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应用拓展
阶段目标:可将单透镜的成像原理及过程与眼睛的结构进行对应联系。
设计意图:建立课堂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对应
1.实施情况
人类第一次看到比远方更远的距离是在伽利略组装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之后。由于望远镜的发明,科学家们开始对宇宙有了更清晰的观察。他们观察到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太阳而不是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经过与教会激烈而又长时间的斗争,才让普通老百姓认识到,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也并不围绕地球而转动这个事实。从那以后,自然科学得以迅猛发展。牛顿经过三棱镜观察太阳光,发现白光并不纯洁,是由7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然而对于光的奥秘,远不止于此。让我们一起走进课题4:偏振光+望远镜。
指导老师先带领学生到展厅。在这里,他向学生们演示利用偏振片得出偏振现象。老师手拿两个偏振片,平行挡在某个同学的脸前面。起初,其他同学都能透过看起来像玻璃片的两块偏振片看到该同学。这时指导老师让该同学保持其中一块偏振片位置不动,同时顺时针旋转另外一块偏振片。只见,随着一块偏振片被旋转,该同学的脸越来越暗,最后,仿佛他的脸像黑洞一般吸收了所有光,化为一片黑暗。此时有调皮的同学惊叫:他的脸消失啦。在欢声笑语中,指导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了解完偏振光后,学生们被带到了活动室。在这里他们将跟随指导老师一起研究透镜和完成简易望远镜的组装,如图3—38~图3—40所示。
图3—38 指导学生确定透镜的焦距
图3—39 学生用简易望远镜观察物体
图3—40 老师对学生的望远镜进行调试
2.呈现收获
按照计划,上午的活动在11: 30结束,然而由于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最晚结束探究活动的组直到12: 30才开始用餐。午饭后为午休时间。正当老师们以为学生起得太早又由于学得太认真而感到疲倦,需要小憩时,发现学生们在认真的制作汇报和评比使用的海报(每小组一张,作为科技馆学习和收获的汇报)。没有专门的制作场地,他们就在中科馆的过道上做;没有桌子,他们就跪在地上做,如图3—41所示。不用休息,甚至都不感觉累。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工作热情。
图3—41 上网搜索信息后进行创作
学生成果展示:
8个课题都已完成了。接下来是学生们对这两天的收获的总结和汇报。看看学生们都有哪些奇思妙想。
图3—42 —1学生的海报作品
图3—42 —2学生的海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