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读的理由
让理性主义光芒照进古罗马帝国
此书第一卷刚刚出版即受到社会热烈追捧,成为畅销作品,“我的书出现在每一张桌子上,而且几乎还出现在每一具梳妆台上”,甚至在都柏林出现了两次盗版。作者也受到了当时学术界极高的赞誉。当时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大卫·休漠在给吉本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敬意:“我以很大的贪婪和迫切之心读完尊著历史,不禁觉得似有同样的迫切之心要对你的赠赐还报我的谢忱,同时表达此书给予我的满意。无论从你的用笔的庄严,或取材的深切,或学识的广博来看,我都必须同样以尊敬的眼光对待此书。”当时的舆论把吉本同休漠、罗伯逊一起誉为“英国历史学家三雄”。在《衰亡史》取得成功的同时,其中的观点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也引起了相当激烈的争论。
首先在政体问题上,吉本虽然反对专制君主制度,但是他的著作却表现出对奥古斯都以来罗马的开明君主政体的衷心赞美和维护。当时英国社会中相当一部分学者是赞美共和体制的,在他们看来,罗马帝国之所以衰亡是由于共和制度被君主制度所取代而造成的。有一次吉本在老友福尔马涅的宴会上,同当时法国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马布利神父不期而遇。该神父曾撰写《历史撰写方法》,喜好厚古薄今,对当时的启蒙学者的思想大多采取讥讽态度。马布利在政治态度上偏爱共和政体,用罗马帝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维和普鲁塔克的观点证明共和政治的优越性,并同吉本发生激烈的争论。吉本早已掌握了同自己所持观点有关的全部事实,他利用自己极强的记忆力,保持冷静态度据理力争,最终取得上风。
其次,对于《衰亡史》争论最多的还是吉本对基督教的态度。吉本也承认,当时的英国社会大多数读者盲目地连基督教的名目和影子也迷恋不舍,可见当时社会大众对于《圣经》所记载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圣迹、苦修与殉道传说是深信不疑的。基督教的价值观凌驾于一切价值观之上,而原始基督教历史更是不容置疑的,学术界也是不容任何挑战《圣经》的思想存在。如果吉本要脱离教会史和圣经布道来谈基督教对于罗马帝国的影响,无疑是要冒很大的风险。吉本的勇敢和伟大之处在于以启蒙运动思想为指导,运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对于早期基督教徒狂热情绪、来世思想、圣迹行为、道德观念和异端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冷静的思考,认为上帝的存在能够用理性认知,抛弃了宗教思想盲目崇信对自身史观的束缚。吉本将教会历史同世俗历史结合,把基督教放在帝国衰落的大背景上考察,这种态度立刻招致以牛津大学著名学者戴维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批评。吉本不得不写下《我的辩白》一文予以回击。吉本的辩解影响了周围一大批人士逐渐接受了他对基督教的态度,“一时忙碌而又懒散的首都人士发生了很大兴趣;大部分讲理性的世俗中人,甚至是教士们,似乎都满意于我的纯正和准确”。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了。直至最后,甚至吉本的敌人都只能哀叹《衰亡史》“只有在其所使用的语言灭亡时方才消灭”,尊称吉本为“不可小觑的敌人”。可见《衰亡史》对于当时社会的强烈影响。
“帝国衰落”问题的新答案
吉本《衰亡史》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首先它开创了近代关于“帝国衰落”问题的范式。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家将帝国衰落问题看做是命运之神的对人类社会的捉弄,看做是社会道德腐败的必然结果,看做是神秘的“帝国轮替”规则的体现。而基督教历史学家把罗马帝国的衰落看做是上帝意志的反映,是上帝对异教文明的惩戒。可以看出,无论是古典作家还是基督教作家都将帝国的衰落看做是神的意志以及宗教道德或社会道德没落。吉本的《衰亡史》已经完全从这种史观中摆脱出来。他认为,经济衰退、城市萧条、人口减少、蛮族入侵、帝国分裂、道德腐败、基督教文化转型等等都是导致罗马帝国衰落的客观原因。吉本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深刻独到,为我们呈现出全方位的历史画面。
