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里克攻陷罗马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阿拉里克攻陷罗马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罗马的苦难 在罗马历史上,有几次失败让罗马人刻骨铭心,这些挫折险些导致罗马的灭亡。公元前390年,高卢人侵入罗马城,肆意掠夺之后,将城市付之一炬,如果不是罗马人坚持抗战,罗马便不会存在。公元前280年至272年,埃比鲁斯国王皮洛士组织希腊联军征服意大利,同罗马展开一系列会战,罗马在惨遭损失、付出高昂代价后才取得胜利。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突袭意大利,罗马险些失手,“在那场战争的初期,罗马人中适合拿起武器的年龄的公民共有25万人。其中有5万人已经为保卫自己的国家献出了生命”,罗马人依靠游击战术最终才拖垮汉尼拔的联军。公元前2世纪末期,日耳曼人的两支森伯利亚人和条顿人越过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半岛,如果不是依靠马略将军的勇敢和智慧,后果不堪设想。但是此后罗马帝国依靠建立地中海上的霸权,固守边疆,数百年来,再无异族入侵之患。

蛮族入侵 公元167年,蛮族入侵的噩梦再次出现在罗马世界中,日耳曼族的马可曼尼人越过多瑙河边界,袭击罗马人。公元172年,无奈之下,罗马允许日耳曼人定居多瑙河以南的地区,此后边疆再无宁日。日耳曼人成为毁灭西罗马帝国的一支主要蛮族力量:在莱茵河流域有法兰克人、阿拉曼人、盎格鲁—萨克逊人;在易北河流域有伦巴第人、汪达尔人和勃艮第人;多瑙河流域分布着哥特人。公元378年,哥特人在亚得里亚堡大败罗马军队,皇帝瓦伦斯战死。公元410年,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的率领下多次围攻罗马之后,一度攻占了这座永恒之城。

罗马的陷落 让我们通过吉本的生动描述来体会一下阿拉里克攻克罗马之后的惨景吧:在对罗马的抢劫中,人们首先抢的还是金子和珠宝这些体积最小、重量最轻,却又价值最高的东西;但是在这些便于携带的财宝都被先下手的强盗抢光以后,罗马宫殿里的富丽而贵重的陈设也随之被抢劫一空了。成柜的贵重餐具,成箱的各色丝绸衣服和紫袍全都横七竖八堆满在那些总是紧随着哥特部队前进的大车上。大量精美的艺术珍品受到了粗暴的处置,甚至被肆意毁坏:许多雕像被熔化,以求得到那贵重的金属;许多贵重的器皿为了平均分赃,常被一板斧劈成碎片。财富的获得只不过使那些贪得无厌的野蛮人更加贪婪,他们进而用恐吓、殴打,甚至酷刑强迫他们的俘虏供出他们隐藏的宝物。表面的豪华和花哨都被视为必然富有的证据;穷相外露则被指为是吝啬、装穷;一些顽固的吝啬鬼常在经受最残酷的拷打之后才不得不招出他们秘密收藏的心爱之物,乃使得许多实在无法拿出对方想象的财宝的不幸可怜虫白白死在皮鞭之下。至于罗马的宏伟建筑所遭受的破坏,尽管有些说法过于夸张,确实也曾在哥特人的暴行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在他们从萨拉门入城时,他们点燃了附近的房屋,以作为部队前进的路标;同时为了分散市民的注意力,那火焰在那混乱的夜晚无人加以扑灭,因而吞没了不少私人的和公共建筑,一直保留到查士丁尼时期的萨卢斯提王宫的废墟便是哥特大火的一大见证。然而,有一位当代历史学家却说,大火也难以烧毁那些粗大而坚固的铜梁,人的力量也不足以摇动那些古建筑的基础。他的这种出于虔诚的坚信可能也有几分道理,那就是,上天的愤怒补充了敌人的残暴的不足,那用无数神灵和英雄的雕像装饰起来的罗马人为之骄傲的广场是被雷电夷为平地的。

