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清华附中“走进圆明园、走进实验室、走进图书馆”(三走进)项目课程丛书中的“走进实验室”即将出版付梓。我本人对这些项目课程的开发和推进工作非常满意,尤其对此类课程在清华附中整个课程体系中所显现出的独特功能感到欣慰。
毫无疑问,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而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模式。在信息化多媒体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呈现多元化。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变革来适应时代的变化,迎接全新的挑战。对于学校而言,则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特点,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以及系列化的课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无法取代的、非常规的、复杂的思维方式,比如创新能力、批判思维、沟通合作能力、信息媒体技能、跨文化理解能力等,将知识与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是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与责任。
课程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清华附中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不同基础、不同潜力、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发展选择,构建清华附中“多元、特色、系统”的课程体系。 “三走进”这类课程就是为了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的一类课程,是清华附中课程体系中综合类课程的一种,同时又对授课模式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综合课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
我们知道,初中阶段是对拔尖创新人才激发与培养探索兴趣、塑造人文情怀、夯实知识基础、拓宽知识视界的关键阶段。“初中知识”的传授方式不应该是灌输式的,教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感受知识当中蕴含的情怀和价值。“初中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包括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初中阶段的教育迫切需要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设计出富有时代感、针对性强、能激发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兴趣的体系化人才培养课程。
清华附中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毗邻清华园、圆明园和燕园,有着丰富厚重的人文及科研教育资源。我们可以依托校内外丰厚的资源,带学生走出课堂,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在丰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探索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三走进”项目课程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对相关问题进行跨学科、综合性、多领域、多角度地观察和研究,激发多元化思维和批判精神;打破了教室与社会的空间界限,为学生创造条件,走到科学家身边,在科学家的指导和影响下开阔视野,激发潜能,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跨越了时空界限,带学生走进文化经典,对历史、哲学、人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科兴趣、技能和思维,提升人文素养和学科能力,激发创新潜能。
“三走进”项目课程肇始于2010年,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得到学生喜爱、家长赞许和社会认可。学校聘请相关学科的特级教师担任顾问,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名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加盟,形成了项目课程专家团队。同时,学校一批青年教师凭借专业优势及个性特长,全情投入项目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形成了基于实践的校本教研成果,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清华附中愿意将成果固化下来,与教育同行分享和交流。也希望项目课程在理论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培养出一批有研究意识、合作精神、核心素养的学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要特别感谢为课程和丛书出版做出努力的人们!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