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皇帝对基督教的态度

罗马皇帝对基督教的态度

逼迫 教会史上把罗马政府对基督教的镇压称为“逼迫”。在流传下来的史料中,多数为基督教神学家或基督教编年史家的作品,宗教信仰决定了在他们的记述中,君士坦丁皇帝之前的几乎所有的罗马皇帝都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逼迫之罪。相比而言,古典历史学家对这个主题的记载很少,吉本并不满足于基督教作家的一家之言,所以对这个主题的史料甄别问题,他发出了如下的感慨:“现在,本章的目的正是要从大堆未经整理、充满谬误和虚构的史料中,设法筛选出(如果有此可能的话)一些真实可信而且较为有趣的史料,力求清晰而合理地对首批基督教徒遭受迫害的原因、程度、持续的时间和一些最重要的情节重新作一番描述。”

第一次逼迫发生在公元64至68年尼禄皇帝当政期间。公元64年罗马发生大火灾,14个城区只有4个保存下来,其余损毁严重。传言说大火是皇帝自己所为,因为他想在废墟上修建自己的皇宫。尼禄将这次火灾元凶转嫁到罗马基督教徒身上,并展开了残酷的搜捕和屠杀。神学家认为使徒彼得和保罗就是在这次逼迫中遇害,并对此事作了详尽的描述。教会也深信不疑,并以圣人彼得的墓地为基础,修建了圣彼得教堂,成为以后教皇国的象征。此后图密善皇帝也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对基督徒的镇压。在所有的逼迫事件当中,戴克里先皇帝的逼迫规模最大,他连颁三道敕令,命令地方官可以采取一切手段,包括没收财产、拆毁教堂,甚至严酷刑罚等,迫使基督徒放弃信仰。

逼迫的原因 吉本认为,罗马之所以逼迫基督教是因为罗马人将基督教同犹太教混淆。

在基督教界看来,古代犹太人对犹太教的坚定信仰精神显现出一种“狂热”,但这种“狂热”在古代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中也广泛存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犹太人。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在面临罗马帝国的无情镇压时显示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国家遭受毁灭的流散时期,犹太民族表现出了出色的团结精神;这些精神特别体现在犹太人的独特的生活态度以及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一种不合作与非适应性,因此在罗马人的史籍中犹太人成了狂热邪恶和特立独行的异类。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对于圣经理解的根本分歧以及犹太人迫害耶稣的定论,造成了基督教界对犹太人的敌视。因此古典文献和早期基督教文献的记载对犹太人总是有某种偏见甚至是敌意,这种偏见也影响着吉本。

如果罗马政府将犹太教和基督教等同起来,“基督教徒在这样坚持以个人情绪代替民族宗教的做法中所犯的每一次过失,都因犯罪人数众多和他们的联合行动而更加严重化了”。而且,罗马当局对其臣民中的任何结社活动抱以仇视和猜疑的态度,这些脱离公共的敬神活动的基督教徒的宗教集会自然更显得令人可疑了。最后,基督教徒由于信仰关系而表现的违拗更给他们的行为涂上了一层严重的犯罪色彩。基督徒在不知不觉中遍及帝国的每一个行省、每一个城市。他们不惜抛弃掉自己的家庭和国家的行为、他们的严峻的神态,他们对正当人生乐趣的厌恶以及他们经常散布的大难即将临头的预言,使得异教徒们忧心忡忡,也更加感到可怕。

大胆的辩解 吉本对于君士坦丁皇帝之前罗马对基督徒的“逼迫”采取的是怀疑态度,他认为尽管可能存在着逼迫,但是罗马政府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是克制和宽容的,吉本得出这样四个假设:“1.只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过去以后,他们(罗马官员)才感到政府对这些新教派不能漠然视之。2.在给任何被控犯有这类奇特罪行的臣民定罪的时候,他们始终都小心谨慎从事。3.他们从来不滥施重刑。4.受攻击的基督教堂也常有一段和平、安宁的时期。尽管那些不厌其烦写下长篇巨制作品的异教徒作家们对有关基督教徒的问题显得十分冷淡,全不在意,我们却仍然可以根据真实的史料来证明这四点可能符合事实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