灭亡的原因 吉本在这一章对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作了总结。其一,“罗马的衰败可是过分雄伟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帝国过度扩张导致繁荣使腐败的条件趋于成熟;毁灭的原因随着领土的扩张而不断增加;一旦时机成熟,或由于偶然事件抽去了人为的支撑,那无比庞大的机构便会由于不能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倒塌。它毁败的过程再简单明了不过了;“我们应感到奇怪的,不是罗马帝国怎么会毁灭了,倒应该是,它怎么竟会存在得如此长久”。其二,帝国军队的腐败,“即在远处作战沾染上异族人民和雇佣军各种恶习的常胜的罗马军团,先是压制共和国的自由,后来则是冒犯皇帝的威严。急于维护个人安全和公众和平的皇帝,苦于无计,只得采取了破坏他们的纪律的下策,使得他们对他们的君王和他们的敌人一样的可怕了;军事政府的活力趋于松弛,最后更为君士坦丁的不公平的制度所彻底毁灭;从此整个罗马世界便被野蛮人的洪流所淹没了”。其三,蛮族的入侵和新王国的建立,“在那个不幸的时期,萨克逊人凶恶地和当地土著争夺不列颠的所有权;高卢和西班牙则被强大的法兰克和西哥特王国以及斯威弗人和勃艮第人的附庸王国所瓜分;阿非利加完全暴露在汪达尔人的残酷迫害和摩尔人的野蛮骚扰之下;罗马和意大利,直到多瑙河岸,普遍受到一支野蛮雇佣军的侵害,后来,东哥特人提奥多里克的统治接替了它的无法无天的暴政。所有的使用拉丁语因而更应称为罗马人和享有罗马人特权的帝国臣民,普遍受到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和蹂躏;而日耳曼的一些得胜的民族则在欧洲的西部诸国建立了一种新体系的生活方式和政府”。其四,帝国政治分裂,本书已经表明政府的权力只是曾被分割而并未转移。东部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了皇座;西部则一直仍为一系列在意大利定居声称自己对军团和各省享有同等继承权的皇帝所占有。这一危险的新情况损伤了这一双重统治的力量,却增加了它的祸患……在提奥多西的堕落的继承人之间互相竞争的,不是谁的才德更为出众,而是谁更沉溺于无聊的奢靡。可以使具有高尚品德的自由人民团结一致的极端的灾祸,却只会加剧一个趋于没落的王国的分裂。阿尔卡狄乌斯和霍诺留互相敌对的心腹之人向他们的共同敌人出卖了共和国;而拜占廷王廷则以漠不关心,或甚至喜悦的心情,观看着罗马的屈辱、意大利的不幸和西部的丧失。在接下去的几代统治之下,两帝国又恢复了联盟关系;但东罗马在给以援助的问题上,迟疑不决,犹豫不定,十分不得力;而希腊和拉丁的分裂,则又因为永远存在的语言、习俗、利益,甚至宗教方面的差异,而更为加深。其五,基督教的负面影响,“既然宗教的伟大目标是求得将来生活的幸福,如果有人说基督教的介入,或至少对它的滥用,对罗马帝国的衰亡具有某种影响,我们也完全可以不必惊愕或气恼。教士们卓有成效地不停宣讲忍耐和自强的学说;社会的积极向上的美德遭到了压制,尚武精神的最后一点残余,也被埋葬在修道院中;公私所有的财富中的绝大部分都被奉献给了慈善事业和拜神活动的无止境的需求;士兵的粮饷多被胡乱花在成群以禁欲、洁身为唯一品德的毫无实用的男女身上。信仰、热忱、好奇以及更为世俗所有的怨毒情绪和野心燃起了神学论争的火焰;教会,甚至整个国家,都陷入常会形成血腥斗争而且永远无法调和的宗教派别纷争之中去;罗马世界遭受到一种新形式的暴政的压迫;受尽迫害的教派全变成了他们的国家的暗藏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