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s500模拟火星飞行试验

Mars500模拟火星飞行试验

美丽的太空引起很多遐想,但人类从幻想到真正实现愿望要经历许多的过程。模拟实验是重要一环,“火星500”(MARS500)是一个模拟项目,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国际大型试验项目。将模拟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登陆火星到返回地球全过程。探索人类模拟登陆火星过程中耐受的一切,了解长期密闭环境下凝组人员健康状态及工作能力状况。设计时间为520天,前250天模拟飞往火星,中间30天登陆火星,最后240天返回地球。志愿者将模拟飞往火星、环绕火星、登陆火星和返回地球等全过程。进入模拟试验舱后,所有生活用品、人员将彻底与外界隔绝,2011年11月4日结束了长达520天的往返火星与地球的模拟试验,“返回地球”。中国宇航员训练中心的王跃博士作为“火星500”中国航天志愿者参加了这项工作。通过他讲述这520天的经历,可以使同学们了解科学家们的思考和行动。

以下根据王跃博士讲座录像整理:

同学们好!

我了解到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科学,而且前一段时间大家也都看了科幻电影《火星救援》,这里我有一个想法,科幻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但是不可否认,科幻小说可以给未来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前景、很好的设计和很好的构想。基于我们所有同学都热爱探索,喜爱火星,同时立根于我所完成的一个试验,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航天,聊聊火星,聊聊我们自己。

我们知道不管是航海、航空还是航天,人都是根本,但是太空的环境与我们地球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有各种各样的刺激和应激源,天空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比如重力、辐射、噪声对人的心理限制,特别是现在,国际空间站讲究国际合作,跨国开拓航天事业所带来的文化差异也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认知情绪方面,决策、注意力这些简单的认知功能或者是比较复杂的思维学的内容都会受这种特殊的空间环境的影响。

除上述以外,在航空有一个术语叫密闭隔离环境,Isolated and Confined Environments(ICEs)。就犹如我们现在这间教室,把门和窗都关上,室内的人不能出去,室外的人也不能进来。而且不能与外面的人通电话,不能上网。这样的环境就是ICEs。当然这不同于监狱,监狱是带有强制性的。ICEs是带有主动性研究的。密闭空间环境是研究航天应激性非常好的环境(图2—2)。

我们知道,航天是一个带有高风险的领域,也是一个十分昂贵的领域,如果在太空研究ICEs的话具有很多困难,所以科学家们在地面借助一系列模型和一系列实验来模拟太空环境。

比如头低位卧床环境、睡眠剥夺环境、航天器模拟舱、水下(海底)实验舱、陆地(压力)密闭舱及航天任务模拟器等,也包括地面极端环境,如南北极探险、划艇、出海船只、海上石油平台和高原森林和沙漠等。这些环境可以比较好地模拟失重的环境。我们知道人在失重的情况下,身体会发

地面极端环境

□ 南北极探险

□ 潜艇、出海船只

□ 海上石油平台

□ 高原、森林、沙漠等

地面模拟环境

■ 头低位卧床环境

■ 睡眠剥夺环境

■ 航天器模拟舱

■ 水下(海底)实验舱

■ 陆地(压力)密闭舱

图2—2 各种密闭隔离环境(ICEs)

■ 航天任务模拟器生一系列的变化。我们人体的三分之二是由液体组成的,包括血液、组织液和细胞液等。航天员在天空中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脑袋变大,而且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都会受到影响,比如肌肉萎缩,心肺功能失调等,尽管太空很有意思,但对于航天员来说这些生理变化必须充分研究并有相应的措施。这些都得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摸索。

图2—3 因为太空环境是一个综合体,所以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刺激和应激源

图2—4 “和平”号空间站模拟实验舱

人类已经进行了一些地面模拟实验,所有实验都是在类似“和平”号空间站的地面模拟实验舱内完成的,为期135天,与太空上空间站1∶ 1模拟的。还有一个好处是当外太空的“和平”号空间站或空间站的相关设备出现了问题,地面模拟空间站的研究人员也可以模拟出相同的情况,以此预先制定出最好的问题解决策略。

