打击也没有阻止匈奴人进入多瑙河附近的行省。为了加强君士坦丁堡的防御,小提奥多西在413年下令建造了坚固的提奥多西城墙,438年又组织汇编了罗马帝国法典,这就是以后被后世尊崇的《提奥多西法典》。450年小提奥多西在一次外出打猎时不幸受伤,不治而亡。此前的423年,在西罗马帝国风雨飘摇的危机时刻,皇帝霍诺留死于水肿病,蛮族借机开始全面入侵西部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