《衰亡史》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并不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看做是整个罗马帝国的结束。在吉本的眼中罗马帝国涵盖了整个地中海世界。东罗马帝国和蛮族以及阿拉伯帝国的关系、十字军东征对东部帝国衰落的影响、教权与皇权的对立都是吉本关注的主题。从时间范围来看,帝国的衰亡不仅仅局限于古代世界的衰亡,罗马帝国的衰亡一直延伸到中世纪晚期。从这个角度来看,基督教世界同伊斯兰世界的冲突也可以说是导致罗马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所以说吉本在他的《衰亡史》中已经论述了文明冲突理论和帝国衰亡理论之间的深刻内涵。
近代的欧洲见证了大国崛起的历程,也为帝国的争霸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旧帝国的衰落和新的超级大国的兴起,帝国衰落问题一再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文明冲突又成为关注的焦点。当我们考察这些历史现象时,吉本的这部伟大著作是不可或缺的主要依据。正因为如此,吉本的这部巨著已经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而当我们研究帝国崛起和衰落的问题时,首先就会想到这个熟悉的名字——吉本。
吉本的两个著名“粉丝”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第一次阅读《衰亡史》是在1895年,当时他25岁,风华正茂,任英国骑兵中尉。当丘吉尔1896年驻守印度班加罗尔时,《衰亡史》成为他午睡时的必读书籍。他完全被书中的故事和文风所吸引,从头至尾一遍遍地阅读《衰亡史》,并在书页的空白处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不久丘吉尔发现自己成为吉本的狂热的支持者,甚至对编辑为这部著作所写的注释感到不满,他认为编辑的注解损害了吉本的基本观点。在吉本的影响之下,驻守在印度的丘吉尔似乎感到自己是当年罗马边疆的卫戍者。在1897年从印度返回英国的旅途中,丘吉尔受吉本著作的影响,专程到罗马感受永恒之城的魅力。丘吉尔在对于英帝国的态度上也深受吉本的影响。吉本热爱罗马帝国的文明,但是谴责罗马帝国专制的政治制度。丘吉尔认为英帝国是一种文明的力量,可以避免重蹈罗马专制的覆辙,英国议会和选举制度是帝国自由的保障。1940年当他成为保守党的领袖之后,甚至认为英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政治优越性超过古代的罗马帝国,能够把帝国和自由完美地结合起来。
艾萨克·阿西莫夫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犹太人作家与生物化学家,当代科幻小说大师。他与儒勒·凡尔纳、威尔斯并称为科幻作家三巨头,主要作品有《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其作品多数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1941年8月,当时还是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的阿西莫夫第一次看到爱德华·吉本的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就被深深地吸引,特别是其中对温和开明的帝国君主制度的歌颂更使他着迷。阿西莫夫忽然萌生要写一部以罗马帝国兴衰为原型的银河帝国科幻小说的念头,于是有了《基地》三部曲。书中名叫哈里·谢顿的学者运用“历史心理学”知识挽救银河帝国。好莱坞导演乔治·卢卡斯的电影《星球大战》就是脱胎于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
经典名句
●在罗马世界流行的形形色色的宗教活动,罗马人民一概信以为真;哲学家一概斥为虚妄;行政官却一概认为有用。
●这一套组织系统是由奥古斯都建立的,后来的那些深知自己的利益所在,也知道人民利益何在的君主也都依样奉行,整个这一套,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在共和国形式掩盖下的君主政体。
●(奥古斯都)他的善良,甚至连他的邪恶,全都完全是一种伪装,也正是由于自身的不同利害关系的驱使,才使他始而是罗马世界的敌人,继而又成了它的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