20世纪时多国合作的一个ICEs试验(图2—5)是历时240多天完成的实验,这个实验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跨国性和项目交叉性,参与国有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俄罗斯,后来在国际的影响特别大。它验证了现代空间站航天员的作息状态,包括工作、休息和意念等,对后期的国际空间站提供了非常好的模板验证数据。它偏向于研究实验人员在外太空的心理过程和跨国差异带来的影响。实验中恰好出现了一个问题:在封闭的这240天里,因为性别差异和语言差异,实验参与人员之间出现了争吵。这提示了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航天医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了一个模拟实验项目。它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海水下面的一个模拟的天空仓(图2—6)里进行的。志愿者在进仓前要先经过两个小时的压力适应,然后才能进入水下的仓内。这个实验最多只能进行三周,因为如果长期生活在水下,你的肺泡会告急。

图2—5 20世纪多国合作的ICEs试验

图2—6 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发的海水下面的模拟天空仓

HMP2008项目是在澳大利亚地面环境中进行的,倾注了人类对火星的印象(图2—7)。

MARS500,自2010年开始我和几个队友一起完成的,也是在地面的模拟实验(图2—8)。前面讲过在240天的实验项目里就出现过许多问题,而我们这个实验是520天,也就是一年半。这对每一个参与者而言都是巨大的考验。实验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图2—9)。

图2—7 在澳大利亚地面上完成的HMP2008项目

图2—8 火星—500模拟实验

图2—9 火星—500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11.15—2007.11.29),经过14天时间来检验这个舱是否可以容纳6个人生活。虽然我们的舱是在地面,但舱内的温度、通风、排风、湿度等相关生活数据都是按照国际空间站的标准来设计的。

第二阶段(2009.3.31—2009.6.14)的实验由 4名俄罗斯人、1名法国人和 1名德国人合作完成,为期 105天。本阶段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医学设备、生保系统、科研设备等硬件;确认任务期间隔离乘组与地面指挥中心的管理联系方式;面向全世界征集可以在第三阶段开展的科研实验项目;获取实验的技术工程数据并进行验证和确认,确保下一阶段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2010.6.3—2011.11.4)是任务的最后阶段,本阶段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索“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长期密闭环境中乘组生理心理状态和工作行为表现的变化特点及规律,获取在超长时间飞行、无安全自主控制、资源有限、心理生理特殊治疗、火星表面出舱活动等方面的具体数据。

这是地面模拟的舱(图2—11)。它看起来像个大罐子。这是舱内画面,依据天空舱制造,是我们进行各种各样生理实验的地方,例如维生素检测。这张图片看起来比较空,它是舱门还没有关闭时拍的,真正运行起来时,舱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

图2—10 火星—500的舱和6名志愿者

图2—11 火星—500的生活舱(1)

图A是我们各人的卧室,最大的是我们指令长的卧室,大约3平方米。床宽相当于人的肩宽。你趟在这种床上不能随便翻身,否则会掉下来。图B是我们在舱内的厨房,因为在进行模拟飞行时不能有明火(因为要避免失重时意外情况的发生),所以我们的烹饪工具只有两个热水壶和两个微波炉。图C是试飞中心,在这里可以模拟各种飞行的操作。特别是舱外的指挥中心通过软件的方式会投放一些故障,在这个指挥中心的电脑屏上出现。这时候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这些故障,根据手册上的指示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图D是我们休息的地方,进舱的时候每个人都带了一摞电脑光盘,因为舱门一旦关闭,我们不可能出去,外面也不可能有东西进来,当然更不可能上网。所以我们要备一些精神食粮。到了晚上如果工作都结束了,大家坐在一起看看影片。

最长的舱是储物舱(图2—13)。图A全是货架。这个实验是由包括我在内的6个人完成的,我们6个人在这520天里所有吃的、用的以及所有的实验设备,消耗性的设备和消耗性的器材全部都放在这个货仓里,包括我们的衣服。货仓下面的地板可以被掀开。图B是运动的地方,因为太空环境是失重的,人体会受到很多影响,特别是人的肌肉和心肺功能容易受影响,所以一定要进行抗失重的锻炼,这样在返回地面时,才不会受到地面重力的破坏。所以我们每天在天空舱里需要完成一个小时的运动。运动量也是根据标准设计的。图C是温室,就像是电影《火星救援》里面的温室。因为我本身学的是医学专业,后来博士读的是心理,而我的工作又是与航天有关,所以在我看这部影片时,有些感触、也有些感动,但也会情不自禁地指出影片的一些漏洞,例如影片中的一些事:现代科技者在火星上或是在飞船上造出这么大的一个温室是做不到的。同学们长大后,凭你们的能力和科学头脑,也许可以设计出这样的飞船。而我们模拟实验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小的温室,在温室里面我们可以种些小西红柿、大葱等。六个大男人花了4个月的时间,种出8个小西红柿,所以种西红柿只是具有在研究层面的意义,当然也是一种调剂。温室旁边是一个离心机,我们在离心机里也种上同样的蔬菜,在离心状态下植物根、茎、叶的生长会有明显的差异。如何把我们的实验样本和实验数据送出去?由图D来完成。大家看这个门有点像潜艇的门,首先得先把空气抽出来,打开门,然后把样本放在一个小的器皿里,再把门关上。充上空气,这时从外面把另一侧打开,取出样本。这样保障了舱内和舱外在没有人员接触的情况下把样本和数据送出舱外。

图2—12 火星—500的生活舱(2)

图2—13 火星—500的储物仓

图2—14 模拟登上火星时穿火星服时的样子

还有两个舱段,一个是小的登陆舱,模拟登陆时的状态。飞船在到达火星轨道时,先转一圈,然后登陆舱从大的飞船分离到达火星表面进行工作。

图2—15 火星—500完成实验的6名成员情况一览

我不知道大家对科研工作者有什么印象,你们觉得搞科研的人应该是俊男美女,还是书呆子?还是一天到晚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人?我认为科学家应该是这样的人:他(她)很痴迷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的工作,以至于他(她)会忽略外界对他(她)的影响甚至是他(她)自己发生的变化。比如说忽略时间,忽略自己的状态。看看我们这个团队,不会有什么反差吧。我们完成实验的6名成员,每个人的工作背景、专长以及执行这个任务时的分工都是不同的。5001、5004和5005号三个人的岗位可以相互备份,可以组成工科方面的研究团队,5002、5003和5006号可以相互备份,组成生理和医学的研究团队。

俄罗斯一般对航天员职业分为三类:指令长、飞行工程师以及载荷专家。指令长和飞行工程师一般都偏向工学和理学,而载荷专家更多的是偏向医学、生理和心理实验和救护方向。我们的指令长是个全才,他是个植物学家,同时又是个化学家和机械师,还可以给自己做很好的急救处理,而且还具有非常棒的体能。我希望同学们做科研时不仅要精和专,比如向医学方面发展,而且还要有广泛的兴趣,做到宽而博。

表2—1归纳了我们在舱里做的工作项目。

表2—1 舱里所做工作项目

实验方案设计有来自俄罗斯、欧洲国家、中国,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

《火星救援》这部电影虽然很棒,马克的工作很有意思。但事实上做科研工作可能是非常艰辛的,也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去调整,而且需要把握一个非常好的度。就像我们做题的时候,有的时候有很多的解法,但恰当的答案最后只有一个。

这是我们在进行体能训练的几张图。图2—16是意大利专家提出的一个方案。受试者不停地做一些动作,就像中国的打拳一样。每天做两次,每次半个小时。这是所有运动测试中最轻松的一项。

图2—17看上去好像是在跑步机上跑步,但是这是模拟在太空中跑步。人好像是在坦克的履带上,用人的压力推动履带向前跑。这是在现代空间站进行心肺锻炼最新的一个项目。

图2—18是在太空空间站中进行的力量锻炼。这有点像弹簧绳一样,是涉及上臂肌肉的一些锻炼动作。

图2—19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运动。人的体型有横轴和竖轴,第一次锻炼可以把你的运动状态记录下来。然后每一次锻炼之后,它可以将各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看你的力量是增强了还是降低了。

图2—16 做体能训练

图2—17 做模拟在太空中跑步的训练

图2—18 做力量训练

图2—19 训练之后可以收集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最常规的科学实验。

图2—20是研究胃肠动力学的图片。我们知道胃肠道有各种各样的菌群,对消化系统的蠕动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做这个实验?每天早上7点喝一些含钯的饮料,钯就可以分布到全身。吃完早饭后每隔5分钟取一次血,了解血糖的变化。再吹一下气观察肠胃中氢气的含量变化。这样每隔5分钟操作一次,一直到中午。午餐后15分钟取指血一次,餐后30分钟再取一次,然后每间隔1小时取一次血,直至下午5点。所以说将来同学们如果要搞科研,我有两个建议,一是要耐得住寂寞甚至是枯燥,二是自己要做好主试、也当被试的准备。

图2—20 研究胃动力

图2—21 做交互对接时的测试

图2—22 进行蓝光实验

图2—21 是我们在做交互对接训练时的测试。更多的是考虑人在这种状态下更高的绩效和你的生理和心理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可以从这些相关性中归纳出当你的工作难度以及工作步骤改变时你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否能够跟得上。这可以为对接提供依据。

图2—22是在进行蓝光实验。我们知道在地球上是有昼夜变化的,而在太空中,因为人一直处在同样的光照下,因此自己的节律就消失了。虽然你可以看到手表是8点或是22点了,但你的身体是感觉不到的。因为太阳光的照射始终都是一种比较阴暗的稳定状态。这样你的生物节律就发生了紊乱。对人最大的影响是两个方面:一是你的内分泌调节,二是你的睡眠。这两个如果发生了变化,对你的情绪、工作状态都会产生影响。白天根据这种稳定的蓝色光模拟日光,到了晚上的时候,就戴上墨镜,让人清楚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但是这个实验失败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6个人在接受了这种光的长期照射之后,2个人的皮肤出现了疾病。所以在设计实验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很多很多的因素。

我们中国所提出的研究项目叫做中医四诊仪。中医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外国人很敬重这门学科。中医的传统诊断方式是望、闻、问、切。中医四诊仪就是把中医的望、问和切三个结合在一起,闻目前还做不到。望,是通过一个高清的摄像把人的面部,尤其是表情还有皮肤的情况记录下来。问,是通过问卷的形式,当然,问卷是一些经验很丰富的中医专家提供的。例如你是否有盗汗,是否有惊厥的现象等。比较有意思的是“切”这一项,我们的脉搏是可以通过仪器非常真实和完整地记录下来的,而外面的中医专家们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诊断。非常好的是在我们国家的空间站上也采用了这样的中医四诊仪。

在我们520天的实验中,有28天是模拟火星登陆的过程。这个期间我们所做的工作比较特殊,也比较有意思。在进行模拟火星登陆之前,我们要进行模拟的第一个实验是头底位卧床实验。也就是模拟失重的环境。具体方法是,在一张平卧的床上,头朝下倾斜6度躺着。通过一些措施将下肢的血涌上上半身来达到失重对身体影响的测试。如果你必须要下床做一些操作,就要穿上一些相应的装置将腿和腰绑紧,通过这些装置来模拟失重时候的效果。

我们是在舱内遥控火星车。火星车在火星表面需要排除障碍,需要测风速。不过我们现在的条件还真的达不到《火星救援》里的那种状态:把太阳能光板一下就掀起来等。现在的火星车能量只能用一个小时,如果一个小时完成不了操作的话,火星车就留在外面了。希望我们可以研制出像电影里那样的火星车。

图2—23 穿上火星服模拟出舱

我们在28天内完成了三次出舱的活动。我自己完成了一次出舱,担任了两次指令长。看起来火星服很酷,其实穿起来很累。为什么呢?因为在天上是没有重力的。一个手就可以把车举起来。但是在地面上为了保护人的脊柱,穿上火星服时要把人的整个脊柱弓起来,人是不可以直立起来的。其实这个火星服在重量上已经比真正的宇航服减轻了,保留了供压、供气、照明的功能,其他一些功能删除了,重量为44.5千克,负荷非常大。做研究的时候,我们身体都连着基本设备,连续动作不可以超过20分钟。因为如果连续超过20分钟,我们的心跳就会超过150次/分,这对后续工作以及体能恢复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工作一会儿就会找地方休息一下,然后接着做。在做这个工作之前,我们已经有240天的训练,每天锻炼一小时,而且是高负荷的锻炼,因此才能保持如此高的工作强度。所以航天员们在完成出舱任务的时候是很辛苦的。

在看电影《火星救援》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饮食方面,因为这点在影片中表现得很真实。

在我们的工作中吃的食品最主要的就是土豆。因为土豆的保质期长、营养高。土豆可以做成土豆泥、土豆条、土豆饼、土豆块、土豆片,还有土豆丝。所以最主要的食品就是土豆。特别是前半程,天天都吃土豆,直到最后都让人烦了。在电影里面因为盐用完了,宇航员沾着止疼片吃土豆,我是非常理解的。而后半程的时候没有土豆了,因为土豆也不可能保存那么长时间,就必须要吃一些速成食品了。什么是速成食品呢?就是各种各样的粉,比如说蛋白粉、植物粉,有橘子味的,有咖喱味的。按照你的口味兑一点冷水,再兑一点热水,然后搅拌搅拌就可以吃了。所以说在太空完成任务时,食物对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一开始是很讨厌土豆的,因为天天吃,吃了240多天。但在后半程的时候我太怀念土豆了,如果再给我吃一顿土豆我会欣喜若狂的!

再谈一谈睡眠。因为衣、食、住、行在地球上是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很平常的。但是这些对于航天员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一个人如果得不到好的睡眠,或睡眠质量不高的话,他的生命节律、情绪、工作、与其他人的交往、语言表达和表情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些同学是不是有起床气,我小时候就有。当我早上睡得正香的时候我妈叫我起床,我就很容易发怒。但是在太空中,航天员的睡眠是很得不到保证的。因为在太空的条件下,想想看如果在睡眠时两只脚是处于飘起来的情况,是不是容易做噩梦?所以航天员在天上睡觉的时候,睡袋会像蚕宝宝那样被系起来,然后吊起来。这样的话手和脚是向下的,这种状态会缓解一点点不利的状况。但还有其他很多影响,所以航天员的睡眠会受到航天工作者很大的关注。如何研究睡眠呢?最好的方法是研究脑电监测。有各种各样的脑电监测,有戴在头上的,有戴网兜的,也有脑电监测设备像渔网一样戴在头上的。这个研究是意大利航天局提供的。带上这个电帽之后,因为帽子很紧所以很不舒服,然后从晚上12点开始,对大脑部位进行轻度的放电。一开始有一些感觉,然后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强。这是一种神经痛阈的测试,你会觉得受到这种刺激强度的感觉越来越明显,每个小时刺激一次。在这种情况下睡眠的质量就肯定不好了。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方法是什么,是如何设计的。所以说在完成这个实验之后,我对心理学有了兴趣。

图2—24 火星—500模拟太空舱内的娱乐活动

在工作比较忙、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进行什么娱乐比较好呢?看电影,玩电脑游戏,或者是玩手机,还是打球?在密闭舱里,我们的娱乐活动不可能有很多选择,对我来说是写毛笔字。你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的祖先,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美丽。以前我很景仰但不崇拜,现在的时代,学习《弟子规》有用吗?在进舱时我的老师向我推荐带上笔墨。我发现我们的古典文化对于心情的平静有很大的帮助,是非常非常大的帮助!每天我都会有两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我会把笔墨纸砚摊在桌子上,戴上耳机,再泡上一杯茶。一般抄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及《心经》。可能你们会觉得很奇怪。但请相信我,如果你们可以空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是全身心的两个小时,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一开始会很心烦,字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甚至还可能出方框。但当写到第二十、三十个字的时候,心就会静下来了。这样就会一笔一划地写,而且会思考这个字的间架结构是什么。久而久之,不用在宣纸上打格子就能把字写得很工整,而且会发现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还会发现自己的字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成就感会让你觉得心情很舒服。如果你写字之前心情很纷乱的话,比如说你的工作压力很大,或者是心情很不爽,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写字之后,会给你带来很大的享受和平静。选择其他让你安静下来的活动也是可以的,比如说下棋。我们还会玩些乐器,我比较开心的事是在密闭舱里学会了弹吉他。这是我们自娱自乐的另一种方式。

图2—25 在模拟太空舱内过圣诞节

一年半的时间包括了一个元旦,一个圣诞以及一个队友的生日。2011年的元旦是我们6个人一起在舱里度过的。看左上照片里的那棵圣诞树你们觉得这棵圣诞树是什么做的呢?这是用所有的研究用品,比如说硬纸壳等制作的,正面看真的是很棒,我们觉得很开心。因为是亲手做出来的。右上这张图是我们大家一起在过圣诞节。我们提前商量好,每个人都制作自己独特的衣服,然后大家共同评比最佳创意奖。我就是右下方扮成木乃伊的那位。大家知道我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吗?是用卫生纸,还有医用的绷带,身上红色的物件是滴上番茄汁的枕头套。不出意外,最佳创意奖被我拿到了。

杨利伟叔叔我相信大家都认识,就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在我们进舱一年,也刚好是加加林诞辰的时候,他专门来看了我们。

图2—26  杨利伟在加加林诞辰之日看望火星—500项目的参与者

参加这样的实验,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很宝贵的经历。我自己有很多的感悟。

因为祖国而自信,因为自信而坚持。我相信我们从小到大都受过爱国主义的教育。都知道祖国好、祖国美、祖国是妈妈。但是在很多时候你没有注意到这样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已经深深地扎根了你的内心深处。当我穿上我们国家的队服,看到胸前和臂章上面的五星红旗的时候,我真的很深刻地感觉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和自豪感。举个例子,我们知道亚裔人和欧洲人在体格上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我是我们这个团队最瘦小的一个,那步伐也应该是最小的。所以在他们迈一步的时候,我可能是要快速走才跟得上。他们快速走时,对我而言是要跑。他们的快速跑对我来说就是飞快地跑。那个时候说实话很难坚持,但我一低头就看见了胸前的五星红旗。这时候有了自信和坚持,就能保持速度。我相信等你们也面临这样的挑战考验的时候,你们也会做到的,我相信每一个把国家放在心上的都会做到!

可以不理解,学会接受就行。这是我对跨文化差异的一点感悟。三个俄罗斯人,一个法国人,一个意大利人还有一个中国人。文化背景、职业背景、家庭背景完全不同。在交流过程中除了语言差异之外,文化理念上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作为一个亚裔的中国人更是如此。比如我说一个笑话他们可能觉得没有什么意思,有时候我在说一个事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感觉受到冒犯。这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并不是说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所以说通过这一年半的时间我体会到,在没有办法理解的时候,就采取接受,这样就可以完全避免没有必要的矛盾。

面对困难的时候,先解决一个,再解决一个。这是整个电影对我触动非常深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的目标,可能有的是非常近的目标,有的也可能是非常远大的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困难。在我们想到目标的时候就一点一点地去解决问题,克服眼前的困难。

“人生的一切智慧和力量就在于四个字里:等待,希望。”这是大仲马写的《基度山伯爵》里面的一句话,我很喜欢。在我被关在舱里时,如果心中没有等待、希望这样的信念,我是没有勇气、耐心和毅力去等待,也就不可能坚持和收获。